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河口市,別名光化,是湖北省縣級市,由湖北襄陽市代管。位於鄂北門戶、漢水中遊,因地處漢江故道而得名,挾蜀漢、扼新鄧、枕太和、通秦洛,得舟楫之利、扼四省要衝,素有「襄鄖要道、秦楚通衢」之稱,享有「天下十八口,數了漢口數河口」之譽。
這裡的李家染坊民俗文化村位於老河口市仙人渡鎮,相傳春秋末期楚國名將伍子胥遭奸臣陷害逃到江邊巧遇仙翁搭救脫險而得鎮名,古有「千葉小舟雲集、八方商賈過往」之稱,境內國道、高速縱貫互通。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風景優美,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馮道根:
馮道根,字巨基,廣平郡酇縣(今湖北老河口市)人,南北朝時期南梁將領。年少喪父,幫人做工以養母。十六歲時以勇救湖陽戍主蔡道斑而知名。雍州刺史蕭衍(梁武帝)在襄陽起兵,他率鄉人子弟歸附。南梁建立後,拜驍騎將軍,封增城縣男,旋即出任南梁太守,統領阜陵城戍。以兩百精兵橫擊兩萬北魏軍,又以百騎破魏將高祖珍三千騎兵。後隨豫州刺史韋睿克合肥,攻徐州,在鍾離之戰中立下大功。歷任雲騎將軍、信武將軍、右衛將軍等及歷陽、新興等郡太守,兩次出任豫州刺史,累官至散騎常侍、左軍將軍,封豫寧縣伯。
為人謹慎木訥,進退有度。治軍嚴毅,為政清明,受舉朝敬重。
張景鉞:
張景鉞,生於湖北光化(今湖北老河口市),1920年畢業於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1926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科學博士學位。植物形態學家,教育家。原籍江蘇武進(今常州),1948年選聘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他是我國植物形態學和植物系統學的開拓者。1926—1938年間發表的論文,是我國植物形態學、發育解剖學、生理解剖學、實驗形態學的最早文獻。1934年著文介紹植物徒手切片法,對當時植物學的教學和科研起了推動作用。多年致力於學會和教學工作,培養了一批植物學不同領域的人才,促進了現代植物學在我國的發展。
光未然:
光未然,原名張光年,湖北省光化縣(現老河口市)人,中共黨員,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光未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並被選為第三、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在他89年的人生歲月中,經歷了顛沛流離、激昂奮進、風華正茂的青年時代,他一生筆耕不輟,每天記日記,他開蒙甚早,並利用一切機會學習外語、中國古典文學,如詩經、楚辭、古代文論、文字學等,並潛心研究戲劇、音樂,閱讀了大量外國文學名著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他創作了組詩《黃河大合唱》《五月的鮮花》《屈原》等詩作;在身患多種病痛的晚年,他關心青年作家的創作,並完成了厚重的古典文學研究成果《駢體語譯文心雕龍》,之後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實現了他40年的心願。1927年在家鄉參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這次革命失敗後,曾做過商店學徒、書店店員和小學教員。2002年光未然在完成了《張光年文集》的編審工作後不久離世。
袁震:
袁震,湖北光化縣(今湖北老河口市)人。18歲時考入武漢大學攻讀史學,1930年,23歲的袁震又考入清華大學史學系,並很快成為清華屈指可數的才女。袁震在一次回家看望患肺結核的父親時被傳染,也患上了肺結核,進而轉為骨結核,從此便臥床不起。袁震因為長期生病而無法上學,清華大學只能取消了袁震的學籍。在此期間由於發表文章的機緣,袁震與吳晗相識並相戀。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吳晗應雲南大學的聘請到了昆明,袁震還被固定在病床上,只得留在北平治病。1939年,他們在昆明結婚了,時年吳晗30歲,袁震32歲。
1969年,吳晗夫婦先後不幸去世了,兩個人去世的時間前後只隔六個月!他們結合於顛沛流離之中,死亡於沉冤未白之時,真是同生共死的患難夫婦,言之令人泣下!
