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老街,一段記憶。
上月29日,「盧宅故裡」正式開街。無論是已「嘗鮮」的遊客,還是等著有空來慢慢逛逛的老市民,都看見或聽見,老街變得不一樣了。
素有「民間故宮」之稱的盧宅古建築群始建於1456年。6年前,市委、市政府作出關於盧宅保護利用的相關決定,拉開了盧宅改造提升的序幕。目前,盧宅「文、商、旅」融合發展的業態已經初步形成,成為結合古建、非遺、影視、美食、文創、客棧等多類型元素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創意街區和文化旅遊目的地。
開街當日,東陽日報記者走進現場,領略老街新顏。
東白山茶葉炒制技藝傳承人呂琴:
在盧宅這個文化 地標裡沁入茶香
「入駐的茶館項目兩年前就開始準備了,目前還沒正式開張,只是借著文化節的活動預熱。」東白山茶葉炒制技藝傳承人呂琴說,文化節這幾天時不時有周邊居民和遊客前來詢問,表達了對茶館的期待。
「很感謝這個入駐機會。技藝的傳承是一個辛苦的行當,所以更要做好一名守藝人。」呂琴說,盧宅的文化底蘊本就非常深厚,「盧宅故裡」整個商圈也與其他商圈不同,因此她將這間茶館起名為「老茶館」。在她目前的規劃中,前院的體驗式茶葉炒製作坊和後院的茶館將面向多年齡段,是個以多種形式體現東陽韻味的文化集聚點。
為了本次盧宅文化節和「盧宅故裡」開街儀式,呂琴精心準備了許多,如道情傳承人的專場表演、不間斷的茶藝服務貫穿文化節,此外還有「東白茶·三人影像志」攝影展在茶館內設展,讓市民和遊客感受茶文化魅力的同時,欣賞到攝影作品裡東白山的秀麗景色。
呂琴說,節後老茶館將開始籌備東陽方言講故事比賽,邀請曲藝表演者入駐,開展公益講座等各式各樣的活動,讓盧宅這個文化地標伴隨著淡雅的茶香煥發出更多魅力和精彩。
錫藝傳承人盧曉侃:
這是一塊錫藝傳承的沃土
盧曉侃帶孩子們參觀自己的錫藝工作室
「入駐盧宅,可以讓錫藝這門古老的手藝重新展現在世人眼前。」在嫋嫋的茶香中,錫藝傳承人盧曉侃用自製的錫制茶具給記者倒了一杯茶,說起了自己的故事。
盧曉侃出生於錫藝世家,祖上三代打錫,從小耳濡目染的他喜歡跟在長輩後面敲敲打打,也喜歡收集古老錫器。長大後的盧曉侃卻並沒有從事家族行當,學過木雕,也做過設計,但是眼看著祖輩從事的錫藝漸漸隱沒在時代的洪流中,家族基因賦予他對錫藝的熱愛使其毅然走上了探索錫藝傳承復興的道路。
但是,傳統手工藝已逐漸不為人知,如若沒有一個好的平臺,很難走入大眾視野。這時候,是盧宅非遺區給他帶來了曙光。去年年初,盧曉侃錫藝工作室正式入駐盧宅。工作室主要做錫文化的展示、體驗和教學,盧曉侃也展出了多種錫與竹、木、瓷結合的創新之作。
對於錫文化,盧曉侃有自己的理解:「儒家文化講究格物致知,製作錫器的過程便是如此。」他說,文化節開幕後,工作室迎來了南山小學的孩子們,他們欣賞了錫具,體驗打制錫器,孩子們在體驗中理解了制錫原理,知曉了錫器文化,這就是格物致知的踐行,在他們心中播下了傳統手工技藝的種子。
除此之外,文化節期間,老錫器勾起了許多人的鄉愁,引來很多老人參觀回憶。盧曉侃說,有孩子體驗,有老人懷念,錫藝的傳承與發展在這裡有了希望的沃土。
柏悅膳食:
為傳統飲食打上時尚標籤
