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寧波東錢湖的山間,深藏著諸多底蘊深厚的古道。古道是登高踏青的好去處,我們挑選了較具典型性的大嵩嶺古道。這條古道的最大特色是潺潺清溪與綿延古道一路交織,充滿靈動與生機,一路上茶園、古寺、溪流,養眼、悅耳、洗肺,讓人不禁聯想起蘇軾名句「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只是「沙路」換成了「石路」。
溪流潺潺
作為寧波十大古道之一的大嵩嶺古道,從鄞州瞻岐鎮西城村、嵩一村,延伸到東錢湖的洋山岙村。據史載,大嵩嶺古道可能最早修建於盛唐時期,距今約1400年,明清時古道上人氣興旺。鹹祥、大嵩、瞻岐以及象山的居民,古時要前往明州城,必須穿過10裡長的大嵩嶺古道,步行到下水,坐上航船,渡過東錢湖,然後通過莫枝,抵達明州城。
古道與山泉一路交織
古道由鵝卵石鋪成
大嵩嶺橫跨於海拔550多米的福泉山之中。古道南面平且短,北面陡且長,路面全用鵝卵石鋪設而成,沿溪而築。記者近期踏磡了寧波多條古道,發現大嵩嶺古道是維護得較好的一條,不僅路面清爽,而且標識、導引、觀景平臺較為齊全。
沿路上行,可見福泉亭遺蹟。大嵩嶺墩的福泉亭,是大嵩與下水的分水嶺。福泉亭原是過嶺客商和挑夫避雨、歇腳之處。目前福泉亭已蕩然無存,只剩下幾根石柱,孤獨佇立。離福泉亭遺蹟不到百米,有幢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老屋,舊屬當地農場,門楣上方一枚碩大的紅五星仍然醒目,記錄了當年的紅色歲月。
古橋串聯古道
一路流水潺潺,空谷傳音。有溪就少不了橋,山嶺兩邊因地勢險要,建有8座單孔石拱洞橋。古道沿途有個叫拄巖的地方,因石巨巖險而稱奇。因拄巖上有險巖、下有深溪,過去商旅、挑夫路過此地,都會折樹枝拄巖,以祈太平,「拄巖」也由此得名,至今旅人到此,仍會效仿,成為一處有趣的景點。
拄巖為一處有趣景點
【來源:寧波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