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東、騰訊的大商超鏖戰,洗牌、收緊和試錯

2020-12-24 雲掌財經

文/圖霖

來源/螳螂財經

2020年對於大商超們來說並不好過。好不容易趕上在新零售時代掉隊的數位化進度,疫情的出現,卻讓大商超們的線下業務再次受到重創。

而無論是新技術加持下的無人零售店,還是便利店、小商超這類mini業態,似乎都比大商超更能適應這個時代。

面對時代的新挑戰,「加快數位化轉型、收緊大賣場業務、試水多元新業態」,成了大商超們在2020年的關鍵詞。

巨頭加速布局,大商超們的2020怎麼樣了?

實體零售業的「寒冬」伴隨著年初的疫情再次降臨。對於大商超們而言,牽手巨頭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這也恰恰與巨頭們加速布局線下的戰略不謀而合。

阿里方面,5月26日,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向易果生鮮收購聯華超市18%的內資股份,正式成為聯華超市的第二大股東。

與此同時,10月19日,阿里還宣布,擬投入280億港元,直接和間接共持有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72%股份。這意味著,阿里對大潤發極其母公司高鑫零售的話語權進一步增大。

而頻繁入股大商超背後,實際上也驗證了阿里加速「落子」線下的決心。

京東方面,則將目標瞄準了國內零售領域的領頭羊——華潤萬家。

在今年的京東到家「1020超市狂歡節」上,華潤萬家旗下包括萬家MART、萬家LIFE、Olé、blt、蘇果等在內的全業態品牌首次亮相參與狂歡。

據京東到家發布的「1020超市狂歡節戰報」顯示,此次活動實現覆蓋約1000個縣區市,其中,三四線城市銷售額是去年的4.4倍。而華潤萬家的大促銷售額也增長至去年的2.5倍。可以說,雙方此次合作算是實現了共贏。

與此同時,京東還將布局地方生鮮的戰略也納入了和大商超的合作中。

12月15日,步步高超市發布公告稱,已與宿遷京東籤訂了《關於設立合資公司的股東協議》,擬共同出資設立長沙七鮮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七鮮品牌就零售生鮮業務在湖南省市場的展店和運營。

眾所周知,步步高是中國民營連鎖超市上市第一股,其在湖南市場早已深耕多年。京東此舉無疑為自己在地方生鮮領域的布局找到了一個不錯的「合作夥伴」,將加速其快速落地二三線城市的進度。

實際上,對於這些大型商超而言,在新時代下轉型尚未取得大進展的情況下,「借力」巨頭也算明智之舉。

像是去年蘇寧收購家樂福中國80%的股份以後,在2019年第四季度,家樂福中國就實現了7年來首次單季度盈利。而據蘇寧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上半年,家樂福中國再次實現了連續兩個季度的盈利。在蘇寧的助力下,家樂福中國算是正式開啟了「第二春」。

而在2020年,除了牽手巨頭們,整個大商超行業內部也加速了「整合洗牌」。主要表現為國內商超對外資商超的收購合併。

一方面,去年備受行業關注的「麥德龍被收購事件」,最終以物美集團花費19億歐元拿下麥德龍中國的業務落下帷幕。而該筆交易於今年4月23日如約完成。在新的股權結構下,物美集團將持有麥德龍中國80%的股份,麥德龍集團持有20%的股份。

自2008年收購韓國樂天在華北地區的全部門店後,物美又再次拿下麥德龍中國大半股份。作為中國最大的連鎖商超集團之一的物美,其背後的綜合實力已然不容小覷。

另一方面,英國零售巨頭樂購也於2月25日正式宣布,將向中國的華潤集團出售與華潤成立的合資公司Gain Land的20%股權。

正如沃爾瑪等外資企業一樣,樂購在中國市場也出現了「水土不服」。早在2014年,樂購就已經與華潤集團組建合資公司Gain Land。彼時,華潤持有該合資公司80%的股份,剩下的20%在樂購手上。如今樂購將剩餘部分全部轉手給華潤,意味著樂購將全面退出中國市場。

總體來看,2020年,外資商超在中國的發展持續低迷,而本土商超在牽手巨頭、吞併外資商超等新動作的加持下,逐漸迎來了新一輪發展機遇。

數位化轉型,誰更勝一籌?