冬日裡捧一杯溫暖的燕窩,坐在舒適的榻榻米上,或獨自一人看書,或三兩朋友聚會聊天,就這樣消磨一個下午,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裡可能是很多人所嚮往的。而隨著盧宅文化節的開幕,主打魚膠、燕窩的飲食店柏悅膳食給了大家圓夢的機會。
柏悅膳食獨創「杯式燕窩」,區別於傳統用碗吃燕窩的方法,迎合年輕人的口味,將燕窩像奶茶一樣裝入杯中,時尚美觀又便於攜帶。在燕窩燉法上則引進法式低溫燉煮,將溫度控制在95攝氏度慢燉40分鐘,以保留燕窩營養精華。
「我們提倡健康、輕奢的慢飲食文化。」店主張丹介紹,她開店的初衷就是厭倦了以前快節奏的外貿工作,想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開家店享受生活。於是,歷史悠久的盧宅就成了張丹的目標。在研究盧宅家族歷史的過程中,她發現盧宅素有注重健康營養飲食的傳統,更有傳盧宅閨秀擅做膳食。因此,張丹以一位盧宅閨秀的名字「柏悅」為店名,推出了這家店,用時尚的方式在飲食中推廣盧宅文化。
店內大膽混搭的裝修風格頗受年輕人青睞,無論是日式家居風還是中式禪意風,都有一種家的感覺,讓人想坐下來慢慢享受。「盧宅文化節的開幕,打響了盧宅故裡這個新地標,也為店裡帶來了客流量。」張丹說,從上月24日開業以來,生意一直十分不錯,客人評價也很高,甚至有人主動為自己做宣傳,相信會有更多人通過柏悅膳食了解並愛上傳統美食和盧宅文化。
元生咖啡:
為古街注入新鮮力量
上月29日,記者剛進盧宅街口,便被一陣濃鬱的咖啡香所吸引。循香而去,盧宅特有的古門窗恍若一道時光之門,外頭是粉牆黛瓦的明清風貌,裡面是簡約、時尚、極具空間感的現代家居,兩者截然不同卻又在碰撞中奇異地融合在一起。
走進店內,才發現這是一家咖啡館。來自臺灣的元生咖啡創立於2012年,是一家融合餐飲、咖啡、空間設計為一體的創意家居生活館,在全國各地均有連鎖分店。老闆洪倉蔚是臺灣人,這天特意抽出時間來東參加開街典禮。
聊天中得知,洪倉蔚是名建築設計師,店內家居多由他親自設計,講究在保留建築原味的基礎上,用現代設計手法詮釋空間,讓空間保留最自然原始的狀態。洪倉蔚說,鍾愛建築文化的他對東陽古建築和木雕十分感興趣,於是在朋友的介紹下入駐盧宅。盧宅的建築風格讓他靈感頓生,心中有了一套設計方案,文化節期間一邊開門試營業,一邊繼續裝修,雖未完成,卻也有三兩散客被吸引至此。
除了建築文化的碰撞交融,元生咖啡還給東陽人帶來了臺灣美食:鳳梨酥、牛軋糖、臺灣水果麵包……
隨著盧宅商業街的開街,這個展示東陽文化的窗口必將更加精彩紛呈,洪倉蔚表示,相信完善後的元生咖啡能在與盧宅文化的碰撞交流中為這裡注入新鮮力量。
老街四合院:
重現東陽人記憶中的味道
走進老街四合院,園林亭臺、江南水榭一一展現在眼前,充滿古樸韻味的三進院落大宅與盧宅建築風格完美融合,瀰漫在鼻尖的卻又是東陽人骨子裡最熟悉的味道:土雞煲、焐肉、梅乾菜……讓人倍感親切。
老闆王國堯匆匆從廚房走出,講起了老街四合院和盧宅的故事。王國堯愛吃,吃遍了祖國大江南北的美食,但心中最放不下的還是記憶中家鄉的味道,因此他萌生了開一家東陽土菜館的想法,他個人又極其偏愛古建築文化,於是一眼相中了盧宅老街,盧宅招商後更是主動前來,籤下了一號合同。去年11月,老街四合院率先開張試營業。
