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曙光之城,「三敢精神」譜新篇
水繞高屯,風拂竹海。小暑時節,炙熱陽光照耀奔流不息的貴州黎平八舟河,仿佛在訴說著源遠流長的紅軍故事。
7月8日一大早,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高屯鎮少寨村八舟河上一座新橋的竣工典禮正在舉行。
「我們老百姓都稱這座橋為『新紅軍橋』。」少寨村村民告訴記者,「新紅軍橋」位於原「紅軍橋」下遊,但在侗鄉百姓心中,原「紅軍橋」的地位永遠無法取代。
1934年,中央紅軍突破湘江,前有桂系軍閥虎視,後有蔣軍尾追,唯西面貴州敵軍較弱。12月中旬,紅軍主力兵分南、北兩路,離開湖南通道,進入黔東黎平。
中央紅軍先頭部隊到達八舟河岸時,發現原有的木橋已被國民黨炸毀。紅軍一邊挨家挨戶做群眾工作,一邊籌集木料,準備修橋渡河。
下寨村村民吳之煥當年親眼看到紅軍打開財主倉庫,把穀子分給窮人;殺掉財主的豬,把煮好的肉端給老人和孩子。他認定「紅軍是天底下最好的隊伍」,於是找來弟弟和村裡的年輕人,扛著自家門板跳入河中架橋。很快,村民和紅軍一起修了一座簡易木橋。臨行前,紅軍拿出一匣銀首飾送給吳之煥,以示感謝。
「甲戌紅軍過黎平,之煥寒冬架橋迎。大隊人馬橫江去,一匣銀飾表深情。」80多年過去了,這首山歌至今仍口口相傳。
黎平縣黨史辦原主任易同軍告訴記者,在一些紅軍將士的回憶錄中,黎平被稱為「曙光之城」。的確,紅軍隊伍進入黎平縣後,自此走向曙光、迎來朝陽。
黎平會議召開前,經過湘江戰役,中央紅軍由長徵出發時的8.6萬餘人,減少到3萬餘人。是北上湘西,繼續按照共產國際的指示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師?還是西進貴州,結束錯誤軍事路線,另闢戰略路線?黎平會議紀念館展廳裡,紅軍長徵路線圖上,兩束紅色箭頭標註出當年截然不同的前進方向。
1934年12月18日,黨中央在黎平召開了政治局會議,繼續討論紅軍的進軍路線與戰略方針問題。會上,李德強烈堅持北上,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完全無視落入敵人陷阱之危。毛澤東則主張放棄會合,建議中央紅軍繼續西進,在川黔邊創建新根據地。最終,會議採納毛澤東的主張,作出關於在川黔邊建立新根據地的決定,實現了紅軍長徵戰略方針的首次轉變。
在黎平,紅軍進行了大整編,將第八軍團編入第五軍團。自此,紅軍進軍貴州腹地,勢如破竹。
「中共中央在黎平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黎平會議,確定了戰略轉兵——黎平轉兵,進行了大整編——黎平整編。」易同軍說,黎平會議形成了「敢闖新路、敢於突破、敢於勝利」的「三敢精神」,其實質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革命遺蹟今猶在,紅軍精神代代傳。站在黎平會議紀念館青石磚牆前,易同軍介紹說:「近幾年,黎平人在『三敢精神』的引領下,敢闖新路,借勢攀高,後發趕超,圍繞大數據、大健康、大文化、大旅遊、大農業五大重點領域,譜寫轉型發展的時代新篇。」
(責編:陳羽、嶽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