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留學:上海地鐵將開啟靜音模式,扒一下倫敦地鐵文化氛圍如何

2020-12-13 匯英留學ISSIUK

近日,上海地鐵不少車廂內都貼出「使用電子設備時禁止外放聲音」的標識。

12月1日起,新修訂的《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將正式實施。其中新增了針對手機等電子設備聲音外放的禁止條款。對此,不少市民都表示贊同,他們認為電子設備聲音外放會對其他乘客造成影響,應該尊重他人,保持安靜。

這下,終於可以不必追劇了~

地鐵,因其高速與便捷,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今,每天數以百萬計的人在地鐵裡往返穿梭的時候,它就不再是一個沒有表情的地下空間、一種簡單的交通工具,而是一個承載著文化的世界。

對於一個城市來說,文化就是活力和靈魂,彰顯著城市的無盡魅力,在擁擠的地鐵裡,地鐵文化應該成為一道詩意而動人的風景。當行色匆匆的人們在地鐵站內喧囂吵嚷、摩肩接踵,得有一種東西讓他們顧上君子風度;當人們或焦急或百無聊賴地等待著到站的列車時,在一張張充滿陌生面孔的車廂裡,總得有一種東西吸引並慰藉著他們的眼睛與心靈。它就是讓人百看不厭、品讀不盡的地鐵文化。

每個國家的地鐵都有其各具特色的地鐵文化。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去看一看英國的經典文化符號之倫敦地鐵吧~

抽象的東西先放一放,咱們先宏觀了解一下倫敦地鐵:

倫敦地鐵被大家親切地叫做Tube(管子),無非是因為它的形狀活像一根長長的管子。很少有人用Subway, 因為那是美式英語。

倫敦的第一條地鐵線路稱為Metropolitan Line(大都會線),連接了帕丁頓(Paddington)和法林頓(Farringdon)間的路段。地鐵開通的第一天就吸引了三萬八千多名乘客,大家都為這種地下的交通方式感到著迷。

如今的倫敦地鐵已有十一條線路,一天約承載四百八十萬名乘客。全程402公裡,是繼上海和北京之後,世界上第三大地鐵系統。但是倫敦面積是北京的1/10, 上海的1/4。

除了11條地鐵線路之外,整個倫敦軌道系統還包括一條橘紅色的地上軌道Overground, 東邊的輕軌線DLR,東邊橫跨泰晤士河連結格林威治半島和皇家維多利亞碼頭的空中纜車線Emirates Air Line,當然,還有明年就要開始通車的橫貫城鐵Crossrail。

在倫敦坐地鐵,一定辦一張被當地人稱作Oyster card (牡蠣卡)的地鐵卡,頗有The world is my oyster(世界由我主宰)的豪氣。刷卡乘車要比用現金買臨時票節省挺多。

辦卡在地鐵站就可以,押金是5個磅,離開倫敦的時候可以退款。另外在倫敦坐公交車,也是不能用現金,必須用Oyster Card。如果你在英國本地的銀行卡有Contactless 功能,也可以當作Oyster Card 用。

倫敦坐地鐵不便宜,通勤族平均每個月花130多磅坐地鐵,是歐洲城市裡最高的。即使這樣,倫敦的地鐵系統仍然是賠錢的。

在倫敦坐地鐵是分時分區計價。旅行半徑越遠,票價就越高。分時段,指的是在交通高峰期:早6:30-9:30,下午4:00-7:00,票價會比平時貴一些。

倫敦某些地鐵站臺的縫隙大得驚人,不注意的乘客有時甚至會失足落入縫隙中,讓人心驚膽戰。倫敦新年煙花匯演的前奏都少不了」Mind the gap」這個梗,用這句話來鋪墊即將在天空絢爛綻放的煙花。

倫敦Embankment站保留了使用四十多年的」Mind the gap」的錄音。這段錄音來自演員Oswald Laurence,他的聲音渾厚嚴肅,仿佛能看到說話人嚴肅的表情,警告乘客小心腳下縫隙。

除了揚聲器發出的電子警告音,站臺的工作人員也會在車到站時提醒大家小心腳下,不要靠在車門上。一些充滿喜劇天賦的工作人員乾脆把這些機會當成娛樂乘客的大好機會,用說唱或是朗誦的方式把原本枯燥的提示語言變成逗樂的表演,頗有單口相聲的意味。

