電影這門藝術是於1895年12月28日在法國巴黎誕生的,並隨即引起轟動。很快,這門新興的文化藝術便以其巨大的吸引力在世界範圍內迅速蔓延傳播。1896年5月4日電影傳至俄羅斯,1905年由俄國人經中東鐵路傳入哈爾濱。
1905年12月25日,隨軍攝影師潘捷列依蒙瓦西裡耶維奇科勃採夫(1864——1935)在位於中國大街(現中央大街)與石頭道街(現西十二道街)交角處開辦了「科勃採夫法國電影園」,這是哈爾濱歷史上的第一家電影院,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專業電影院。此後,包括專業電影院和臨時放映場所如露天公園等也迅速地發展起來。
從1905年科勃採夫創辦了第一家電影院開始最初的幾年,哈爾濱的電影業包括製片、發行、放映等,一直都是由外國人主要為俄國人所壟斷著。1908年俄國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著名電影經理人М.Я.阿列克謝耶夫在哈爾濱創建了第一家電影公司——遠東影業公司。同年,闖關東來哈的山東省福山縣八角村人朱安東(1891——1951),進入遠東影業公司學習打電影(放映電影),由此成為哈爾濱歷史上第一位國人電影放映技師,這也是哈爾濱乃至東北地區中國人接觸電影業的開始。而中國人自己獨立開辦電影院,是在距1905年俄國人科勃採夫創辦第一家電影院十年之後的1915年。1915年國人王佩萱在道外開辦了哈埠歷史上第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專業電影院——王佩萱電影園。
哈爾濱第一家電影院的創建時間位居全國之首,那麼,哈爾濱第一家電影公司的創建在時間又位居國內同行何等位置呢?
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早期的電影是由域外不同的國家包括俄、美、德、日等國多地點傳入我國,其中影響較大且出現電影公司的地方有三個:北京、上海、哈爾濱。
北京的第一家電影公司出現在1907年,由一家外商在東長安街路北開辦經營,名為「平安電影公司」。1910年北京平安電影公司停演擴建,1911年更名為興利平安電影公司重新開業。雖名為「電影公司」,但它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電影公司,僅是一家放映電影的專業影院而已。所以,業內學者們將其定位於北京的第一家電影院。
上海第一家電影公司出現在1909年,由美國人賓傑門·布拉斯基(Benjamin Brasky)創辦,名為「亞細亞影戲公司」,是外商投資的電影製片機構。1912年,布拉斯基將公司和部分資財轉讓於上海南洋人壽保險公司美國人依什爾和薩弗(T.H.Suffert)。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膠片來源斷絕,亞細亞影戲公司即關門停業。它通常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家正規性質的電影公司。
相比而言,哈爾濱的遠東影業公司應是中國第一家電影公司,它建於1908年,比上海的亞細亞影戲公司早一年。由此看來,以往史學界將上海的亞細亞影戲公司定位為國內第一家電影公司,尚有待商榷。
由於各種歷史原因,作為歷史的一頁,遠東影業公司被「發掘」的時間相對較晚,資料也非常有限。但依據現存而有限的資料,足可以證明其作為「正規性質」的電影公司的存在。
遠東影業公司的重要歷史線索被發現的時間是在1988年4月,當時筆者在哈爾濱市公安局保存的建國初期1950年一份預審檔案裡看到這樣一段文字記錄:「1908年,我十八歲到今馬迭爾賓館處原遠東影業公司學習打電影,師傅叫阿列克賽夫,白俄,後升任經理。」供述人是當時被以「漢奸、反革命特務」罪名被捕在押的案犯朱安東。這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有關遠東影業公司的歷史在時間點上最早、也是唯一的文字記述。
朱安東,原籍山東福山八角村,1907年闖關東來到哈爾濱,1908年起在遠東影業公司共工作了八年,是哈爾濱歷史上第一位國人電影放映技師。後來發跡為哈市最大的餐飲業新世界飯店的老闆,也是東北地區最大的電影產業資本家,成為哈爾濱解放前著名的富賈之一。1951年被以漢奸、反革命特務罪鎮壓。
該審訊檔案表明,在數次重複的審訊記錄中,時年60歲的朱安東的這段簡短供述也相應地重複了數次。由此可以確定,俄國人在哈所創建的遠東影業公司在1908年就已存在。但是,僅以此來斷定遠東影業公司的創建年代,則缺少依據,不足為憑。所以,在編寫《哈爾濱電影志》時,我們也謹慎地將遠東影業公司的創建年份作為「待查」的「無頭案」處理。
時隔二十四年後的2012年,著名歷史學家李述笑先生發表的《「奧連特」的新證新說》文章,則為這一「待查」的「無頭案」問題的解決,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旁證!