由於線下業務因疫情影響受到衝擊,大商超們的線上業務不得不再度「發力」。因此,「加快數位化轉型」也就成了大商超們在2020年的首個關鍵詞。

大潤發方面,由於背靠阿里,因此其數位化轉型進展很快。

據阿里在10月份公布的數據顯示,大潤發超市和高鑫零售旗下另一商超品牌歐尚的484家門店已經全面實現在線化,並且接入餓了麼、淘鮮達以及天貓超市共享庫存業務。與此同時,阿里旗下新零售業態盒馬鮮生的供應鏈、智能物流系統也在慢慢同步至大潤發門店。

多措並舉之下,成效也很顯著。據高鑫零售2020年半年報顯示,公司的淨利潤同比上升了16.8%。

同樣「借力」巨頭的還有華潤萬家。

今年4月,華潤萬家首次在京東到家這一第三方平臺上開通會員服務,僅2個多月的時間,會員數量就增長了14.6倍。

7月24日,華潤萬家還與達達集團正式升級為戰略合作關係。達達旗下的京東到家平臺姜維華潤萬家提供全倉、半倉、全賣場三種履約解決方案的技術輸出。並且,在商品管理上,京東到家也將為華潤萬家提供智能商品管理工具以及持續輸出品類拓品建議。

據華潤萬家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以來,華潤萬家已經逐漸恢復營業收入正增長。而由於數位化轉型跟進及時,上半年萬家線上業務累計增長532.2%。

相較之下,物美集團則是在多點Dmall的加持下,實現了「自力更生」。

多點Dmall由物美集團創始人張文中一手創辦,其初心就是以全面數位化服務助力實體零售企業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

在多點Dmall的助力下,物美解決了物流效率、貨物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等一系列零售業的痛點問題。而早在2018年就已經「試水」社區拼團業務的多點Dmall,也讓物美在疫情期間的線上業務得以順利推進。

除了物美集團自有超市,多點Dmall的數位化效力還覆蓋到了被物美收購的麥德龍中國。今年11月,麥德龍首個付費會員體系——麥德龍plus會員全面上線。消費者只要打開「多點DmallApp」即可完成會員升級,享受包括「5公裡內最快1小時配送到家」等在內的新權益。

此外,原本尚未全面「觸電」線上的部分大商超,也在疫情影響下加快了數位化進程。

疫情期間,步步高原本的到家業務訂單暴增,但配送上卻面臨著人手不足的窘境。以此為契機,步步高董事長王填提出:以小區為單位下單,啟用自有物流每天分波段進行配送,由倉庫直送社區。而這也就加速了步步高旗下社區團購業務「小步優鮮」的誕生。

由於創立時間較短,「小步優鮮」並未上線APP,而是以小程序的形式開放給消費者。而和其他社區團購項目無異,小步優鮮也是採取微信社群集單、小程序下單的形式,由自有物流從倉庫直接配送至社區。

數據顯示,大年初五, 「小步優鮮」在長沙27個小區首發,上線一個小時就突破了1000單。

不過,經「螳螂財經」查詢,小步優鮮似乎並未發展為步步高的獨立業務,而是戰略性整合進了「步步高Better購」的「及時達」版塊。

看得出來,儘管步步高擁有自己的線下超市、物流中心和儲備部門,在社區團購方面有潛力可挖,但其似乎並不想攪進已發展至白熱化階段的「社區團購廝殺場」。

不難發現,在2020年,以大潤發、華潤萬家等為代表的大商超「排頭兵」已經邁入數位化進程的加速階段,而緊隨其後的麥德龍、步步高等也在逐步趕超。而隨著線上業務競爭日漸激烈,數位化轉型依舊會成為大商超們未來的「重點課題」。

新消費浪潮下,大賣場業務何去何從?

