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道,器之美,好茶配好茶具一盞琉璃茶時光

2021-01-10 芷韻茶話趣談

一茶一世界,茶中納須彌。在趙州柏林禪寺首屆趙州茶席茶會活動上宗舜法師面前的001號茶席的布置尤其引人注目。那張茶席的茶具,全是白色透亮的琉璃。琉璃是佛家七寶之一,寓意深刻,象徵了靈魂的通透與光明。這裡茶與靈魂的訴說。「宗舜法師倡導禪茶三戒,戒庸俗,戒奢侈,戒浮誇。」於是,梁明毓以此為靈感,便有了如是茶席的設計。宗舜法師心歡喜,將其命名為「心如寶月映琉璃」。

在蘇州本色美術館舉辦的年度茶人大會上,梁明毓更把一株松樹從北京運到蘇州,以營造出自己想要的喝茶意境。茶室內,松樹下的茶席上,依然擺放著他的那些琉璃茶盞。他一襲白衣,端坐於茶席之前,眉宇間流露出淡然的氣質。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梁明毓工作室的一張桌子上正擺滿了他的琉璃茶盞,日光下,一盞一盞,透明澄澈。「每燒制一批琉璃出來,難免會有殘次品。」他說,語氣中不無遺憾。殘損嚴重的茶盞,直接在工廠裡就砸掉銷毀了。那些有些瑕疵的琉璃茶盞,譬如杯體上有一道淺淺的劃痕,不仔細看,根本看不出來,但是梁明毓自己明察秋毫,也一隻只挑揀了出來。一千多隻杯子中,最多能挑出兩三百隻完好的。其他的,要麼氣泡太大,要麼劃痕太重。「喝茶本是為了愉悅身心,不要因為某些瑕疵的存在而影響了喝茶的心情。」

為了增加琉璃茶盞的獨到美感,他還在琉璃茶盞上刻畫。或是祥雲,蓮花,或是落梅,飄零的桃花瓣,或是修竹的圖案,隨意隨心。他用雕玉的電鑽作為畫筆,往往寥寥數筆下去,只是一會兒的工夫,一朵花或是一朵雲就呼之欲出了。那些有圖案的琉璃茶盞,看起來似乎更加精緻一些,受到無數愛茶人的追捧。

梁明毓曾經與朋友開過一家設計工作室,某一次為客人設計定製禮品的時候,他突發奇想,選擇了琉璃作為材質。那時,他已經開始習佛,這件以琉璃為材質的名為「沐浴佛光」的作品,便是他當時對自己習佛的某些心得的呈現。琉璃創作,對於梁明毓而言,也始終是一種表達方式。

市場的認可,令他便逐漸萌發了專事琉璃的想法。「其它當下做匠人還是挺難的,需要耐住寂寞。」梁明毓如是坦言。一開始,他完全靠自己的設計來勉力支撐琉璃創作,慢慢地,喜歡他的茶盞的人越來越多,他也逐漸有了自己的影響力。

我一邊喝茶,一邊與梁明毓聊他的琉璃創作。與我一樣,他也是喝武夷山的巖茶。巧的是,我們在武夷山有共同的做茶朋友劉清。巖茶是半發酵清茶,梁明毓則對牛欄坑的肉桂情有獨鍾,這種茶的花香濃烈,爽滑醇厚。

實際上,梁明毓著稱是以琉璃做茶盞的首創者。在他之前,因為製作工藝的拘囿,無人嘗試,從雕塑開始,到製作蠟模,細修,澆鑄,退溫,冷色,打磨等,計有十三四道大的工藝環節,繁瑣異常。不同的琉璃顏色,對溫度的要求不一樣,一般的顏色都需要80到1000度的高溫才能燒成。

梁明毓茶盞的設計靈感,多來自於文化典籍或者佛經。譬如他的花信1號系列茶盞,取用了寶相花的花形,寶相花是佛教中的一種花,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寶相花由荷花演變而來,花瓣的形狀如同荷花花瓣。而他痴迷於宋代器物,雖是花瓣形狀,設計卻不繁複,簡潔明確,深得宋人精神。

