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貴陽市花溪區草莓區域公用品牌「花小莓」發布暨首屆草莓採摘季啟動儀式舉行。當地草莓種植戶將統一使用「花小莓」品牌,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統一質量、統一管理、統一形象,通過農旅融合將草莓打造成花溪區標誌性的農產品。
市場價格每公斤20元,但是遊客在草莓大棚中的採摘價卻高達每公斤60元,區別就在於遊客樂意為鄉村的清新空氣、農事樂趣買單。旅遊與農業融合發展形成的產業附加值,收益要遠遠大於單純的生產型農業。
12月4日,世界自然遺產地梵淨山銀裝素裹,壯美如畫,冬日雪景吸引遊客流連忘返。伍衛東 攝
近年來,貴州旅遊產業已突破傳統的「吃、住、行、遊、購、娛」,而是發揮著旅遊產業「一業興百業」的綜合效益。展望「十四五」,貴州將大力推進旅遊產業化,構建高質量發展現代服務業體系。加快形成全域旅遊發展新格局,提升旅遊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持續提升「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品牌影響力,推動「旅遊+多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打造國際一流山地旅遊目的地、國內一流度假康養目的地,建設多彩貴州旅遊強省。
侗寨航拍近景。 鄧剛 攝
鄉村旅遊 助力脫貧攻堅
從一個籍籍無名的貧困村,一躍成為貴州鄉村振興的範本,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現在名聲很響。而以前,這裡叫做「荒茅田」,出了名的窮。從「荒茅」到「花茂」,正是源於農文旅融合的「動力效應」。 貴州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張曉松認為,這種「動力效應」來自於旅遊業「搬運市場」的客觀能力。通過「搬運」,遊客走進鄉村,分享鄉村生活,並由此展開住宿、餐飲、購物、娛樂等消費,所帶來的「出遊型消費經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新動能。 近年來,貴州深入實施旅遊扶貧九項工程和「百區千村萬戶」鄉村旅遊扶貧工程,優先對貧困地區的旅遊資源進行開發;重點打造131個省級鄉村旅遊示範區、1104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扶持10000個鄉村旅遊扶貧示範戶發展,讓更多貧困人口分享旅遊發展的紅利。 山門別樣開,遊人紛至來。貴州旅遊產業打開的這扇窗,在生態保護與脫貧致富之間找到了同向而行、相互促進的絕佳結合點。在貴州,旅遊扶貧累計助推超過11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受益增收,湧現出建設美麗鄉村整村脫貧的「花茂路徑」、網際網路+旅遊扶貧的「好花紅模式」、民族文化+旅遊扶貧的「西江樣本」等典型案例。
畢節金海湖。章國綱 攝
健康旅遊 搶抓疫後機遇 隨著氣溫下降,坐擁梅花山國際滑雪場、玉舍雪山滑雪場、烏蒙滑雪場三大戶外滑雪場的六盤水市迎來新一年的冰雪旅遊季。同時,依託豐富的地熱資源,六盤水市推出了「溫泉+旅遊」5種主題優惠套餐,將獨具特色的「冷熱」兩種資源相結合,打好健康旅遊牌。 地處中國陸地承上啟下的第二大階梯,貴州平均海拔1100米,被業界公認為「養生高度」。平均23℃的夏季氣溫,近60%的森林覆蓋率,98.3%的縣級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全省88個縣(市、區)中77個有溫泉資源,全年330天以上適合開展山地戶外運動……這一切都讓貴州發展健康旅遊的「家底」深厚。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更加重視生態安全、生命健康、生活質量。後疫情時代,人們對高品質健康旅遊的追求,為貴州旅遊產業發展帶來了巨大歷史機遇。 「近期,貴州省體育局就體育旅遊產業復甦進行的調研顯示,疫後旅遊產業復甦中,體育旅遊產品表現搶眼。大量的案例說明,體育旅遊產品深受遊客喜愛,市場反響熱烈。」貴州省體育旅遊經濟發展中心副主任餘顯亞說。 今年以來,貴州將美麗山水與資源市場對接,積極開展旅遊推介和招商引資活動,馬不停蹄地奔走於長三角、珠三角、高鐵沿線等重要客源地,誠邀全國遊客踏上避暑清涼之旅、秋冬康養之旅。截至今年10月,貴州接待遊客8609.62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831.34億元,分別恢復到疫情前同期水平的90.6%和80.5%。
晨光中的肇興侗寨。 鄧剛 攝
文化旅遊 綻放多彩魅力
《貴州地道風物》主編範亞昆認為,在貴州旅行,猶如穿越蟲洞,每一次抵達和相遇,看到的都是完全不同的景象。都市中,生活日新月異;壩子上,最先進的數據中心正在建設;深山裡,收穫者用最原始的甩稻穀方式脫粒;苗寨邊,古老的鬥牛比賽如火如荼…… 現代文明與古老生活交織,多彩貴州魅力四射。 以文彰旅,以旅興文。在旅遊與多產業的融合發展中,以文化輕資產賦能旅遊產業發展,文旅融合異彩紛呈。 作為保存苗族「原生態」文化最為完整的地方之一,西江千戶苗寨已成為省外遊客入黔必打卡的旅遊目的地。從2008年第三屆貴州旅遊產業發展大會成功舉辦至今,依託豐富的原生態民族文化,西江千戶苗寨70%的村民吃上了「旅遊飯」。通過經營農家樂、家庭旅館、旅遊商品店等方式直接參與旅遊服務業,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8年的1800餘元增長到2019年的22300餘元。 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張玉廣表示,「十四五」期間,貴州將致力文旅融合發展,豐富文化旅遊新業態、打造文化旅遊新場景,全力推動文化旅遊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將文旅融合發展產業培育成具有光明前景和現實意義的產業,為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再添新彩。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曹雯
編輯 何濤編審 楊儀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