和中國地鐵的純商業化氣氛不一樣的是,英國的地鐵站裝飾很特別,牆上大多貼著音樂劇和充滿藝術範的海報。

倫敦人十分注重文化氛圍,他們的地鐵上沒有開通WIFI 。為了保持住地鐵站的閱讀習慣,倫敦人還曾經進行過一次公投,投票決議不在地鐵內開通WIFI。

在地鐵車廂裡,乘客們幾乎人手一本書。讀報讀書是倫敦地鐵的乘客最熱衷的打發時間的活動。車廂狹小大家面面相覷十分尷尬,讀書讀報隔開了讓人不適的目光接觸。同時,通勤的時間是不少生活忙碌的倫敦人唯一可以抽出的閱讀時間。忘了在包裡塞本書也不要緊,地鐵站入口處總有免費的早報Metro或是晚報Evening Standard供人閱讀。報紙的內容涵蓋了時政、社會、文化、美食和體育等眾多話題,足夠讓人打發坐車的時間。有時車上還有改作業的老師和織毛衣的大媽,塗指甲油的姑娘和畫速寫的小哥,形形色色的人做著各自手頭的事,充滿了生活氣息。

地鐵是體現了英國人性格的地方。即使上下班高峰時期也是井井有條,若是擠不上就耐心地等下一班車,堅決避免各種推搡和抱怨。男士給女士讓座很常見。常有上了年紀的老先生不肯坐下,非要把座位讓給身邊的年輕女士,滿是尊嚴的派頭。周圍的人只好默默地地看著老爺子隨著車廂的起伏晃動。地鐵裡聊天的人都儘量把音量控制到最小,連哭鬧的熊孩子都被家長用噓聲制服。暑假一到,在車廂裡嘰嘰喳喳不停的外國學生經常被當地人側目。好在倫敦地鐵裡幾乎沒有手機信號,通勤的英國人少了被衝著電話大聲說話的騷擾。

臨近午夜的地鐵多了從派對歸來的濃妝短裙的女孩和走路跌跌撞撞的醉漢。白天的秩序和嚴謹一掃而光,車廂裡多了狂歡後零落的失態,這就是英國的另一面。

倫敦地鐵藍圈紅槓的標誌讓人心裡湧起多種滋味,有能達到別處的自由,有踏上新旅途的激動,有面對紛擾世界的無措,當然了,更多是對無限可能性的期待。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獨特印記

更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

地鐵文化實際上就是一個乘坐地鐵空間讓你能夠體驗感受參與的一種生活方式,so這樣的英國地鐵文化你還喜歡嗎?