值得注意的是,相較小型業態,傳統大賣場業務已經逐漸步入增長緩慢期。

據尼爾森2019年2月發布的《中國購物者趨勢報告-便利店》顯示,超市(增長10%)、小型超市(增長9%)和便利店(增長14%)的數量在過去三年內增長勢頭強勁,而大賣場數量卻下降了1%。

於是,部分大商超採取了「收緊」措施。

據贏商網的數據統計,今年第三季度,沃爾瑪和家樂福均關閉了旗下三家賣場。而就在12月16日,沃爾瑪在溫州的東海分店也貼出公告稱,將於12月22日正式停業。而這預計將是沃爾瑪今年在中國市場關閉的第7家門店。

儘管租約到期自然是閉店的原因之一,但據業內資深人士表示,部分門店閉店的根本原因其實在於門店生意額不足以支撐各項成本開支。例如家樂福鄭州北環店已經連續虧損3年,每年虧損額約千萬元。在這一背景下,閉店算是無奈之舉。

而同樣在第三季度,部分本土商超的大賣場業務卻在持續擴張。

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物美超市在北京、天津等地新開了6家大賣場,華潤萬家也在廣東、陝西、江西三地新開了4家大賣場。

面對同樣處在下滑階段的大賣場業態,大商超們採取了不同的態度。背後的原因諸多,但與兩點原因脫不開關係。

一方面,外資商超「本土化紅利期」已經接近尾聲。在生鮮門店、便利店等多元業態逐漸受到重視的新消費時代,原本就已「水土不服」的外資商超們生存就更加艱難了。儘管它們多數中國業務移至巨頭「麾下」,但羅馬並非一日建成,迎來「新生」還需要時間的沉澱。

另一方面,相較外資商超,以華潤萬家、物美為代表的本土商超在數位化轉型上要更為精進。實際上,不論消費趨勢如何變化,門店效率的提升是大商超們的長期課題。而在數位化轉型上更為成功的本土商超,在應對新的消費趨勢時,顯然要比外資商超們更加從容。

但退一步來看,儘管大賣場業態增長空間有限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但被疫情絆住腳跟的實體行業也並非就此陷入「長眠」。在新零售時代,線上線下業務共進才是新趨勢。因此,儘管未來的大賣場業態究竟如何目前很難斷言,但至少短時間內並不會消失。

多元業態會是新的「助燃劑」嗎?

當大賣場業態逐步被收緊,對於大商超們而言,新的多元業態就成了下一個「發力點」。而多數大商超都將重心放在了小業態的拓展上。

華潤萬家方面,今年年初,華潤萬家江西公司就推出了首批標超業態「萬家LIFE」。從定位上來看,萬家LIFE更注重以家庭為中心,致力於打造5-10分鐘步行範圍內的居民優選購物場所,面積也基本在200㎡-1000㎡之間,是名副其實的小業態。

盒馬方面,則一直在嘗試小業態,包括針對一日三餐場景的盒馬菜市、盒馬mini、盒馬小站,針對辦公樓、便利店場景的盒馬F2、Pick』n Go。而這其中,主打熟食和生鮮的盒馬mini更是被寄予厚望,成為盒馬打入下沉市場的解決方案。

無獨有偶,永輝也對mini店抱有很大期待。在2019年的股東交流會上,永輝超市創始人張軒松曾定下全年開出1000家mini店的目標。當然,這個目標還沒有完成。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末,永輝現存mini店的數量為405家。

此外,家樂福中國也在蘇寧的扶持下,開始嘗試社區生鮮店。9月30日,家樂福旗下首家社區生鮮店「easy家樂福」落地上海。按照家樂福制定的「1+2+1」新業態計劃,社區生鮮店是第二個「1」,它將立足於用戶的家門口,涵蓋生鮮、日用百貨等多個品類。

那麼,這些新業態的表現如何呢?

