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牙土地公壽宴

2021-02-19 五裡園

尾牙 

尾牙是閩南地區的漢族傳統節日,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每月的初二、十六,是閩南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習俗

刈包

1)福建地區把做"尾牙"之後的日子,即農曆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二日作為趕工結帳時間。所以,也稱二十二日為"尾期"。"尾期"前可以向各處收湊新舊帳,延後則就要等到新年以後才收帳了。

所以"尾牙"的飯吃完後,就有幾天好忙。過了"尾期",即使是身為債主的硬去收帳,也可能會被對方痛罵一場,說不定還會被揍,也不能有分毫怨言。

2)商人和農人在"尾牙"這一天,除了供奉神明,也要招待自家的僱工與僕婢,對於來年是否繼續僱用一個人,也要在尾牙作最後的決定。所以,這算是慰勞日,又是禮貌相送日。

3)薄餅原本是"尾牙"的必備食物。

摺疊民俗的尾牙日活動

這一天,臺灣及福建地區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尾牙宴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號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福建晉江一直保持著尾牙日活動。

摺疊現代企業活動

在如今,企業的"尾牙"就是指"年會"。企業單位可以利用這一日,舉行公司內部的年終聚會,對上一年的公司狀況進行總結,並對有功勞的職員論功行賞,所以可以說是每個企業單位職工最期盼的聚會。因為年終時也伴隨著聖誕、元旦還有春節的來臨,所以很多公司乾脆就把年會就著這3個節日的期間舉辦,這樣更增添了年會的歡樂氣氛。很多企業在"尾牙宴"上也舉行一些抽獎活動,企業所有員工都參加,大家和氣融融,有著大家庭的感覺。

"做牙"的風俗最初起於"牙商"。"牙商"即古時為買賣雙方說合交易並收取佣金的"中人"(經紀人)。他們每月要舉行兩次"牙祭",供奉財神爺,祈求生意興隆、財源茂盛。《儒林外史》第十八回道:"平常每日就是小菜飯,初二、十六,跟著店裡吃牙祭肉。"

因此,一年之中,農曆正月初二叫"頭牙",六月十六叫"半年牙",十二月十六叫"尾牙"。商家最重這"三大牙""尾牙"這一天,城鄉店家行交商號,均要備辦豐盛三牲禮品孝敬土地公和門口公,焚香點燭,祈求來年生意興隆,然後燒金紙冥幣,燃放鞭炮。入夜,東家設宴款待夥計,以酬謝犒慰夥計們一年之辛勞,也習慣於這時分紅

除快速消費品行業、教育以及醫藥行業企業的"尾牙"標準大體沒有受到金融危機影響之外,其他各行業均不同程度的縮減"尾牙"經費,包括降低人均餐費、減少獎品金額、縮減參會人數和經費轉嫁給員工等,其中尤以製造、金融、地產及出口貿易企業為多。

尾牙的由來
●牙的涵義

「牙」是漢族民間祭拜土地公的儀式。傳統習俗中,作生意的人在農曆每月初二及十六日,都必須準備一些三牲四果、香枝與紙錢等、祭拜地基主(土地最早的主人)以及土地公,在牲禮當中不可少的是一隻雄雞拔毛煮熟的白斬雞,這是用來象徵生意興隆的。而祭拜後的菜餚可以給家人或員工打打牙祭,因此也稱為「作牙」;農曆的二月二日是頭牙,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牙。

●作牙

「作牙」的起源出於善良的社會風俗習慣,代代相傳。所謂「牙」字,為「牙旗」之簡稱,因古時荒地滿目,未經開墾之地,時有相爭開拓,致有格鬥、毆打等事發生。為識別起見,各地區(或軍旗)之西邊,均畫有獸牙之形狀,如牛角、羊角…等,以代表各地區之人員,或族人,或者軍隊的標誌;至於古代商場的買賣介紹人,往往被稱為「牙郎」或「牙儈」、「牽鉤仔」,故商人向「牙郎」們請客致謝等方式,拜祭土地公的節目,稱為「做牙」。