一款竹窠水仙的老茶茶湯在琉璃杯內呈現出深沉透亮的質感。光影流轉,隱隱約約,若有若無,皆若空中無所依。白色琉璃茶盞,未注入茶湯時稍顯輕盈,一俟注入茶湯,尤其是深色調的普洱茶或者巖茶類茶湯,便會顯得茶湯透亮豐盈。加之光的折射作用,令茶湯看起來美輪美奐。以白色琉璃茶盞看茶湯一道一道的變化,由深變淡,仿佛印證了佛家講的「無常」。一杯茶湯入口,感覺 到一股淡淡的薄荷般的涼意。他別具匠心地在杯體畫上梅,蘭,竹,菊等圖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象,在他看來,「對於創作而言,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很難說,是琉璃提升了茶湯的顏色,還是茶湯美化了琉璃茶具。一切都是如此相得益彰。

茶席上,盛廢棄茶水的建水也是梁明毓的琉璃作品,有細膩的光澤感,潤澤如玉,讓人初一看會誤認為是用玉制而成。蓮蓬形的琉璃蓋子,更是精細入微。

此刻,他所使用的花信2號杯,窄口,鎖香效果明顯。兼之採用了物理噴砂工藝,琉璃杯表面有細小氣孔,使得茶的香氣也容易掛在杯上。

梁明毓正式接觸佛法,是在2012年。作為弟子,梁明毓每天都要做功課,磕大頭便是其中之一。每天早上,他磕完一百零八個大頭,再來工作室。「修行發自內心,但要落到生活層面。所謂聞思修,就是修行不能只停留在聞與思的層面,修身,養性,更要身體力行。」

梁明毓認為,修行是對自己的護持。戒律來自於內心,規範自己的行為模式,因果和業力都是警示,讓人規範自己的行為,儘可能不犯錯誤或者少犯錯誤,避免受到傷害或者將傷害降到最低。

梁明毓修習佛法,也修習茶。為了讓自己對茶的理解更加精深,梁明毓向雲南茶人王迎新老師修習人文茶道。「飲茶講究心境,而心境會受到外界的影響。所以,在喝茶的時候,需要營造一種氛圍,飲茶器物與整體環境便顯得格外重要。」他對茶會的舉辦,茶席的布置,器物的陳設,泡茶的細微手法,甚至茶席方巾都要自己親力親為。「親自動手的過程,也是一種修心的過程。在飲茶中,不知不覺偷得浮生半日閒,也是一種樂趣。」

梁明毓說,做琉璃如同泡茶,需要有一顆細緻的心。他打了個比方,二者都如同刀尖上的舞蹈。細微的變化都被無限放大。對於細節的錘鍊,便顯得至關重要。泡茶時心態要穩定,凝神靜氣,氣定神閒,才會泡出好茶。心手不一,浮躁飄忽,好茶也會被浪費掉。茶不同,對水溫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注水的高度與角度,出茶湯的時間控制與角度,也都因茶而異。茶席之上,茶才是永遠的主角。「器具再美,對泡茶的種種細節銷不注意,也不會泡出應有的味道。」巖茶一類的茶,適合高溫高衝,綠茶與新的白茶一類,則適合低溫低衝。前者在高溫之下,香氣會瞬間被激蕩出來。後者因為較細嫩,所以需要讓香氣緩緩地釋放。