「我們的理念就是老街老味道。」王國堯介紹,這裡很多菜都源於他的童年記憶,並由他親自研發試菜而成,「比如這道土雞煲,裡面不僅有豬肉,還有黃豆。」他說,這是小時候家裡省吃儉用的做法,加了黃豆後一道菜能吃三頓。他相信,很多人在品嘗後也能回憶起那段艱苦卻又快樂的日子。同時,王國堯認為要抓住食客的胃,除了「打感情牌」,還要把土菜做得精緻,嚴格把控原材料質量,選用純天然食材。為此,他不惜從雲南等地空運野生綠色食材回東,只為讓大家吃得放心健康。
盧宅文化節的開幕,讓老街四合院吸引了路人的目光。開業以來,店裡生意一直很穩定,但大多是熟客和回頭客。文化節舉辦後,大量遊客來到這裡,於是店裡多了許多散客,有的是路過時感覺新鮮而入,有的是慕名而來。王國堯說,期待「嶄新」的盧宅讓更多人愛上盧宅文化,戀上東陽味道。
「盧家人」:
現在的盧宅好吃好玩好熱鬧
「盧宅更美了,人更多了,生活更豐富了。」近日,從小在盧宅生活的90後盧翩和朋友一起到「盧宅故裡」商圈遊玩。她說,以前提起盧宅,大家都只會想到肅雍堂,但現在提到盧宅,大家還會聯想到很多知名特色餐飲和非遺文化。盧宅知名度更高了,人氣也更足了。
盧翩一直為自己是盧宅人而驕傲,因為這裡有「民間故宮」之稱的肅雍堂。每當有朋友來,她都會熱情地帶他們遊覽盧宅。「之前周邊配套設施不完善,不能更好地留住遊客,大家遊覽時間也不會很長。」
在她看來,盧宅之前更注重對文化和古建的保護,但是並沒有挖掘其潛在的價值。再加上除了陳宅街上的老房子,大多數人家都已建了新房,由於規劃不到位導致與肅雍堂有點「違和」。好在現在盧宅風貌更好了,文化味也更濃了,年輕人更能接受和喜歡。
盧翩說,以前朋友喜歡約著到商場裡玩,現在很多人會向她打聽盧宅新開的店,想來嘗嘗鮮,或是體驗非遺項目,感受濃濃的文化氛圍。「新開的每家店都與盧宅古建文化進行了融合,既新鮮又有底蘊。」
近來,盧宅活動不斷,這些活動考慮到了不同年齡層的喜好。盧翩說,自己的奶奶時不時就會到非遺街區散散步。「這次盧宅文化節有這麼多活動,老人家可開心了,常常約上朋友一起去看。」
導遊陸晶晶:
每天接待兩批遊客
「盧宅古建築群氣勢恢宏,走在青石板鋪就的古街上,仿佛置身於明朝街市,牌坊、園林、廳堂層層疊疊,錯落有致。這些年來,盧宅老街及周邊環境整治改造,不僅豐富了這裡的文化內涵,還帶來了許多商機。」市文旅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盧宅愛必儂景區分公司的導遊陸晶晶邊走邊向記者介紹,以前盧宅四周住著的都是「盧家人」,自2012年市委、市政府實施盧宅保護利用一期工程以來,盧宅拉開了改造提升的序幕,許多「盧家人」陸續搬遷,目前大部分盧宅人分散居住在盧宅的周圍。
從事導遊工作已有7年的陸晶晶對盧宅景區了如指掌,遇見過形形色色的客人。陸晶晶說,去年曾遇到過一位對盧宅文化有濃厚興趣的遊客,在遊玩景區的過程中,她把盧宅的歷史脈絡告訴遊客,「遊客有耐心聽,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滿足。」
文化節期間,陸晶晶等導遊平均每天接待兩批遊客。「商業街區的開發能吸引更多遊客,希望明年盧宅能讓遊客深度體驗,創造更好的旅遊度假方式。」盧宅居民盧偉笑著說,看著盧宅越變越好,「盧家人」很自豪。
陸晶晶告訴記者,接下來盧宅將通過體驗升級和服務配套,為遊客提供特色文化品鑑、特色餐飲品嘗、互動旅遊購物、活態非遺演示等服務,讓遊客在盧宅感受家的溫暖。
記者 朱凱迪 吳嘉沁 董瑩 王倩玫
圖片記者 孫振華
本文編輯:許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