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結巾帶長相思,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義烏「八面廳」與東陽盧宅。
義烏「八面廳」
八面廳」乃義烏黃山鄉陳氏宅第之代稱,是一座清式宅邸,始建於清嘉慶元年,落成於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是清代民居建築中藝術標準很高的私家莊。「八面廳」平面為三進三間兩廊及兩跨院布局,是座典型的江南宅第類型。原來的「八面廳」面積更大,有前後二廳,中間以花園相連,後前廳毀於戰火,花園也被殘踏,兩側及後山的側廳、廂廳也已相繼倒塌,現僅存後廳。據現有的三進三間兩廊及左右跨院和柱基殘存的前廳、花園遺址分析,作為宅居,整幢建築中除廳、堂、軒、舍齊全外,還有通風採光的天井5個,供人們活動和設置魚池盆景用的庭院2個,遷回曲折的院落相互貫通,既有很好的通風目照,也滿足了日常生活之必需。
八面廳」的精華除平面布局外,它主要特點表現在建築的三雕——磚雕、石雕、木雕的技藝表現。現存的前進、中進大廳與入口的處理,除體現了門、窗、構架本身自有的功能外,幾乎已成了雕刻工藝的集錦。前進入口3個大門頂部的大型磚浮雕,高達3米,橫寬17.6米,似是一幅大型壁畫。磚雕樣式繁多、雕工精細,其回紋卷草、瑞獸魚蟲,繁簡適度,稜角分明,與出挑的紋磚、瓦當及下部的青石門框、磨磚襯壁、石刻門檻相映襯,更顯出淳樸端莊、渾然一體的藝術效果。大廳內的木雕梁柱、額枋、雀替、駝峰、牛腿乃至檁條、檻窗及天花板等,琳琅滿目,渾然天成,一草木、一刀一筆都作了細緻的安排。精細處,纖毫歷歷奔放處,力鼎千鉤。
整幢建築的間架尺度、桂枋大小紋飾繁簡等都處理得恰到好處,成功地運用「密不通風、疏可走馬」的技巧。百多年前留下的本色木雕作品,至今仍是富麗堂皇,清光可鑑。其魚蟲瑞獸神態生動,栩栩如生;人物則肌膚豐滿,形神兼備。如八面廳簷廊梁架挑出梁頭,為木雕裝飾,梁頭之上有雕飾華麗、線條豐富的鬥棋,梁頭下牛腿則用神態生動、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木雕作為支撐,其雕琢技藝精湛,形象豐富而質樸。「八面廳」富麗而不俗豔,質樸中又見俊秀。
東陽盧宅
盧宅位於東陽市吳寧鎮東門外,南峙筆架山,北枕東陽江,東西雅溪分流環繞,這丘陵起伏、河道縱橫面山環水、環境幽雅。盧宅創建於明永樂年間,現存建築乃明清兩代相繼興建。盧宅是一座由數條南北向縱軸線組成的建築群,房屋數千間,佔地15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是街北的肅雍堂,其東側有世德堂和大夫大第,幕北的有五臺堂,南面臨街有柱史第、五雲堂、冰玉堂等,這裡面其中有不少是明代建築。雅溪以西的主要建築還有盧氏祠堂(大部分已毀)、善慶堂、嘉會堂、憲臣堂、樹德堂等。廳堂的主體部分用材粗壯,雕飾華麗,規模較大,多數是清中期的建築。盧宅建築群主要有六組,其最大規模者則是肅雍堂建築群。
盧宅內大夫第入口門樓。其下是雙扇黑漆大門,其上為雙層屋簷,每層都用磚砌挑簷。門樓旁為灰白牆面襯託,形象樸實。盧宅廳堂在宅第建築中規格較高。平面雖為三間但簷高脊高,其梁架結構用重簷和鬥拱。梁架、柱枋挑簷、梁頭、柱墩和雀替等部位施以彩繪、雕飾,其工藝多用圓雕、透雕,題材則有珍禽異獸、神仙八卦、福祿壽喜、山水人物等。簷廊梁架挑出梁頭,用木雕飾。題材還有用外國人頭像和西方渦葉卷草,說明在清代晚期已受到西方建築文化的影響。此外,梁架上有花鬥、花棋,比較繁藻,說明清代晚期的裝飾風格已走上繁瑣和程式化的道路。
盧宅後廳簷廊,梁架無鬥棋無裝飾。簷柱有柱礎,為鼓形,總的形象較簡樸。肅雍堂是盧姓大族的公共廳堂,建於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至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間,建築規模和地位都十分突出。肅雍堂面闊三間,兩翼東西雪軒,為廊廡式建築。大廳與後堂用穿堂相連,形成工字形平面,建築為木構架,由兩個人字坡頂組成,即所謂的「勾連搭」。肅雍堂共九進院落,是盧宅保存最完整的一條軸線,其布局為傳統的前堂後寢制。主體建築肅雍堂,整座建築規模宏大,屋頂為重簷歇山式,有鬥棋,外觀宏偉端莊。其梁用材講究,雕刻精緻細膩。
前簷鬥棋明間用平身科四攢,次間用三攢。進入屋內,滿堂是目不暇接的色彩和繁花迷目的鏤刻圖案,極盡東陽木雕的技能。其梁架柱枋,挑簷等都採用當地有名的木雕裝飾處理,匠人的工藝精湛,雕飾題材豐富、構圖和諧,融東陽木雕與彩繪藝術於一體,顯示了濃鬱的民族文化與地方特色文化的結合。目前,像保存這樣完整的明代住宅建築群,盧宅在國內是惟一的,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