相關焦點

  • 上海地鐵將開啟靜音模式,扒一下倫敦的地鐵文化氛圍如何
    近日,上海地鐵不少車廂內都貼出「使用電子設備時禁止外放聲音」的標識。 12月1日起,新修訂的《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將正式實施。其中新增了針對手機等電子設備聲音外放的禁止條款。對此,不少市民都表示贊同,他們認為電子設備聲音外放會對其他乘客造成影響,應該尊重他人,保持安靜。
  • 上海地鐵14號線靜安寺站最新進展 將開啟靜音模式施工
    市中心建設車站開啟微擾動「靜音模式」  上海軌道交通14號靜安寺站與2號線、7號線三線換乘。由於車站地處交通要道,需下穿延安高架完成施工,項目團隊更需要在施工期間減少對周邊交通和環境的幹擾,讓整臺工程在「靜音模式」下完成建設。
  • 留學英國 生活中如何乘坐倫敦地鐵?
    編者按:倫敦市區(6區之內)嚴格來說,一共涵蓋了11條地鐵線路,每條線都有自己的顏色,就連地鐵車廂裡的各種把手也塗上了每條線獨有的顏色,比如說Victoria Line是藍的,它車廂裡的主色調也是藍的。
  • 英國倫敦地鐵攻略:如何買票和換乘?
    編者按:對於留學英國的小夥伴們來說,坐地鐵是最節省時間也最方便的一種交通方式。在英國只有三個城市有地鐵:倫敦、紐卡斯爾和格拉斯哥,倫敦的地鐵線路是最多和最完善的,其它兩個城市就相對簡單點。對於留學英國的小夥伴們來說,坐地鐵是最節省時間也最方便的一種交通方式。
  • [留學朋友圈]英國留學生講述倫敦地鐵裡的溫暖故事
    編者按:《全球華語廣播網》推出一檔新欄目《留學朋友圏》,從周一到周五,每天你都會看到地球那一端、五大洲留學生的觀察視線和聲音講述,聽到他們的日常學習、他們的生活出行、他們的成長紀錄,讓《留學朋友圏》欄目,成為一臺記錄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教育人文交流的留聲機。
  • KSE留學|歷史悠久的倫敦地鐵
    其實,世界上第一條地鐵誕生在倫敦,1863年1月10開始通車。最初只是從Paddington到Farringdon,即使這樣也引來了人們的強烈好奇,每天搭乘地鐵的人數高達到26,000人。現在,倫敦地鐵已經發展成為總長408公裡的地鐵網,有12條路線、275個運作的車站,是世界上第四長的地鐵網絡。
  • 英國留學倫敦出行這樣安排最合理
    對於剛剛來英國留學的學生來說,有必要知道如何乘坐倫敦地鐵。留學英國坐地鐵是很方便的,英國留學生活要了解哪些方面的內容呢?看小編給大家介紹的內容,一起了解吧。
  • 走向破產的英國倫敦地鐵 ——中國地鐵未來發展之鑑
    PPP作為一種國際流行的政府融資手段,在許多國家已在軌道交通項目中嘗試使用,但是在中國引進PPP模式還不常見,主要的有北京地鐵四號線採用PPP模式,深圳地鐵採用BOT融資模式,以及南京地鐵2號線使用的BT模式。PPP能否成為地鐵項目一種較為有效和持續的融資手段,一直是業內比較關心的問題。2. 倫敦地鐵的歷史倫敦地鐵的出現,是國際大都市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
  • 倫敦地鐵完全攻略
    編者按:對於留學英國的小夥伴們來說,坐地鐵是最節省時間也最方便的一種交通方式。在英國只有三個城市有地鐵:倫敦、紐卡斯爾和格拉斯哥,倫敦的地鐵線路是最多和最完善的,其它兩個城市就相對簡單點。倫敦的地鐵共有13條線路,跟我們大天朝不相上下~只要你進入地鐵站,隨處可見地鐵線路圖,你可以很方便的免費索取。
  • 上海地鐵迎來「靜音」時代
    新規頒布了地鐵車廂內「靜音令」,明確乘客不得將手機聲音外放。  出行乘地鐵,手機外放產生的噪音早已被人詬病,「靜音車廂」的呼聲愈來愈高,「靜音令」得到了大多數乘客的支持與配合。「靜音令」頒布首日,在軌交地鐵人民廣場站,不少乘客注意到,車廂內貼出「使用電子設備時禁止外放聲音」的標識。地鐵方面表示,站內各處LED屏及列車車廂內都將逐步推廣相關標識。
  • 你只會用Subway表示地鐵?扒一扒地鐵英語的前世今生
    在國外的小夥伴踏入地鐵千萬不要被shock到,因為你會發現突然湧進來很多沒有穿褲子的歪果仁:   不要驚慌,也不要害羞這不是因為妖風四起的英國催生出了抗凍的倫敦人,只是一年一度的世界地鐵無褲日(No Pants Subway Rides)啦!
  • 前有地鐵禁食,後有地鐵靜音,上海地鐵為啥沒有處罰措施?