據盒馬鮮生的官網顯示,盒馬mini目前已擁有8家門店,分別位於北京和上海。儘管距離攻佔下沉市場還有一段距離,但盒馬正在加快擴張速度。整個12月,盒馬在全國的新開門店數達到21家,涉及13個城市。按照這個速度,盒馬mini跑起來只是時間問題。

當然,新業態的擴張固然重要,但其經營能否為大商超們的整體業務增色也是需要考量的。

據永輝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財報顯示,永輝mini店虧損達1.3億元,儘管新開門店有16家,但閉店數更高,達到88家。

實際上,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新業態的推進還需要時間的沉澱。畢竟小業態與傳統賣場業態在門店面積、數位化投入程度、人工成本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差異,因此在門店運營上,需要大商超們不斷調整試錯。

更何況,這些新業態普遍將生鮮作為主要品類,想通過深入社區打開市場,其實是需要面對諸多考驗的。畢竟在社區周邊,不僅有興盛優選這類社區團購實體店,還有便利店、夫妻店等其他小業態,競爭壓力並不小。

據今年6月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9年中國超市百強榜單》,華潤、大潤發、永輝、沃爾瑪、聯華、盒馬鮮生、物美、家樂福、家家悅以及步步高位列前十。

隨著2020年步入尾聲,大商超們也需要著手明年的「新動作」了。明年,這份榜單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此內容為【螳螂財經】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大商超的2020:轉型、收緊、試新
    而無論是新技術加持下的無人零售店,還是便利店、小商超這類mini業態,似乎都比大商超更能適應這個時代。面對時代的新挑戰,「加快數位化轉型、收緊大賣場業務、試水多元新業態」,成了大商超們在2020年的關鍵詞。巨頭加速布局,大商超們的2020怎麼樣了?
  • 大商超2020「很受傷」:永輝mini店上半年虧損1.3億、關店88家
    面對時代的新挑戰,「加快數位化轉型、收緊大賣場業務、試水多元新業態」,成了大商超們在2020年的關鍵詞。巨頭加速布局,大商超們的2020怎麼樣了?實體零售業的「寒冬」伴隨著年初的疫情再次降臨。對於大商超們而言,牽手巨頭無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這也恰恰與巨頭們加速布局線下的戰略不謀而合。
  • 蘇寧收購家樂福,阿里收購大潤發,騰訊收購沃爾瑪零售業要洗牌?
    其實在中國零售市場,阿里和騰訊是兩個巨無霸一樣的存在。阿里穩居電商引領者位置多年,近年分別投資銀泰百貨、三江購物、聯華超市、新華都、大潤發、紅星美凱龍等業態,開始布局線下零售業。騰訊的優勢在於巨大流量和雄厚資金,對於零售界它卻是「局外人」,但幾年間已將京東、拼多多、唯品會、沃爾瑪、永輝、步步高等線上線下玩家歸為己用。
  • 馬雲和馬化騰鏖戰泰國:阿里、騰訊全球化思路有何不同?
    可見,騰訊正在將其最核心的社交、文娛和資訊業務搬到泰國,收購Sanook則是希望打造一個核心級業務平臺和海外統一品牌,再由此帶動更多關聯業務入泰,「一個帶一個」是騰訊在中國市場擴展業務的套路。 阿里在泰國市場布下重兵 騰訊在大舉進攻泰國時,阿里亦布下重兵。
  • 一紙公文擠掉2萬億市值,中國網際網路或將洗牌
    在2020年進入最後倒計時之際,馬化騰在騰訊年度特刊《三觀》中感悟到,又一場大洗牌即將開始,其實中國網際網路發展至今,網際網路階層似乎基本固化,畢竟如今阿里、騰訊、美團等大公司掌握著大部分的資源和客戶,而小公司只能在溫飽線上掙扎或等待被巨頭們吞併。
