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景嘯塵)農曆每逢三、八,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總有大集,五天一集,頻率不低。地處「大運河第一碼頭」,這個大集歷史悠久,在通州名氣最大。和北京其他郊區大集不同,通州如今是副中心,張家灣大集更是開在了小區門口,從附近小區溜達到大集僅需幾分鐘,更像是附近居民的固定市場。從衣食住行到柴米油鹽、新鮮果蔬,張家灣大集都齊全。每逢趕集日,熱騰騰的現磨黑豆漿、剛出鍋的排叉兒、咯吱盒,更有著濃濃的煙火氣與食物香。
張家灣大集上有各種新鮮的果蔬。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攝
在老碼頭邊上趕大集
「張灣千載運河頭,古壘臨漕勝跡稠」,通州一半以上的文物與運河有關,張家灣尤其如此。古鎮張家灣建於元代,因水而得名,曾是大運河北起點上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和物流集散中心,有「大運河第一碼頭」之稱,自古繁華。張家灣的市集也從沒斷過,如今也有幾個集市,其中以運河北岸張家灣大集規模最大、名聲最響,附近的居民一直有著趕集的傳統。
附近居民習慣到集上買東西。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攝
大集毗鄰一個叫太玉園的大社區,集市設在離小區不遠的一個大空場內,沒有什麼特殊布置,自然「生長」呈現出很接地氣的感覺。上百個攤位,大致形成了兩條街市,一邊算食品街,另一邊為生活用品街。商家都是將出售的物品隨意擺在地上或者支起來一個簡易棚子遮陽擋雨。跟攤主聊了聊,發現攤位多數是先到先得,基本沒有規律可循。
不用指引,隔著老遠,集市的嘈雜聲與食物的香氣就能帶你找到大集。市場裡濃濃的生活氣息,冒著熱氣的包子豆漿,新鮮的蔬菜水果,高聲談笑的小商小販,以及認真討價還價的顧客,總是熱熱鬧鬧。
蔬菜水果便宜又新鮮
集市裡的商品五花八門,可其中最受歡迎的,還就是周邊農民帶來的新鮮水果蔬菜。自家地裡種出來的黃瓜、西紅柿,趁著大集,農民拿出來賣點掙散錢。韭菜、香蔥、白菜花、茄子、豆角也都是附近的村民自家出產,兩塊錢一斤的菜花、一塊錢一堆的白菜、一塊五一斤的茄子,價格相比超市便宜太多。
茄子一斤一塊五,比超市便宜太多。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攝
不僅如此,商家都知道用綠色蔬菜做招牌。「都是自己家種的,一點農藥都沒有」,這種念叨,基本上大集上每名商戶都掛嘴邊上。究竟是不是自家種的,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初來乍到,也分不清楚,但注意到有些攤位頻頻有老顧客光顧,有人甚至是從三環裡大老遠開車過來買菜,看這口碑和回頭率應該還不錯。
除了自家種的,集市裡也有外省市的東西,記者看到有商家從南方批發來野生獼猴桃,一斤賣六塊錢,也很受歡迎。「我原來是賣炸糕的,這兩年不好賣,大家越來越不愛吃油膩的,於是我就換了營生,改賣獼猴桃了。生意還挺不錯的,每次來趕集都能賣出去上百斤。」
張家灣的咯吱盒超正宗
住在對面太玉園小區的居民孫先生說,每到趕集日,他必須和老伴來這裡逛上一圈,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不來就覺著缺了點什麼。「真喜歡這熱鬧勁兒」,老兩口在集市上買菜、買零食,「菜比超市裡的還新鮮,而且便宜,碰上熟悉的老闆,還總送給我們些小菜,特合適。」
集上還有賣鞋等日用品的。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攝
除此之外,他們還總能在集市上淘換一些有趣的東西。像上次買的二手真皮背包只要三十塊錢,70年代製作的紅臉蛋兒瓷娃娃也只要三十塊錢。「老伴特別喜歡這些,我們每次來都是雙手滿滿的回家。」
「相比其他大集,張家灣更像是我們附近居民的一個大市場,成了每周的固定項目。」今年27歲的王先生說,他小時候就跟著媽媽和二姨趕大集。印象最深的,是媽媽總給他買蒸好的糯米糕,上面全是葡萄乾和蜜棗,特別香甜。二姨則捎帶手把家裡種出來的辣椒拿到大集上賣,每次賺了錢就給他買塑料小汽車。「一晃二十年過去了,張家灣大集也變了,規模越來越大,產品越來越多,市集上也能看到高檔次的東西了,但它離我們老百姓還是很近,就是很接地氣。」
集上的咯吱盒特別好吃。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攝
採訪中,王先生特意推薦了咯吱盒,「咯吱盒」是一種炸好的麵食,因為咬起來咯吱有聲而得名,算是通州著名小吃,而張家灣的咯吱盒又是通州最正宗的,嚼起來鬆脆有回味。
逛完大集以後還能逛古鎮
逛大集是圖個熱鬧和購物樂趣,但別忘了還能順路旅遊與憑古。據悉,通州區重點打造的區內古城四大片區,其中張家灣古城就位列其中。
作為漕運終點,張家灣至今仍存有城門、城牆和城外的通運橋,目前古城遺址內城牆兩側的雜草、雜物、土方都已經得到清理,古鎮內還建了張家灣博物館,全面展示運河區的出土文物和悠久歷史。
張家灣鎮現在有57個村,按照規劃,將以「城市綠心」、創意設計特色小鎮、張家灣古鎮、環球影城等項目為依託,充分挖掘運河文化、紅學文化資源,要以張家灣古鎮為中心打造集旅遊、文化、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古運河文化旅遊區。今天,漕運的功能已經離張家灣遠去,而生活還在延續,就如同充滿煙火氣的張家灣大集一樣,這裡的人們還在熱熱鬧鬧地生活。
新京報記者 景嘯塵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