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一世界,茶中納須彌。在趙州柏林禪寺首屆趙州茶席茶會活動上宗舜法師面前的001號茶席的布置尤其引人注目。那張茶席的茶具,全是白色透亮的琉璃。琉璃是佛家七寶之一,寓意深刻,象徵了靈魂的通透與光明。這裡茶與靈魂的訴說。「宗舜法師倡導禪茶三戒,戒庸俗,戒奢侈,戒浮誇。」於是,梁明毓以此為靈感,便有了如是茶席的設計。宗舜法師心歡喜,將其命名為「心如寶月映琉璃」。
在蘇州本色美術館舉辦的年度茶人大會上,梁明毓更把一株松樹從北京運到蘇州,以營造出自己想要的喝茶意境。茶室內,松樹下的茶席上,依然擺放著他的那些琉璃茶盞。他一襲白衣,端坐於茶席之前,眉宇間流露出淡然的氣質。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梁明毓工作室的一張桌子上正擺滿了他的琉璃茶盞,日光下,一盞一盞,透明澄澈。「每燒制一批琉璃出來,難免會有殘次品。」他說,語氣中不無遺憾。殘損嚴重的茶盞,直接在工廠裡就砸掉銷毀了。那些有些瑕疵的琉璃茶盞,譬如杯體上有一道淺淺的劃痕,不仔細看,根本看不出來,但是梁明毓自己明察秋毫,也一隻只挑揀了出來。一千多隻杯子中,最多能挑出兩三百隻完好的。其他的,要麼氣泡太大,要麼劃痕太重。「喝茶本是為了愉悅身心,不要因為某些瑕疵的存在而影響了喝茶的心情。」
為了增加琉璃茶盞的獨到美感,他還在琉璃茶盞上刻畫。或是祥雲,蓮花,或是落梅,飄零的桃花瓣,或是修竹的圖案,隨意隨心。他用雕玉的電鑽作為畫筆,往往寥寥數筆下去,只是一會兒的工夫,一朵花或是一朵雲就呼之欲出了。那些有圖案的琉璃茶盞,看起來似乎更加精緻一些,受到無數愛茶人的追捧。
梁明毓曾經與朋友開過一家設計工作室,某一次為客人設計定製禮品的時候,他突發奇想,選擇了琉璃作為材質。那時,他已經開始習佛,這件以琉璃為材質的名為「沐浴佛光」的作品,便是他當時對自己習佛的某些心得的呈現。琉璃創作,對於梁明毓而言,也始終是一種表達方式。
市場的認可,令他便逐漸萌發了專事琉璃的想法。「其它當下做匠人還是挺難的,需要耐住寂寞。」梁明毓如是坦言。一開始,他完全靠自己的設計來勉力支撐琉璃創作,慢慢地,喜歡他的茶盞的人越來越多,他也逐漸有了自己的影響力。
我一邊喝茶,一邊與梁明毓聊他的琉璃創作。與我一樣,他也是喝武夷山的巖茶。巧的是,我們在武夷山有共同的做茶朋友劉清。巖茶是半發酵清茶,梁明毓則對牛欄坑的肉桂情有獨鍾,這種茶的花香濃烈,爽滑醇厚。
實際上,梁明毓著稱是以琉璃做茶盞的首創者。在他之前,因為製作工藝的拘囿,無人嘗試,從雕塑開始,到製作蠟模,細修,澆鑄,退溫,冷色,打磨等,計有十三四道大的工藝環節,繁瑣異常。不同的琉璃顏色,對溫度的要求不一樣,一般的顏色都需要80到1000度的高溫才能燒成。
梁明毓茶盞的設計靈感,多來自於文化典籍或者佛經。譬如他的花信1號系列茶盞,取用了寶相花的花形,寶相花是佛教中的一種花,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寶相花由荷花演變而來,花瓣的形狀如同荷花花瓣。而他痴迷於宋代器物,雖是花瓣形狀,設計卻不繁複,簡潔明確,深得宋人精神。
一款竹窠水仙的老茶茶湯在琉璃杯內呈現出深沉透亮的質感。光影流轉,隱隱約約,若有若無,皆若空中無所依。白色琉璃茶盞,未注入茶湯時稍顯輕盈,一俟注入茶湯,尤其是深色調的普洱茶或者巖茶類茶湯,便會顯得茶湯透亮豐盈。加之光的折射作用,令茶湯看起來美輪美奐。以白色琉璃茶盞看茶湯一道一道的變化,由深變淡,仿佛印證了佛家講的「無常」。一杯茶湯入口,感覺 到一股淡淡的薄荷般的涼意。他別具匠心地在杯體畫上梅,蘭,竹,菊等圖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象,在他看來,「對於創作而言,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很難說,是琉璃提升了茶湯的顏色,還是茶湯美化了琉璃茶具。一切都是如此相得益彰。
茶席上,盛廢棄茶水的建水也是梁明毓的琉璃作品,有細膩的光澤感,潤澤如玉,讓人初一看會誤認為是用玉制而成。蓮蓬形的琉璃蓋子,更是精細入微。
此刻,他所使用的花信2號杯,窄口,鎖香效果明顯。兼之採用了物理噴砂工藝,琉璃杯表面有細小氣孔,使得茶的香氣也容易掛在杯上。
梁明毓正式接觸佛法,是在2012年。作為弟子,梁明毓每天都要做功課,磕大頭便是其中之一。每天早上,他磕完一百零八個大頭,再來工作室。「修行發自內心,但要落到生活層面。所謂聞思修,就是修行不能只停留在聞與思的層面,修身,養性,更要身體力行。」
梁明毓認為,修行是對自己的護持。戒律來自於內心,規範自己的行為模式,因果和業力都是警示,讓人規範自己的行為,儘可能不犯錯誤或者少犯錯誤,避免受到傷害或者將傷害降到最低。
梁明毓修習佛法,也修習茶。為了讓自己對茶的理解更加精深,梁明毓向雲南茶人王迎新老師修習人文茶道。「飲茶講究心境,而心境會受到外界的影響。所以,在喝茶的時候,需要營造一種氛圍,飲茶器物與整體環境便顯得格外重要。」他對茶會的舉辦,茶席的布置,器物的陳設,泡茶的細微手法,甚至茶席方巾都要自己親力親為。「親自動手的過程,也是一種修心的過程。在飲茶中,不知不覺偷得浮生半日閒,也是一種樂趣。」
梁明毓說,做琉璃如同泡茶,需要有一顆細緻的心。他打了個比方,二者都如同刀尖上的舞蹈。細微的變化都被無限放大。對於細節的錘鍊,便顯得至關重要。泡茶時心態要穩定,凝神靜氣,氣定神閒,才會泡出好茶。心手不一,浮躁飄忽,好茶也會被浪費掉。茶不同,對水溫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注水的高度與角度,出茶湯的時間控制與角度,也都因茶而異。茶席之上,茶才是永遠的主角。「器具再美,對泡茶的種種細節銷不注意,也不會泡出應有的味道。」巖茶一類的茶,適合高溫高衝,綠茶與新的白茶一類,則適合低溫低衝。前者在高溫之下,香氣會瞬間被激蕩出來。後者因為較細嫩,所以需要讓香氣緩緩地釋放。
身為琉璃匠人,也是愛茶之人,梁明毓深諳茶之性。「一泡好茶是因緣和合的結果。」梁明毓說,「茶好,器美,泡茶手法正確,最後,還要有對天地萬物的敬意,才能把茶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