  • 騰訊系圍剿阿里,美團、拼多多、京東借勢社區團購
    血雨腥風中的社區團購,本質上是騰訊系電商的一次「賽馬」,更是騰訊、騰訊系電商的戰略合圍。而上車太晚也未投入重兵的阿里,將會付出沉重代價。社區團購排位賽中,最有潛質的選手,是美團、拼多多,此外還有京東。騰訊是美團第一大股東,拼多多的第一大機構股東,也是京東第一大股東。
  • 阿里、京東、騰訊紛紛被國家點名,網際網路巨頭們的「寒冬將至」
    本文原創,禁止搬運和抄襲,違者必究!紛紛被點名在國內的網際網路巨頭當中,涉及到電商、京東、出行、外賣、社交等等幾乎都和阿里,騰訊有關係。阿里和騰訊在幾十個領域都有競爭往來,有競爭並不是壞事,相反還能促進行業的成長。但是這種競爭隨著範圍的不斷擴大,開始「拉幫結派」,集結各自的勢力。要麼收購,要麼入股,不只是讓用戶在平臺之間二選一,也讓那些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在騰訊和阿里選擇一個,在兩大集團當中各自為營,長期下來,形成了壟斷。
  • 阿里、美團、京東、小米、騰訊均大跌
    阿里、美團、京東、小米、騰訊均大跌鍋從天上來作為一個資深股民,對科技股情有獨鍾,本著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的思想,所以把雞蛋放在了以上的多個籃子裡。掙的時候雖然沒掙多少,但是今天誰曾想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這口大鍋誰來背?
  • 屈臣氏賣身,騰訊阿里瘋搶
    阿里自主孵化的盒馬鮮生遇上了主打生鮮的永輝;萬億級別的便利店賽道裡,京東、阿里都設下了「百萬小店」的宏偉目標。出於對下沉市場的需要,騰訊已經入股社區生鮮門店誼品生鮮,阿里也試水了社區團購、拼購等業務。屈臣氏的美妝和日化用品毛利更高、盈利模型更合理,也更符合新零售走出概念,更加回歸零售本質的訴求。
  • 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出爐 為什麼沒有阿里、騰訊和京東?
    其中深圳的明星企業眾多,排名第一的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排名第三的正威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排名第六的恆大集團有限公司和排名第九的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都在深圳。從社會貢獻角度來看,民營企業500強納稅總額達到1.37萬億元,佔到全國稅收總額的8.7%。納稅總額超過200億元的企業有8家。
  • 一起來聊聊,阿里和京東究竟有什麼區別?
    所以,阿里是沒有幫商家賺到錢,但是卻讓很多消費者得受益了,因為中國的消費者確實可以買到更加廉價的產品,當然這也是一把雙刃劍,因為很多假貨充斥進來了。賣家的入駐性決定了管理的難度:口子放開了,假貨自然進來了;口子收緊了,產品就不繁盛了,這種兩難局面是阿里的開放平臺定位決定的。
  • 騰訊三鬼拍門 阿里背水一戰
    騰訊三鬼,美團京東拼多多是也。騰訊先後投資了這三家公司,股權份額均在20%左右,是京東和美團的第一大股東,拼多多第二大股東。京東拼多多劍指線上實物零售,美團統治生活服務領域。代表現在的實物電商領域,本以為通過2選1策略按住京東上升勢頭可以高枕無憂,沒想到橫刺裡殺出個拼多多,阿里還沒反應過來,他已經兵臨城下,殺入腹地。且看2020年最新一季度財報。京東逆勢增長,遠超預期。拼多多華麗繼續,一季度gmv大增99%。
  • 這次又是騰訊!阿里敗了?