《「奧連特」的新證新說》一文中,所說的1908年俄國人在南崗義州街(現果戈裡大街)創辦「熱烈喝彩」電光影院(後改稱奧連特電影院,中文稱泰東電影院,即現在的和平藝術電影院)的兩位合伙人之一的М.Я.阿列克謝耶夫(與他合夥的另一位是奧連特旅館老闆Б.Н.阿維季科夫,也稱阿貝其闊夫),他是在1908年來到的哈爾濱,此前他的身份是「俄國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著名電影經理人」。依據現在所掌握的材料,可以判斷出他就是遠東影業公司的經理。
有關М.Я.阿列克謝耶夫與Б.Н.阿維季科夫(也稱阿貝其闊夫,奧連特旅館老闆)合夥創辦奧連特電影院一事,早在1959年哈爾濱市文化局趙烈同志主管撰寫匯集的《影院沿革》(哈市各家電影院歷史沿革彙編)中有基本相同的記述,但沒有提及М.Я.阿列克謝耶夫為「俄國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著名電影經理人」的這一特殊身份以及他來哈的時間。結合相關的史料明顯地看出,這位阿列克謝耶夫是哈爾濱早期電影業中唯一有著電影業「大老闆」背景身份的人。而與其在1908年同期在遠東影業公司學習打電影的朱安東,1911年即被該公司派到奧連特電影院當放映技師。從這種時間上的吻合,以及遠東影業公司與奧連特電影院在經營上的從屬關係,加之阿列克謝耶夫作為電影產業投資者的身份來看,可以得出這樣結論:遠東影業公司的具體創建年份是在1908年,它的創辦人就是這位俄國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著名電影經理人М.Я.阿列克謝耶夫。
新近由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出版的《留住城市記憶——哈爾濱歷史建築尋蹤》中,在介紹和平藝術電影院建築舊址時,從另一角度也證實了阿列克謝耶夫創辦電影公司及在哈投資經營電影的情況,這為上述的結論的又提供了一份有價值的佐證。
哈爾濱是伴隨著1896年中東鐵路的建設而逐漸興起繁榮的百年名城,二十世紀初,正是哈爾濱這座城市大興土木進行大規模開發建設的勃興之時,它成為大批外國商人特別是俄國商人進行投資吸金的熱土。在1908年在奧連特電影院未開辦之前,哈市僅有五、六家外國人開辦的電影院,業者均屬於小本經營的「小打小鬧」,電影市場尚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作為精明電影商人的阿列克謝耶夫,就是選擇在這樣一個難得的商業發展機遇而來到了哈爾濱發展電影業的。
遠東影業公司不僅創辦的時間早,而且存在時間較長,是集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等業務於一體的電影業經營實體, 1908年在哈爾濱馬迭爾賓館處創辦,1913年在吉林長春開設分公司。1913年前後改組為阿列克謝耶夫·敦沃鐵羅聯合公司(簡稱亞敦公司),相關文獻對該公司相關活動的歷史記載止於1927年,而後再無訊息,至於何時消失乃歷史之謎。
綜合以往有關遠東影業公司歷史的各種材料,有三個名字引人注目:阿列克謝耶夫、阿列克塞夫、敦沃鐵羅。經查,這三個名字均為姓氏,且結合不同文獻的相互聯繫可認定,阿列克謝耶夫與阿列克塞夫為俄文同一姓氏的不同翻譯。也就是說,遠東影業公司的主要人物有兩位:阿列克謝耶夫與敦沃鐵羅。
而朱安東所言「後升任經理」、教他「打電影」的師傅是誰呢?依據其同一姓氏、同時存在而又「後升任經理」的關係上來看,此人可能是М.Я.阿列克謝耶夫的兄弟,即遠東影業公司可能與敦沃鐵羅早期開辦的公司一樣,也是一家兄弟家族式的公司。
敦沃鐵羅,義大利人,其全稱安東尼·米歇爾·多納泰羅,1874年生於義大利,後移居俄羅斯,俄文名字安東尼·米哈伊洛維奇。1898年成為電影攝影師及製作人,1906年與弟弟貝爾納成立敦沃鐵羅兄弟公司,其為電影院線公司,在莫斯科、赤塔、伊爾庫斯克等地開設電影院。1913年前後他與阿列克謝耶夫走到一起聯合經營電影業,組成阿列克謝耶夫·敦沃鐵羅聯合公司(簡稱亞敦公司)。後來,倆人分道揚鑣。上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敦沃鐵羅病逝於中國。
遠東影業公司除在哈有幾家直營與合營的影院外,其他業務經營狀況可從幾則有限的文獻中略見一斑。
1913年11月15日《盛京時報》載:「長春商埠大馬路新近開設電影公司,系由哈爾濱分此。」此時的哈爾濱只有遠東影業公司,別無他家,直到1924年美國「派拉蒙」和「環球」影片公司才分別在哈設立分公司。據此推斷長春電影公司在哈的總部即是遠東影業公司。
1920年7月9日《遠東報》載:「遠東公司刻已發出中國情景各種影片,皆有華文說明書,並有上海名角排演之新戲,華人觀之可知中國之歷史,及古今風俗之不同,此外中國各地古蹟甚多,刻皆拍成影片,願觀者可到秦家崗阿什河街11號房以廣見聞。」此文可見遠東影業公司適應市場,製片與發行節目之豐富。
1920年出版的日文期刊《哈爾濱事情》載:「哈爾濱俄國電影非常興盛,德納泰隆(敦沃鐵羅)和阿列克塞夫聯合公司,在烏拉爾以東伊爾庫斯克等城市中設有46座電影院」。可見遠東影業公司發行放映網點範圍之龐大。
2016年版《留住城市記憶》記載:「 1925年亞敦公司創辦了巴拉斯電影院(也稱皇宮電影院,今兆麟電影院)。」
1927年9月《濱江時報》載:「亞敦公司設於皇宮電影院(今兆麟電影院),經理賓那基,秘書朱一鶴。」這是該公司由馬迭爾賓館遷址於此的一則報導。
從遠東影業公司1908年的創辦,到1927年以後的不見蹤跡,該公司前後延續存在了近二十年之久。相比之下,這比以往通常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家正規性質電影公司的上海「亞細亞影戲公司」(1909——1914),不僅在創辦的時間點上早一年,而且在存續的時間段上也比亞細亞影戲公司多達十五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