    新規頒布了地鐵車廂內「靜音令」,明確乘客不得將手機聲音外放。上海地鐵方面表示,新則實施後,對於使用電子設備時外放聲音,以及在地鐵車廂內飲食等行為,工作人員和執法隊會進行勸阻。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地鐵「禁止外放」的規定,不是強行規範,也沒有處罰措施。在車廂裡哪些食品可吃,哪些食品屬於不能吃?最受不了韭菜包子、煎餅果子之類的,聞到就想吐。
  • 英國除了倫敦,格拉斯哥竟然也有地鐵?!
    其實,英國是最早擁有地鐵系統的國家——倫敦地鐵建立於1863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鐵系統——伊莉莎白女王還參與了20世紀後半部分的地鐵線路剪裁開幕儀式。在倫敦,2013年便舉行了150周年的盛大紀念活動。
  • 為什麼北京地鐵是subway,上海地鐵是metro?
    地鐵已經成為當代人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但「地鐵」的英文翻譯似乎在中國沒有被統一起來。拿中國最大的兩座城市舉例:今天就跟大家扒一扒「地鐵」的英語歷史。世界上第一條地鐵是1863年在英國倫敦建成的,叫做「Metropolitan and District Railway」(都會區鐵路),連接倫敦的 Westminster(威斯敏斯特區)和South Kensington(南肯辛頓區)。
  • 150年倫敦地鐵文化哪些值得我們學習?
    明年一月,倫敦地鐵就將迎來150歲的生日,150年倫敦地鐵仍在煥發出磅礴的生命力。今年十月,杭州將迎來第一條地鐵線,從硬體上來講,杭州地鐵無疑將大超倫敦地鐵,但倫敦的地鐵文化,卻值得杭州借鑑。對於倫敦人來說,地鐵就是他們的生命線,據統計,每天倫敦地鐵的運送量達1200萬人次,奧運期間,這一數字已經上升到1500萬人次。綜觀一百多年來英國的發展歷程,其實就是一部地鐵史,地鐵見證了這個國家工業化到現代文明的全過程。百多年前英國在全球稱霸,地鐵應運而生。雖年代久遠卻線路通達,雖設施陳舊卻堅實耐用,多少年來一直吭哧吭哧滿負荷在運轉。
  • 【地鐵文化】倫敦地鐵那些事兒(組圖)
    雖說地鐵早已與出行密不可分,在歐洲旅行,坐地鐵更是非常方便,在倫敦更是如此。但你是否知道世界上第一條地鐵開通時候的景象?1863年1月10日,倫敦地鐵第一段通車,這是世界上第一條地鐵。運營首日,倫敦地鐵迎來3萬多名乘客,被《泰晤士報》譽為「最偉大的工程學成就」。MailOnline旅遊頻道近日回顧了152年前倫敦地下世界的迷人景象。
  • 英國留學生活之倫敦Oyster卡
    編者按:英國留學生活出行是必不可少的,英國Oyster卡則是在大倫敦地區生活留學生的必備,不但方便,還省錢,下面就是英國倫敦Oyster交通卡的使用的詳細介紹。英國留學生活出行是必不可少的,英國Oyster卡則是在大倫敦地區生活留學生的必備,不但方便,還省錢,下面就是英國倫敦Oyster交通卡的使用的詳細介紹。
  • 留學生活之出行篇:你一定也在倫敦地鐵裡迷茫過
    當年留學米蘭和去倫敦旅遊的時候總是迷路得暈頭轉向的,走了好多冤枉路。但也因為這磕磕碰碰的經歷,對如何在國外出行有了一定的經驗。Google Map還可以設置成3D建築模式。如果實在導航時分不清東南西北,看著附近標誌性的3D建築標示也肯定會有點頭緒了。滴滴雖然也有進駐歐洲市場,但目前而言使用還是不太普遍。如果太晚回家可能會叫不到車。
  • 世界地鐵發展史:第一條地鐵誕生於英國
    到了1870年,倫敦開辦了第一條客運的鑽挖式地鐵,在倫敦塔附近越過泰晤士河,但這條鐵路並不算成功,在營運數個月後便因新通車的倫敦塔橋取代了大部分的旅客運量而廢線。現存最早的鑽挖式地鐵則在1890年開通,亦位於倫敦,連接市中心與南部地區。最初鐵路的建造者計劃使用類似纜車的推動方法,但最後用了電力機車,使其成為第一條電動地鐵。早期在倫敦市內開通的地鐵亦於1906年全數電氣化。
  • 「靜音令」動真格!上海地鐵禁手機外放首日效果如何?看現場→
    ,不得將手機聲音外放。新規實施第一天地鐵有何措施?效果如何?一起來看↓↓↓實地探訪!新規實行第一天的地鐵車廂新規實行第一天,記者跟隨執法人員隨機登上了上海軌道交通13號線列車的一節車廂進行巡視。可以看到,車廂裡貼了很多「禁止外放手機聲音」「不得在車廂內飲食」等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