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7日訊,不少住在通州的人都趕過張家灣大集,我居住通州多年,卻還一次沒去過,實在是個遺憾。上個周日終於成行,逛了一圈下來,感覺收穫滿滿。
對於大集,我可不陌生。刪個周末,在去趕集的公交車上,不由得回想起了在老家時和父母去趕集的場景:小時候經常跟著父母去鎮上趕集,鎮子離家有五六裡路,父母每次都拉著板車去,這板車自然也成了我的「座駕」。不過當遇到上坡路時,我就會跳下來幫父母在後面推車。那時候趕集是一個大事兒,鄉親們經常相邀著一同前往。到達集市上,會有一人專門負責為大家看顧板車。小孩子則被父母緊緊地牽著,生怕走丟了。趕集首先買的是各種生活必需品,當然也有趁著趕集去過「時髦生活」的,比如剪個頭髮、聽個拉魂腔之類的……。
公交車一停,沉浸在回憶中的我一看車外,張家灣大集到了。張家灣大集就在著名的小產權房小區太玉園對面。張採路將太玉園小區和大集分開,大集所在地是一大片空地,看上去也不平整,甚至還有點坑坑窪窪,但是這些都不妨礙周邊居民前來趕大集。有一位住在太玉園的居民說,雖然附近也有超市,但她就是愛趕集,「圖個熱鬧勁兒,太有氣氛啦。」她聽說我從來還沒來過,就對我說:「趕緊去逛逛吧,好著呢。」
抬眼望去,這大集得有近百個攤位,攤位排列得也不是很整齊,好像是有個空地就可以擺個攤位,有不少賣家還直接將物品堆在地上。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賣黃橋燒餅的,一塊錢一個,有鹹甜兩種口味。當天沒吃早飯的我趕緊買了一個鹹的,也許是餓了,感覺芝麻特別香,而且這種燒餅頗似我安徽老家的燒餅,吃起來都有點想家了。
大集上,我還真看到一些新鮮的物件兒。比如有一位老人專門賣拐杖,他賣的拐杖不是那種加工好的拐杖,而是原生態拐杖,樹枝也不打磨,拐杖頭看上去有些像鹿角,有一種樸實的美。這位老人說,拐杖是用花椒樹枝做的,80塊錢一根;如果要便宜的,還有蘋果樹枝的,三五十一根,「不過,花椒木的對身體好。」
「這餃子簾不錯,喲,這還有餡尺呢。」在一個攤位前,有兩位姐妹有點欣喜地說,節前她們想買餃子簾就沒找到,沒想到這大集上有。攤主說,這餃子簾是用高粱稈做的,18塊錢一個。我也趕緊買了一個,因為看到這餃子簾就想起老家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的場景,老家用的就是這樣的餃子簾。大集上還有用高粱做的小笤帚,可以刷鍋用,才兩塊錢一個,我看到有一個老太太一下子買了三個。
「誰的刀都沒有我的快,要多快有多快!」經過一個賣菜刀的,我被這攤主的吆喝聲吸引住了,真是很自信啊。說是攤主,其實她的刀都是擺在地上的,面前有五把,手裡拿著一把在演示,「這菜刀都是我自家打的,不快不要錢。」果然這自信的吆喝聲很有用,一會兒攤主面前就聚集了不少人,有幾個人已經掏出了錢包。
當然,大集上最多的就是各種蔬菜水果了。三塊錢一斤的韭菜,兩塊錢一斤的菜花、五塊錢一堆的白菜,十塊錢三斤的豆角……有一位老逛大集的居民說,他發現這裡的菜比超市的新鮮多了,而且還便宜。我後來對比了一下,果然是便宜,比如說豆角,菜店裡要賣四塊錢一斤,這裡則是十塊錢三斤。賣水果的也有不少,有一家賣草莓的挺受歡迎,攤主說那是她自家種的,還大方地讓趕集的人品嘗,不甜可以不買。走走停停,這張家灣大集我逛了近一小時,回家時手裡多了好幾個塑膠袋,裡面都是當天的收穫。
趕集的居民告訴我,這張家灣大集逢農曆三和八有。一位賣肉的攤主說,只要當天天氣不是特別惡劣,他們都會出攤。
趕大集自駕的話,可以走京津公路,土橋向南走張採路,直行2公裡左右就可以看見。也可以在地鐵土橋站搭乘801路或者快速直達專線113路,到太玉園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