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幣是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人們最初認為,只有金屬貨幣才是貨幣。紙幣、銀行券等價值符號出現後,人們又把它們納入貨幣範圍之內。後來逐漸認識到,銀行存款也具有與紙幣一樣的性質,利用它能夠購買商品,支付勞務。並且,銀行存款與金屬貨幣和紙幣等之間存在著頻繁的對等轉化。金屬貨幣、紙幣等存入銀行,即為銀行存款,從銀行取出即為金屬貨幣、紙幣等貨幣。金屬貨幣、紙幣等與銀行存款的這種轉化,不是貨幣與非貨幣的轉化,而是兩種不同貨幣形式之間的轉化。
1972年5角紙幣。發行時間: 1974年1月5日;停用時間: 2000年7月1日;字冠號碼: 三字冠、七號碼 票面尺寸:115*50mm;正面主景:紡織車間,主色青蓮、桔黃;背面主景: 國徽和棉花和梅花,主色青蓮、桔黃,暗記:車間右側小齒輪上有「5」,紡織車間右側大齒輪下有「中」的暗記。
1953年五分紙幣隸屬於第二套人民幣之輔助,是建國以來發行的第一套紙分幣,同時也是我國唯一一套紙分幣,在收藏界有一定的影響力。此幣理論發行量比較少,通過六十多年的時光消耗,現在市場上已經難得一見,不少收藏愛好者為配套收藏而到處收集,無奈好品難覓,目前全新品市場價1200元左右/張,七品以上舊幣300元左右/張。
第四套人民幣是1987年4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命令責成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這套人民幣共9種面值的紙幣,從1987年4月27日分批發行了主幣1圓、2圓、5圓、10圓、50圓和100圓6種;輔幣有1角、2角和5角3種。紙幣中「中國人民銀行」六字及面值文字是由馬文蔚先生所書寫。票面上兩方印章分別為「行長之章」和「副行長章」。紙幣背面印有用蒙古文、藏文、壯文書寫的「中國人民銀行」與其面額的字樣。第四套人民幣在設計主景圖案集中體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各族人民意氣風發,團結一致,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主題思想。
第四套人民幣在設計思想、風格和印製工藝上都有一定的創新和突破。主景圖案集中體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各族人民意氣風發,團結一致,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主題思想。在設計風格上,這套人民幣保持和發揚了中國民族藝術傳統特點,主幣背面圖景取材於中國名勝古蹟、名山大川,背面紋飾全部採用富有中國民族特點的圖案。在印製工藝上,主景全部採用了大幅人物頭像水印,雕刻工藝複雜;鈔票紙分別採用了滿版水印和固定人像水印,它不僅表現出線條圖景,而且表現出明暗層次,工藝技術很高,進一步提高了中國印鈔工藝技術水平和鈔票防偽能力。
單張的有一定收藏價值,但是收藏價值不大,因為物以稀為貴,小面值的錢幣存世量太大,而且其本身面值不大,市場價值也就幾塊錢,極美品相的話可能也就幾十塊錢,不過價值不能代表其意義,老一輩留下來的錢幣,紀念意義重大,能讓我們回憶起那個時代,這才是錢幣的最大價值,希望大家有這種錢幣的都能好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