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 攝
古代的絲綢紋樣有何講究?不同朝代有什麼特點?8月12日下午,由浙江大學出版社主辦的「絲中有乾坤:《中國絲綢設計(精選版)》新書發布會」在上海書展上舉行。
「這本書將絲綢紋樣進行歸類,提煉了不同朝代絲綢紋樣的特點,體現了絲綢藝術的發展進程。」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介紹,《中國絲綢設計(精選版)》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的凝鍊和升華,它以歷史為脈絡,梳理了絲綢藝術的發展,用豐富而精美的復原圖再現了文物上的絲綢紋樣。該書更偏向於大眾化,所收錄的紋樣均為復原圖,多選自「圖系」的精華部分,又新增了很多代表性紋樣。
朱虹 攝
浙江大學出版社褚超孚社長在發布會上介紹了浙江大學出版社和中國絲綢博物館的合作成果。他表示,近年來,基於和中國絲綢博物館的戰略合作,浙江大學出版社在中國絲綢主題方面深耕,迄今已出版了20多個品種的精品圖書。有獲得了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和絲路書香工程、中國圖書對外推廣項目的「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還有列入中國十大精品陳列展覽圖錄的《錦程:中國絲綢與絲綢之路》等。
「今天在這裡舉辦新書發布會的,是雙方又一次精誠合作的最新成果——《中國絲綢設計(精選版)》,這本書也已經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籤約,擬合作出版英文版圖書。」褚超孚社長總結道,今年雙方合作的最新成果頗豐,有國絲研究叢書之《乾隆色譜:17—19世紀紡織品染料研究與顏色復原》《浮光紗影:早期世博會上的紡織品(1895—1900)》,國絲博物館研究叢書之《巧手匠心:博物館手藝傳習研究》,中國絲綢博物館展覽系列之《更衣記:中國時裝藝術(1920s—2010s)》《錦程:中國絲綢與絲綢之路(英文版)》等。還有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首發的國內繭絲綢行業第一部口述史專著《桑下記憶:紡織絲綢老人口述》,在絲綢之路周閉幕式上首發的《瑞典藏俄國軍旗上的中國絲綢》。
該書由工藝美術史專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尚剛老師和名物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揚之水老師作序推薦。正如兩位專家所言,「這部插圖豐富、親切近人的絲綢藝術史,促進當代的絲綢以至藝術設計,進而光大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它的出版將加強高新技術與織造、染印、刺繡等中國傳統工藝的有機結合,建立文化藝術品知識資料庫,促進傳統文化產業的優化與升級,在傳承民族傳統工藝特色的基礎上推陳出新,讓古老的絲綢煥發新的生命力。
朱虹 攝
浙大出版社是如何深入挖掘絲綢文化IP的?褚超孚告訴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浙江大學出版社圍繞絲綢價值的內涵研究支撐服務布局積累了多年。浙江大學在絲綢文物的3D復原、數位化保存、網際網路應用等方面具有領先優勢,以浙江大學多學科專家與浙江大學出版社豐富的海內外學者資源為基礎,可以進一步匯集國內外絲綢文化研究優勢科研院所的專家。
此次活動吸引了諸多絲綢設計愛好者、讀者等觀眾。大家不僅領略了絲綢設計的魅力,了解了收集、整理絲綢紋樣的艱難道路,還感受到了絲綢人對「傳承絲綢文化遺產、展示絲綢文化積澱」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勇於創新的精神。這次活動亦是一次生動而深刻的傳統文化教育課,讓大家意識到在前人開拓的奮鬥道路上,進一步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技藝的必要性。
據了解,浙江大學出版社未來計劃與中國絲綢博物館共同推出更多好書,有即將出版的「十三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歷代絲綢藝術」叢書,有旨在全面整理、研究海外著名博物館館藏中國絲綢藝術品與文物的「中國絲綢海外藏」叢書,等等。浙江大學出版社將繼續為研究中國絲綢,保護中國絲綢和絲路遺產,傳播絲路文明,推進文化交流,加強文明互鑑,做出應有的努力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