左覺農:
左覺農,原名澤民,號覺農,又名家寬,老河口市付家寨村人,中共黨員。於1924年與黃火青等一起發起著名的"二師學潮",後加入共產黨從事抗日救國運動。曾任中共湖北省委特派員,共中央中原局鄂中區黨委委員、宣傳部長,邊區黨委委員、宣傳部長,邊區抗日保安司令部政委,吉林省第四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治委員,黑龍江省鶴崗礦務局第二局長兼書記。
宋正德:
宋正德,老河口市牌坊街人,1923年入湖北省立襄陽第十中學讀書。在校期間,受到當時任校監的共產黨人謝遠定的教育和影響。1925年夏,鄂北開展了大規模的學生運動,宋積極投身於這一愛國行動,和同學們衝破反動軍警阻攔,走上街頭查禁英、日貨,並據跟反動封建官僚襄陽縣長葉於蕃作鬥爭。是年秋,經謝遠定介紹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翌年8月,轉為中共黨員。
1926年,宋畢業後返回老河口,執教於尚實小學,在中共襄陽黨團特別支部領導下,組織成立了全縣第一個共產黨組織--中共光化縣支部,下設兩個黨小組,宋任老河口黨小組長。 1927年春,國民黨光化縣臨時黨部成立,宋任青年運動幹事、中共老河口區委委員。"四·一二"後,形勢惡化,他堅持地下鬥爭。1929年,襄陽地下黨劃為漢南、漢北兩個特別區,宋任漢北特別區委負責人,領導襄北、光南黨的地下工作。1930年,中共老河口特別區委員會成立,宋任特別區委書記。6月被叛徒出賣遭逮捕,不久被轉入襄陽監獄。敵施以酷刑,宋毫不屈服,又許以少校政治指導員,亦不為所動。1930年8月13日於襄陽就義。
熊玉珩:
熊玉珩,字幼平,老河口市東啟街人。1925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2月轉為中共黨員。曾任共青團襄陽縣委書記、國民黨光化縣臨時黨部成員、國民黨襄陽縣黨部常委。"四·一二"政變後,堅持革命鬥爭,任中共鄂北特委老河口聯絡處聯絡員。 1928年,中共鄂北特委、光化縣委、均光谷三縣聯席委員會、老河口特別區委聯絡處都設在他家。他以其父經營的"日升昶糧行"作掩護,為黨搜集情報,傳遞指示,接待和護送幹部。同年,共產黨員肖元凱等回鄉組建農民武裝,熊玉珩經常前去指導工作。1930年6月,在參加太平店暴動中英勇犧牲。而後,他的姐姐熊玉英(平民小學教員,共產黨員)繼續肩負黨的秘密聯絡工作。
蕭亦五:
蕭亦五,湖北光化(今老河口市)人,中共黨員。1939年後曾任國民黨政治部,國立編譯館助理。1949年後歷任南京軍事管制委員會文藝處民藝組組長,南京市藝術科長,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省文聯常委。1937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中篇小說《炮彈和燒雞》,評書《小玲兒》、《王老虎》、《三河鎮》,論文《談王少堂的說書藝術》等。
蕭亦五是抗戰時期有名的「丘八作家」。當時,「丘八詩人」是指馮玉祥;而「丘八作家」則是指蕭亦五。他是一位榮譽軍人,在淞滬抗日戰鬥中負傷,送到戰地醫院後被鋸掉一條腿,成了終身殘疾。他輾轉流亡到重慶,認識了老舍先生,開始習文寫作,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成氣候,發表了一系列作品,有小說,有戲劇、有散文。後來在重慶北碚加入了國立編譯館工作,在通俗讀物組裡編輯通俗文藝作品。
當然,老河口還有很多歷史名人,你還知道哪些老河口歷史名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