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賞析

2022-01-06 汾東草堂

草堂書法

清明

杜牧 〔唐代〕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詢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處的村莊。

注釋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鞦韆節,坤寧宮及各後宮都安置鞦韆,嬪妃做鞦韆之戲。
紛紛:形容多。
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悽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借問:請問。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賞析

  這一天正是清明節,詩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但是用來寫雨,卻是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種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於夏天的傾盆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明「潑火雨」的精神,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悽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遊春逛景的人。那麼什麼是「斷魂」呢?在詩歌裡,「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

  清明這個節日,在古人感覺起來,和我們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在當時,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鬱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風俗。除了那些貪花戀酒的王孫公子等人之外,有些頭腦的,特別是感情豐富的詩人,他們心頭的滋味是相當複雜的。倘若再趕上孤身行路,觸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溼,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這樣來體會,才能理解為什麼詩人在這當口兒要寫「斷魂」兩個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

  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悽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裡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問題也發生了。怎麼辦呢?須得尋求一個解決的途徑。行人在這時不禁想到:往哪裡找個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溼的衣服;最要緊的是,藉此也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的路呢?詩人在第三句裡並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覆,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

  「遙」,字面意義是遠。但我們讀詩的人,切不可處處拘守字面意義,認為杏花村一定離這裡還有十分遙遠的路程。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繫,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只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裡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詩裡恰恰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地聞訊而喜,怎樣地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地興奮地找著了酒家,怎樣地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不管」了。他把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與讀者的想像,由讀者自去尋求領會。他只將讀者引入一個詩的境界,他可並不負責導遊全景;另一面,他卻為讀者展開了一處遠比詩篇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像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

  這才是詩人和我們讀者的共同享受,這才是藝術,這也是我國古典詩歌所特別擅長的地方。古人曾說過,好的詩,能夠「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在於言外」。拿這首《清明》絕句來說,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當之無愧的。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餘,索然興盡,而是餘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相關焦點