    家樂福同時宣布,家樂福已經和騰訊籤署了一項關於在中國開展戰略合作的初步協議,以整合家樂福長期積累的零售能力和騰訊的數位技術與創新能力。騰訊再一次對標阿里 未來還未可知在資深電商專家、前京東戰略分析師李成東看來,騰訊此次投資有點跟隨策略的意味,或與阿里巴巴投了高鑫零售有很大關係。
  • 京東「喜從天降」,騰訊、阿里、拼多多很無奈
    認為把錢抓在手裡更放心,但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和國內網際網路環境經濟的增長,行動支付的流行趨勢開始迅速增長。根據央行公布2020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可知,第二季度行動支付業務達到了106.17萬億元,同比增長33.61%。共計完成了301.41億筆。
  • 阿里與騰訊的區別是什麼?
    阿里收購或控股的公司優酷視頻在騰訊視頻和愛奇藝的兩面夾擊下日薄西山,餓了麼佔的市場份額與美團相比太少,是真的餓了,菜鳥跟順豐相比還是太菜了,蝦米音樂曾經在行業裡也是佼佼者,卻被迫關閉。反觀騰訊並不追求控股,只做投資,騰訊投資了八百多家公司,其中有一百多家上市公司,騰訊在美團、京東、拼多多等知名大公司都是大股東,美團、京東、拼多多等騰訊系公司都混得風生水起。反差太大了,阿里行業冥王的稱呼絕對不是假的。騰訊有微信,中國14億人,有10億人使用微信,而且相當活躍,沒事就看看微信,騰訊憑藉這一神器向所投資的公司輸送流量,助其快速成長。
  • 什麼叫做阿里、騰訊、京東的食堂?逛完一圈後,網友:我想跳槽了
    什麼叫做阿里、騰訊、京東的食堂?逛完一圈後,網友:我想跳槽了!想要得到員工的心,就得滿足員工的胃!作為中國網際網路界的巨頭企業,阿里巴巴、騰訊、京東這些公司,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經營理念,以及企業文化,但不管是哪一家名牌企業,員工食堂一定都不能差,畢竟996工作制能忍,業績定得太高能忍,食堂飯菜太難吃,那就真的忍不了。什麼叫做阿里、騰訊、京東的食堂?逛完一圈後,網友表示:我想跳槽了。
  • 阿里、騰訊、京東、順豐在爭什麼?
    阿里在生鮮領域開闢了天貓超市生鮮頻道,先後四輪投資易果,打造冷鏈物流安鮮達,孵化新零售盒馬鮮生。騰訊連續三輪投資了每日優鮮。京東的布局與阿里更相似,成立了京東生鮮事業部,投資了天天果園和永輝超市。生鮮最終或將仍是巨頭間的戰爭。生態思維某種程度上,靖捷也算臨危受命。
  • 尋找後疫情時期的「好望角」:京東、阿里、騰訊的「雲端」鬥法
    至此,繼騰訊拿下「廣交會」,阿里拿下「進博會」之後,京東與「服貿會」的攜手,正式宣告三大網際網路巨頭在展會服務領域的集結。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的船隊發現了「好望角」,從此揭開了大航海時代的序幕。
  • 淘寶直播不需要羅永浩,但阿里和抖音都希望擊敗騰訊和騰訊系公司
    因為新冠疫情,實現軟著陸的直播又一次風生水起,無論是抖音、B站、快手,抑或是淘寶直播、拼多多、京東等,都在疫情期間將直播視為最重要的運營策略。我們看到直播因疫情需求被喚起的同時,更要看到這是兩場不同的戰爭——簡單地說,抖音和B站、快手在一個市場打仗,淘寶、拼多多、京東在另一個空間競爭。說抖音與阿里競爭,是關公戰秦瓊。
  • 【深度】爭搶新零售「入口」 騰訊和阿里兩大陣營的戰爭剛剛開始
    2016年的雲棲大會上,馬雲首次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此後,阿里在零售業的布局明顯加速。而在入股永輝超市之前,騰訊在新零售戰場的角色是「備戰式」的,存在感基本上通過京東實現。截至目前騰訊持有京東18.1%的股份(其中,有投票權比例為4.4%)。作為阿里在電商領域最大的競爭對手,京東也加強了線下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