身為琉璃匠人,也是愛茶之人,梁明毓深諳茶之性。「一泡好茶是因緣和合的結果。」梁明毓說,「茶好,器美,泡茶手法正確,最後,還要有對天地萬物的敬意,才能把茶泡好。」

相關焦點

  • 你買的好茶應該配什麼茶具
    茶文化博大精深,光是烹茶、煮茶、泡茶的器具就多達幾十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了解茶葉的特性為其配置適宜的茶具,也是我們每個茶客必備的一項功課。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茶與茶具的搭配,讓我們輕鬆讀懂好茶。和茶葉一樣,每類泥料中有高低之別,例如紫泥有好壞之分;但同等級的紫泥和紅泥間,並無優劣之分,選擇在於個人的喜好。紫砂主要的特點在於聚溫,所以普遍適泡高香型、醇厚型、粗老的茶葉。衝泡的講究不多,對新手友好,可以用於衝泡輕焙火的烏龍茶和普洱茶等。
  • 一杯好茶是對時光最大的敬意
    無論如何忙碌,手邊總可以有一盞茶,除了解渴,還可以養心——在某一瞬間,如坐草木之間,如歸遠古山林,感受到清風浩蕩。有茶的日子就是一段好時光。這是一種精緻的慢生活,很多人都能在一杯茶香中沉澱自己的滄桑歲月,那些經歷過的人生,那些不解的謎題,總能在一杯茶中得到消化。一杯好茶是對時光最大的敬意!
  • 茶之道:茶之禮,茶之德,茶之文化
    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陸羽,字鴻漸,又字季疵,號桑薴翁,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縣人)。陸羽著《茶經》三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十章。四之器敘述炙茶、煮水、煎茶、飲茶等器具二十四種,即封氏所說造茶具二十四式。
  • 喝杯好茶:選對茶具茶也香幾許
    喝茶,喝的是茶,圖的是健康和快樂好心情。所以有一套好的茶具來配好的茶,再加上泡茶的人看著順眼,那就該是賞心悅目的事情了。好的茶具的選擇就是合眼緣選擇的茶具,是在要喝茶的時候,看到的那套茶具,可以增加喝茶的興趣,這是一種。另外一個最好是以茶擇具,也就是說選擇喝什麼茶,就選與之相配的茶具。
  • 用工夫茶具喝杯好茶
    所以綠茶一般用玻璃杯和白瓷杯,極少用工夫茶具,而且用工夫茶具,也會有那麼一點不地道的感覺。但是衝泡烏龍茶,如果不用工夫茶具,就顯得不入流了。潮汕工夫茶美名揚天下是工夫。講究衝泡之法只為喝到更好的茶茶技不論多繁複,其核心都是圍繞著「潔淨,火候,和諧,優美」,只要心裡有這幾個意識,基本上就不會出大錯。
  • 茶時光 | 一盞茶的時間
    哲人們關於時間的思辯不止留存在經典著作中,也烙印於尋常百姓的瑣碎生活裡——在古老的中國,即使有天幹地支的計時方式,大家依然喜歡用一些緊貼地氣的具象實例來表達對時間的理解,比如:一炷香的時間、一頓飯的功夫、一盞茶的時間……以「一盞茶的時間」為例,它究竟是多長時間呢?
  • 汝窯茶具泡什麼茶比較好呢?
    飲一杯好茶離不開好茶具,汝窯茶具因其製作之精良、美觀大方而位居五大名窯之首,是很多茶友夢寐以求的上好茶具。那麼,汝窯茶具適合泡什麼茶比較好呢?又該怎樣清洗呢?汝窯為魁素有「瑪瑙為釉古相傳」的汝窯茶具古樸大方,採用傳統手工製作陶瓷方法,製作的工序高達十三道,做工精細,設計唯美。由於汝瓷釉層厚,表面常有如蟬翼之細紋,俗稱「開片」。用汝窯茶具泡茶,久而久之茶湯會浸透裂紋處,形成交錯的花紋。
  • 問茶 品茗 賞器 「茶之約」課堂教學生認識美|組圖
    新京報訊 5月17日,「茶之約」主題課在北京市第十一中學分校舉行。課程將茶文化與語文、歷史等學科知識相結合,通過「問茶」了解茶知識,通過「品茗」體味茶之甘美,通過「賞器」欣賞茶具的精美。學校希望以茶藝帶領學生更好地學習中華傳統文化,認識美,會生活。在茶藝展示課上,一名學生表演茶道。「聽琴問茶」,在校園屋頂花園,展示整體茶席設計。品茗區,同學們排隊品茶。在掛滿茶葉錦囊的樹下,一名身穿漢服的學生正在沏茶。
  • 喝白茶、巖茶、紅茶、綠茶時,如何為你的好茶,挑選適合的茶具?
    舒服的喝茶過程,茶,水,器都很重要。我國的茶文化歷史有多久,茶具的演變歷程就有多久。傳統的茶,可以分為六類,綠紅白黃青黑。泡茶的器,按照材質的不同,同樣能分出六大類!陶土茶具的使用,最早是用於煮茶。粗陶的壺,透氣性好,保溫性好。煎湯、熬藥、煮茶、煲湯……面面俱到。而提到復古風的煮茶,選一個造型雅致的柴燒側把砂挑。洗淨,注水,燒水,煮茶。
  • 用之美—-一炷香、一盞茶 ▎精緻典雅的香道與茶道具