  • 36.杜牧《清明》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4.借問:請問。5.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 分析清楚詩人、行人、牧童的角色,才能讀懂杜牧的《清明》
    牧童遙指杏花村賞析「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時節「紛紛」揚揚下著雨,讓身陷其中的人們感覺到異常的陰冷「路上行人慾斷魂」旅途中的杜牧和「行人」(不止一人)一起身陷紛紛揚揚的冷雨中。此時的詩人杜牧急需要找到一個能遮風避雨的地方。於是乎杜牧問「行人」(們),何處有讓我歇腳躲雨的酒家?但「行人」(們)冷漠無情、心神恍惚,魂不守舍,對杜牧的「借問」置若罔聞。因此,詩人杜牧嗔怒:罵「行人」(們)快斷魂了!
  • 古詩文學習037:三年級下冊,杜牧《清明》
    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注釋①〔清明〕我國傳統節日,有掃墓、踏青等習俗。②〔斷魂〕神情悽迷,煩悶不樂。譯文清明節這一天,細雨紛紛。趕路的人心裡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簡直是失魂落魄。
  • 杜牧 《江南春》 賞析
    杜牧幾次來往於長安與江南,而往江南,最後一段總是要走水路的。又或者他從池州,宣州,或者湖州去潤州,揚州,都是要坐船的。所以這裡的「千裡」,事實上是水上的「千裡」,甚至我懷疑他就是借鑑了李白的「千裡江陵一日還」。有很多前人解釋說,不要說「千裡」,十裡的「鶯啼」都聽不見。事實上,杜牧是站在船上,在航行過程中看江南的春光,一路聽過去,怎麼聽不到?李白都「兩岸猿聲啼不住」,杜牧的「千裡鶯啼」很正常。
  • 清明時節話《清明》:杜牧的「杏花村」,到底在哪裡?
    清明時節話《清明》:杜牧的「杏花村」,到底在哪裡?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的杏花村是山西杏花村嗎?杜牧的「杏花村」,究竟在哪裡?肯定不是山西!年年清明,敬宗追遠。今逢清明,遍地哀思。如果論後世影響力,古代詩人詠寫清明詩作中,流傳最廣的一首,非晚唐詩人杜牧的《清明》莫屬。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是杜牧七絕中的優秀代表之一。據《千家詩》的解讀是:此清明遇雨而作也。遊人遇雨,巾履沾溼,行倦而興敗矣。神魂散亂,思入酒家暫息而未能也。故見牧童而同酒家,遙望杏花深處而指示之也。
  • 名畫賞析|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賞析)這個問題居然被一本《清明上河圖密碼》的書石破天驚揭開,全畫824個人物,他們每個人都有名有姓,原地復活。(清明上河圖賞析)冶文彪耗費多年心血創作《清明上河圖密碼》一書,解讀這幅千古名畫。該系列已出版第4部,一部比一部精彩,引發網友瘋狂追看,更被阿里影業籤下幾億版權。
  • 江南春絕句杜牧賞析 江南春絕句賞析簡潔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便是《江南春絕句》這首詩,讓我們一起來賞析一下吧。  《江南春》  唐·杜牧  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賞析  首句詩人便由眼前春景而想像到整個江南大地,描繪出了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 "清明時節雨紛紛"經典清明詩詞賞析
    東方網記者劉歆4月3日報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清明》可謂膾炙人口。其實,清明節的文化內涵頗為豐富,自然也成為了文人騷客用詩詞詠嘆對象。以下就為網友們搜羅了一些經典的清明詩詞: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 杜牧的經典唯美作品《江南春》怎麼賞析?
    杜牧《江南春。千裡鶯啼綠映紅》表面上讀來是一首寫景詩,實則是一首諷喻之作。杜牧春滿江南,花紅葉綠,鶯歌燕舞,處處都是迎風招展的酒旗,來往於酒肆間的客人絡繹不絕,倚水而築的村落,傍山而建的城郭,格外的秀美。建於南朝時的諸多寺廟,依然佇立於煙雨濛濛的江南。
  • 作家劉繼興妙筆還原杜牧在山西杏花村寫《清明》詩之過程
    編前語:2018年清明前夕,著名作家、文史學者劉繼興撰文還原了杜牧在山西杏花村寫就《清明》詩的史實,其行文流暢,妙筆生花,入情入理,特此真心推薦。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曰《清明》,作者是杜牧。
  • 中國天南地北有幾十個杏花村,杜牧《清明》詩中的杏花村是哪個?
    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詩人,我們從小就會學習他的詩句,他與李商隱被後世稱為「小李杜」,為詩壇貢獻出了很大的力量,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到了唐朝晚期,杜牧的詩句使詩壇到達了一個高峰。杜牧小的時候就十分喜愛讀書,而且聰慧好問,很多人都喜歡他,成年之後,他開始為朝廷賣命,做了很多官,只不過在他的暮年時期,朝廷的作風落後,杜牧便找了個清閒的地方專注於寫詩。杜牧有一首詩十分有名,名字為《清明》,作於清明時節,詩的原文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清明
    >】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
  • 杜牧因何寫出《清明》?風流才子的奇葩寫詩靈感來自哪裡?
    最膾炙人口、傳誦不絕的當屬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時節本該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詩人卻獨自奔波在漫長的旅途上,孤單悽涼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黃庭堅的《清明》運用對比手法,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感慨:「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 清明節介紹,清明節的來歷及習俗,學習杜牧的詩《清明》
    最後我們一起來學一首關於清明的古詩《清明》 唐 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最經典的清明詩——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詩的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點明詩人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為唐代的大節日之一,這一天 ,或合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遊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卻是身處異鄉。這天天不見陽光,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的這首詩為何這麼有名?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很多人知道杜牧,是因為這首詩。為何這首詩這麼有名,這麼受人喜歡和誦讀呢?哲學詩畫認為,80%的原因就是它跟清明節聯繫到了一起。下面咱們就一起解析下這首詩。
  • 小學生必背丨杜牧最著名的詩不是《清明》,還有很多都是千古絕唱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是晚唐著名詩人,他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既有晚唐時代風格的烙印,又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在晚唐詩壇中獨樹一幟,是晚唐詩歌的一座高峰,取得了很高的文學藝術成就,一向享有盛譽。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 杜牧:我是全村的希望
    01杜牧沒有想到,他寫過那麼多千古名篇,流傳最廣的卻是一首不起眼的小詩。他也不會想到,唐朝人寫過那麼多名山大川,黃河長江,廬山泰山,鸛雀樓黃鶴樓,而他筆下的一個小村子,也能佔一席之地。這首詩叫《清明》,小村子叫杏花村,是這樣寫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不是杜牧的《清明》,而是這一首
    《淮南子·天文》第一次完整地記載了二十四個節氣的名稱,天空中北鬥星的鬥柄指著「子」的位置,也就是正北方向的時候是「冬至」時節,冬至後一百零五天,北鬥星的鬥柄指向「乙」的時候,「則清明風至」。隨著時代的發展,清明節又糅合了古代上巳節和寒食節兩個節日的文化,逐漸從一個農耕節氣,演變成今天兼具了農耕節氣以及祭祀和踏青的節日習俗。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賞析
    江南春唐 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