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一首古詩中寫道的:「多少貴人閒至此,衣香猶帶御爐煙。」幾個世紀以來,隆福寺見證了京城的繁華與興盛。時至今日,都市的高速發展讓它的光輝淹沒於高聳的摩天大樓之中。人們只能在胡同四合院的間隙之間,瞥見這個曾經盛極一時的京城地標——隆福大廈。時間磨礪的痕跡依然深深印刻,它無言佇立,接納遺忘,也靜候新生。
隨著隆福文化中心的改造完成,沉睡的隆福寺在鋼筋水泥的骨架裡再次甦醒,在這座古城中繼續撰寫這屬於它的篇章。
01. 取捨·意外新生
位於隆福大廈頂層的隆福寺殿宇經過幾十年間的變遷早已恢弘不再,此次的全新改造將再次賦予隆福寺新的使命。既然歷史已無法被改寫,倒不如推到徹底重建。於是,承接隆福文化中心改造項目後,萬橡設計捨棄了修舊如舊的方案,只保留原建築的框架,建築的外立面、屋頂、庭院等全部進行重新的建造。雖是一個小項目,整個改造過程卻歷時了四年。
徐喆
徐喆
隆福大廈既有著過往的榮光,也不缺少遺憾。大廈頂樓承重極其有限,無法荷載一座真正的皇家園林,四個巨大的排煙井牢牢佔據庭院主要的交通節點,像一位老者不肯丟掉的固執一樣。
於是,我們用輕質景觀、薄水覆面、草坪花箱、寥寥松竹建構了現今這個簡潔克制的現代庭院。而排煙井則被磚石錯層包裹。夜幕時分,燈光透過風孔照射而出,如同搖曳的井中月色。遺憾與新生,只一步之遙。
02. 會意·護佑傳統
隆福寺正覺殿中倖存的三架藻井現今陳列在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中。現在,頂部高挑的角殿和45度斜梁恰好留出了一個高懸於頭頂的空間,等待著用現代主義手法對原有藻井的重現。繁複的水藻、蓮花、雲紋和星雲紋樣被除去,簡素梁架遵循原有的搭建制式旋轉、上升,直至頂部,最終還原了「鬥八」藻井嚴謹而壯觀的面貌。
東西廂房的平屋頂構造被小而規則的方形藻井覆蓋,嚴肅裡也透出質樸親和。這是用當代設計手法對傳統的致敬。
古人造藻井,期待「井中水」能使木結構能免於烈火,但隆福大廈卻未能免於火劫。再此次的改造中,所有木飾面的防火等級都極高。傳統的浪漫想像通過現今的精湛工藝和一流材料得以保全,這是現代建築手法的優勢之一。
徐喆
03. 交融·角色演繹
對於隆福寺,復原或顛覆都不是重建的最佳法則。大殿昭示著傳統之美、而庭院則展示著藝術之美。在現代混凝土結構框架之中,室內地面卻沿用故宮金磚古法,特殊泥料需經幾日的沉澱、壓制。
在殿外,燈光清晰地勾勒出了飛簷和梁柱的輪廓,並照亮廊道,同時也在置石和景觀身後描繪意境。在殿內,光則是代替人聲的講述者,建築的木構件、優雅的天花在光影被完美地呈現。
穿過大殿,眼前是大量的留白鋪陳,甬道以簡潔理性的現代感承接身後的傳統,也與w當代接壤。室內莊重的色彩與紋理質感,令現代材料也深蘊著古典的韻味。
在殿中,東西方的當代藝術品相互交融,古老建築紋樣經陽光拓寫落於其上。新與舊之間的無聲對話自然地展開,當你靜下心,仔細聆聽這番對話,身心都會透徹一番。
04. 守望·老城變遷
日落時分,從東西紅牆上的觀景窗向外望去,老城裡的青灰色民居緊密排布,金色餘暉映在視線盡頭那些高聳的CBD寫字樓的玻璃幕牆上,同時也在閃爍於老城琉璃瓦房的屋頂上。這是東西觀景軸上絕無僅有的好風景,新城古都仿佛在這一刻交織在了一起,形成獨屬於京城的海市蜃樓。
歷經風雨的隆福寺,經過手藝精湛的現代匠人的拂拭,換上了為其打造的新裝。我們試圖打開它、重塑它,卻又擔心它不合時宜。直到如今,它以全新的姿態重現於世,風採更甚從前。置身其中,才知覺到不是我們在守望它,而是它在守望我們。隆福文化中心以它自己的方式計算著時間和文明的變遷,也以自己的方式和這座城市血脈相連。
徐喆
項目信息
建築師:萬橡建築設計諮詢(北京)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中國
項目年份:2019
建築面積:3000.0 m2
主創建築師:華瑋、宋衛華、郭娃
設計團隊:張輝、李翔燕
攝影師:徐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