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證券報
原標題:國資國企改革潮湧 「大央企小平臺」資本運作有望提速
來源:上海證券報
國資國企改革近期政策暖風頻吹,引領著國資國企改革向縱深邁進,也進一步激發了外界對上市國企的想像空間。
據記者統計,截至目前,市值在百億元以下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有近200家,其中50億元以下的佔了近六成。在這些公司中,有不少曾嘗試推股權激勵而數年未果,或大股東曾承諾注入資產解決同業競爭而差「臨門一腳」,或曾借重組激發活力而不達預期。有市場人士分析認為,「在政策不斷加碼之下,那些央企控股的小市值上市公司資本運作,大概率將迎來嶄新階段。」
關注資產注入承諾
在國資國企改革向縱深邁進的背景下,對於那些央企大股東有過消除同業競爭承諾的小市值上市公司,市場的預期並非空穴來風。
作為一家供電區域主要集中於重慶市涪陵區的區域性電網公司,涪陵電力2016年以近4億元現金收購國家電網下屬國網節能服務公司的配網節能服務業務時,國家電網曾承諾,「未來5年內通過委託涪陵電力經營或出售給無關聯第三方或注入涪陵電力的方式,解決本公司控制的部分省公司從事少量配電網節能業務而產生的同業競爭問題。」
直到今年上半年末,該表述在涪陵電力的半年報中依然可見。不僅如此,在涪陵電力半年報中,國家電網再度明確,涪陵電力為其配電網節能業務的載體,若其及控制的其他企業獲得與涪陵電力構成或可能構成同業競爭的業務機會,會優先提供給涪陵電力。
有分析人士認為,國網目前旗下擁有包括節能服務、新能源、電力環保等多項業務,當時注入的僅為節能服務板塊中的電網節能業務,節能服務方面剩餘資產較多,後續有可能逐步注入上市公司。
同樣為解決同業競爭問題而「傷腦筋」的還有國機集團。國機集團控股的國機通用2019年半年報顯示,為解決同業競爭,國機集團承諾「如未來出現同業競爭的情形,國機集團將採取併購重組、業務整合等方式予以解決」。
事實上,類似的表述在國機集團旗下的林海股份、蘇美達等小市值上市平臺均出現過,如林海股份控股股東於2017年3月將其2012年作出的「爭取5年左右解決關聯交易、消除同業競爭」承諾,延長至「未來3年內解決」。
值得玩味的是,今年4月初,國機集團官網顯示,陳學東任國機集團黨委常委、副總經理。據查,陳學東彼時仍系國機通用董事長,後於9月26日離職。
除此之外,還有一類公司也可特別關注,就是大股東有過承諾且有優良資產準備注入,卻因故沒有成功的。通常來說,此類案例大股東對注入資產的意願是真實而強烈的,一旦時機適合,則有很大概率會重啟。
關注股權激勵推進
隨著近期有關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一系列激勵新規的集中發布,在數量、價值、收益等層面進一步加大激勵力度,相關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運作有望提速。有資深市場人士認為,「此次相關文件的出臺,對於央企上市公司完善中長期激勵提供了政策保障。」
「政策給出了方向和保障,後續有望嘗鮮的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肯定會有所動作。相比之下,那些此前在股權激勵運作上『不順利』的央企上市平臺,其動力和執行力可能會更足。」某券商分析人士告訴記者。
以國投集團旗下的中成股份為例,公司2018年年報顯示,控股股東中成集團計劃將一直在籌劃的股權激勵履約時限明確為5年內,即在2014年7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期間內推出股權激勵預案。
事實上,記者翻閱公告發現,早在2006年啟動股權分置改革時,中成集團就在當年3月曾承諾,「股權分置改革實施後,將根據相關政策法規擇機提出股權激勵預案。」然而,這一等就是數年光景。今年3月底,中成股份發布公告稱,「根據公司目前的經營狀況,中成集團認為並不具備實施股權激勵的條件,擬延長相關承諾履約時限,自2019年7月1日起5年內實施。」
至於原因,系按照當時對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的相關規定,公司近三年經營業績預期均未能滿足相關要求。
不過,前述因業績考核限制而憾失實施股權激勵機會,或將成為歷史。在此前央企股權激勵新規發布後的答記者問環節中,國務院國資委相關負責人坦言,「此前業績考核要求過於剛性,成為部分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不願意開展股權激勵嘗試的重要原因。」
作為解決之道,股權激勵新政充分考慮此類企業的實際難處,從引導企業開展國際對標行業對標方面出發建立更加科學的業績考核體系,進一步完善股權激勵業績考核有關要求,如在權益授予環節,業績考核目標應當根據公司發展戰略規劃合理設置,股權激勵計劃無分次實施安排的,可以不設置業績考核條件等。
此前一直努力推進股權激勵計劃未果的還有航空工業集團下屬中航電測。去年年初,中航電測宣布籌謀實施股權激勵,卻於年底終止了該次股權激勵計劃。但中航電測並未就此放棄。今年5月初,中航電測披露回購方案,計劃回購股份用於後期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根據最新披露,截至2019年10月31日,公司累計已回購395.25萬股(約佔總股本的0.67%),成交總金額3559.34萬元,約佔計劃回購金額上限的35.6%。
關注賣殼「未遂」公司
除此之外,那些曾經有過「賣殼」經歷卻「旅途不順」的國資旗下上市公司,頗為值得關注。
財政部實際控股的同達創業,早在三年前就在公告中表示,其控股股東信達投資正在籌劃通過公開徵集方式協議轉讓公司部分股權,並將構成公司控制權變更。然而,到了2017年1月11日,同達創業卻宣告終止股權轉讓。
但在沉寂兩年半後,隨著國企改革不斷推進,同達創業於今年8月再啟「賣殼之途」。根據公告,同達創業擬以每股13.16元向劉遠徵等定增3.84億股,購買三三工業100%股權,標的資產交易價格預估為50.5億元,三三工業有望藉此實現重組上市。
遺憾的是,兩個多月後,同達創業再度宣告重組失敗,理由是:預計無法在2019年10月31日前解決三三工業關聯方資金佔用問題。在重組說明會上,同達創業表示,未來一個月內不再籌劃相關重組事項。但公司大股東承諾「會切實設法解決公司的發展問題。」
相比而言,地方國資「宜化系」旗下的兩家上市公司更加亟需「賣殼」或等待外部投資者以期重生。
目前整個「宜化系」經營不盡如人意,不僅ST雙環在主營業務上遇挫,ST宜化也在2017年出現了50.91億元的巨虧。從目前來看,公司及集團並沒有放棄重組的努力。今年9月底,ST雙環披露,宜化集團決定對旗下的雙環集團(ST雙環控股股東)啟動戰略重組工作,總體方案是處置宜化集團對雙環集團的控股權。
ST宜化方面,今年1月份先後兩次披露被宜昌富豪代德明舉牌。今年1月3日,代德明及其一致行動人完成對公司的首次舉牌,耗資1.36億元。1月9日至28日,代德明方面又豪擲1.45億元買入4.8767%的股份,完成二度舉牌。截至今年三季報,宜化集團的持股比例為17.08%。
代德明在權益變動公告中明確表示,不排除在未來12個月內繼續增持的可能。
11月17日晚,ST宜化披露收到2.28億元政府補助。按照公司的說法,這一筆巨額補助將直接計入2019年當期損益,這意味著「公司2019年度利潤總額增加2.2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