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一般在公曆2月18日-20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 則散而為雨矣」。意指雨水後,氣溫開始漸漸回暖,草木也得雨露滋潤,開始生長。
一候獺祭魚。雨水節氣一到,水獺開始捕魚,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
三候草木萌動。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大地中陽氣的上騰,開始抽出嫩芽。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那麼,雨水節氣養生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
雨水後,晝越長,夜越短,此時正值春節假期後,應及時調整作息,務必要做到起居有常,勞逸結合,有張有弛,忌勞累熬夜。老年人和各類慢性病患者更應儘量保持原有的規律的作息習慣。
雨水時節尚屬早春,晝夜溫差變化大,溼度增加,要預防「倒春寒」。尤其是平時有關節痛的人,更應重視肩、腰、腿等部位關節的保暖,以免寒溼之邪外侵而引發疾病。
雨水後氣溫逐漸回升,此時宜進行和緩的戶外運動,如散步、健走、慢跑、爬山、騎行等,以增強體質,鼓動體內的陽氣,春季運動強度不宜太大,要合理安排運動量,且運動前務必先進行熱身活動。
春季養生重在養肝,肝喜順暢而惡抑鬱,只有保持心平氣和的狀態,才能使肝氣平穩,脾胃才得以安寧。雨水節氣天氣變化不定,容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應儘量調整心態,做到心情恬淡、開朗豁達、與人為善。遇到不順心的事也不要冥思苦想,應及時從不良情緒中擺脫出來。
雨水時節,萬物生發,降雨逐漸增多,寒溼之邪易困著於脾,此時飲食應以健脾疏肝為主要原則。宜多吃甘味食物, 如山藥、大棗、小米、糯米、薏苡仁、豇豆、扁豆、黃豆、胡蘿蔔、芋頭、紅薯、土豆、南瓜、桂圓、慄子等, 少吃酸味食物, 如烏梅、酸梅等。
同時,也要少食生冷及油膩之物,以顧護脾胃,可適當進食胡蘿蔔、山藥、小米等來健脾養胃。粥類素來有健脾利溼、養胃和胃的功效,雨水節氣前後服用養生粥,對潤和脾胃大有益處,如胡蘿蔔南瓜粥、薏苡仁黨參粥、山藥紅棗粥、芡實蓮子粥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材料】牛肉塊300克,洋蔥1個(大顆),紅蘿蔔1根,蒜白1根,老薑4片,米酒4勺,白醋1勺,白胡椒、鹽適量。
【做法】將牛肉塊洗淨,蒜白切段,老薑、洋蔥切片,紅蘿蔔切塊;在鍋內放入少量油,油熱後,依次放入薑片、蒜白,炒香;再加入牛肉塊,以及米酒2勺、白胡椒適量,炒香;之後,將紅蘿蔔、洋蔥下鍋翻炒,加入600毫升水、白醋1勺、米酒2勺,慢燉1.5小時,期間保證湯量能覆蓋食材。
【功效】補腎健脾,養血補虛,增強抵抗力。
【材料】山藥200克,薺菜180克,鹽5克,素油30克。
【做法】先將薺菜洗淨,切碎待用。將山藥洗淨,切段,然後放在鍋中蒸熟,之後取出剝皮,再將其碾碎成泥待用;開油鍋,倒入山藥泥和鹽,加清水550毫升,大火燒滾,直至濃稠;再倒入薺菜,攪拌均勻,燒滾即可出鍋。
【功效】健脾養胃利水,生津益肺明目。
【材料】金橘20克,鮮山藥100克,小米50克,白糖15克。
【做法】將金橘洗淨,切片備用,山藥去皮,切片,與金橘片及淘洗乾淨的小米一同入鍋,加適量水,用大火煮開,改用小火熬成稠粥,加入白糖即成。
【功效】疏肝健脾。
【材料】紅棗250克,新鮮山藥1根,黃油20克,熟糯米粉50克。
【做法】紅棗衝洗後,放入蒸鍋中蒸約半小時,去核搗碎,過篩壓出棗泥;平底不粘鍋燒熱,放入黃油融化,倒入液體狀的棗泥,中小火翻炒,翻炒至水分蒸發,棗泥凝結團;在棗泥中拌入約20克熟糯米粉,攪拌均勻;揉搓成18-20克的糰子備用;蒸熟的山藥去皮。壓成泥,按壓成薄餅狀,取一份棗泥餡放在山藥上,山藥泥包裹棗泥餡料,滾一層熟糯米粉即成。
【功效】健脾益氣。
經常有許多朋友直接通過公眾號留言諮詢,但本人工作較忙,不能隨時登錄後臺查看消息並及時回復。由於公眾號自身限制,後臺留言的消息只能保存3天,而且在48小時後不能直接回復,經常出現看到留言也不能回復的情況。因此,大家如需諮詢,建議掃描以下二維碼,通過專業的網際網路平臺進行,以便獲得及時回復。目前每位患者完成報到後,均享有3次免費回復,7天內有效。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為公益性平臺,文章涉及的所有觀點和診療建議僅供參考,不作為任何依據。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平臺所有。如有侵權,可直接聯繫我們進行刪除。
分享給你關心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