    古人有一種描述時間長短的方式,例如說「一炷香「就時燃完一炷香的時間,也有喝完「一盞茶「時間的說法,對與較真的現代人,這麼計量時間也太不精準了!過了元旦假期返回工作崗位,閒暇之時,不要忘了拿出一隻美麗的香爐,泡一壺好茶,就在一炷香與一盞茶的愉悅中享受著古人為我們留下來的美好生活傳統。
  • 一盞茶的時間
    很久以前,中國人就把茶作為一種時間的計量工具了。有云:「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四周,一周有七日,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有八刻,一盞茶有兩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就是一秒鐘。」由此可見,「一盞茶的功夫」這種叫法很早就開始了。
  • 清秋,不如布一局茶席,縱情茶事
    因為清秋季節,最適合的莫過於布一局茶席,縱情茶事。落葉繽紛,風聲冷冽,於天地之間,尋方寸之地,一場茶事,三兩小物,慢悠悠拿起茶杯,呷兩口,這副畫面比清秋的時光還要靜美。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盞清茗酬知音黃庭堅寄詩友人:「何時來煮餅,蟹眼試官茶」。
  • 好茶,配良器
    好茶,配良器茶是一種生活一年四季,不同風雅春賞百花、夏聆蟬鳴秋藏錦繡、冬觀瑞雪飲一口好茶如見伊人在水之涘遇到一件良器更似知己難求將四季美景盡納於茶器之中茶湯便更添一絲鮮活是對一口好茶最好的詮釋茶具古代稱「茶器」,它因飲茶而生。
  • 茶,茶 人, 茶 席
    有人在日常的工作桌面上,一壺一盞,即為一席。旁邊或是如山的書堆,或是無數的印章,又或是數隻刻壺。有人習慣擺出茶匙、茶壺、茶則、茶箸等一應器具,茶品與茶器皆為最佳搭配,另有上佳的香品入境。所謂好茶,並非價越高越好,每種茶都有它的特點,還與衝泡方式、對水溫的控制有關。茶的品級只有通過對比才能得到體現,若是一個菜鳥,硬要讓他品味好茶,那等於一堆廢茶。只有對茶真正產生興趣,才能從中找尋到趣道。
  • 茶友都不了解的七類茶具
    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是茶文化的發源地,更是茶具藝術的創製地。下面有小編來領著大家認識一下是哪七類。白瓷茶具玻璃茶具:玻璃,古人稱之為流璃或琉璃,實是一種有色半通明的礦物質。用這種資料製成的茶具,能給人以色澤豔麗,光彩照人之感。
  • 茶文化七 茶與器
    2、裴石民(1892-1969)紫砂壺光器、筋紋器十分了得,曾為「供春壺」配蓋,世稱「陳鳴遠第二」。3、吳雲根(1892-1969)紫砂藝術教育家,光器、花器兼工兼善,喜制竹段紫砂壺。這麼一副小小的茶具便寄寓了一個小天地、一個小宇宙,也包含了古代哲人講的「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的道理。蓋碗茶起源於四川,是古老的巴蜀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關於蓋碗的發明還有一則傳聞:唐代宗寶應年間,有一姓崔的官員,愛好飲茶,其女也有同好,且聰穎異常。因茶盞注入茶湯後,飲茶時很燙手,殊感不便,其女便想出一法,取一小碟墊託在盞下。
  • 茶盞之美
    茶盞歷代有各種不同的稱謂每一種稱呼背後即表達了茶人對茶盞之美的詩人想像也體現了不同時代裡茶盞的器型變化
  • 高山好茶,如何茶出本色
    人生之道、一杯好茶 好茶出好色,英雄本色,茶歸本色。
  • 十 二 道 茶 味
    不如一起來飲一杯 熱茶若不懂飲茶一起來品品這十二道茶味茶席窺美透過這本書,循著字裡行間,你可以跟著走遍臺灣紅茶的主要產區,窺看茶香流溢百年的痕跡;尋覓當地的道地品牌,聆聽茶職人員的生活之道;拜訪各式特色茶館,一杯好茶賞一晌午後。「好玩,好茶,好故事。」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不但能了解到最道地的紅茶的出產始末、識到各式茶館文化,還能品讀臺灣紅茶故事與茶業發展,看臺灣茶如何在這塊土地紮根茁壯,歷經繁華、沒落之後,找到屬於臺灣茶的一方天地。
  • 茶因水生,水因茶香,茶因茶具淨
    【1】泡茶水質的選擇俗話說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茶葉對水的選擇非常的重要,茶湯的味道會受茶的影響,但是也是由水質來決定的,很多人在泡茶的時候會忽略水質的問題,好的茶葉用自來水衝泡簡直就是暴殄天物,不僅衝泡出來的茶湯味道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