●頭牙

頭牙也正是土地公的生日,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一般農家在農曆二月初二這天舉行「春祭」,祈求一年五穀豐收並祝福土地公萬壽無疆;八月十五(農曆不分日或號)還要祭拜一次,稱為「秋祭」,在五穀有了收成時感謝土地公賜給人們的豐收。土地公是老百姓的守護神,崇拜土地公是根源於人類對土地的信仰,主要為求生命繁衍或農作物豐收。在神明裡,土地公並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神,反而更親近人間,人們遇見任何問題,都會找上深入民間的土地公,祈求豐收、生意繁榮,就連治病、升官、轉職也找他幫忙;臺灣的土地公特別多,所以有「田頭田尾土地公」的說法。

●尾牙

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為一年中最後一次的祭祀活動俗稱「尾牙」。古時有一詩句「一年夥計酬杯酒,萬戶香菸謝土神」,這是舊時詩人述的尾牙情景。上聯「杯酒」是用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典故說東家要辭退夥計;下聯是尾牙時節家家戶戶都在祭祀土地公。民間在二月初二土地公誕辰祭拜之後,東家即宴請夥計,到了十二月十六日「尾牙」這天,商家們為了感謝土地公一年的照顧,都會準備豐富的祭品來酬謝土地公,而祭拜完的東西就會犒賞給員工們,。

早期,一般商家或工廠要解僱夥計或工人都利用「食尾牙」這一餐來暗示。不過,舊時的人較為厚道,如果不是夥計實在不行,或是東家的事業經營不佳。是不會隨便辭退夥計,辭退的方式也不是發下一張解僱通知或者資遣,都在尾牙宴中暗示,告知員工被解僱。

●尾牙-雞頭隱喻

以前尾牙宴的主菜是白斬雞,僱主將要解聘任何員工,則以雞頭相向,假如被免職的不只一人則執筷子夾起雞頭分別朝向將被「辭頭路」者。凡是尾牙雞頭所指員工,即表示不再僱工請他(她)另謀高就,這種暗喻方式勞資雙方心照不宣,毋須口頭辭退也不必書面通知,這是臺灣民間傳統的免職風俗。

假如僱主不想解聘任何員工,則將雞頭朝向自己或將雞頭拿掉以示全體慰留。至於尾牙辭退員工為何要以雞頭相向表示,可能因為雞在民間習俗中是代表「家」和「加」,因為「雞」在臺語中與「家」和「加」同音,因此喜慶宴會通常是以雞象徵起家或增添福壽之意,「家」也有多出來之意,在尾牙時則以雞頭所指表示多餘之人,應自行離職。

有俗諺形容說:「食尾牙面憂憂,食頭牙蹺腳捻嘴須」,「頭牙」因為沒有被辭退的顧慮,所以心情輕鬆愉很;臺語形容一個人的心情輕鬆悠哉悠哉叫做「蹺腳捻嘴須」。

歷史

尾牙節這一節日主要流行於東南沿海,尤其是閩臺地區。但是它卻的的確確是土生土長的華夏傳統節日,這一節日與中國人的土地神崇拜有關。

摺疊土地公的由來

土地公-福德正神有一個傳說,據說,周朝時有位家僕張福德,因主人赴遠地當官,思念幼女,由他伴隨主人愛女千裡尋父,途中遇到暴風雪,張福德為救其女免受凍死而犧牲自己生命。主人感念其忠誠而建廟祭祀。周武王時加贈封號"后土",後來人人視其能造福鄉裡、福澤萬民而尊稱"福德正神"。

摺疊牙祭的由來

牙的本義是軍中帳前的大旗,大軍在出徵之前,照例要祭拜大旗,確保旗開得勝、一路平安,稱之為"禡牙"。這個典禮後來被商號援用,於每年過完年後第一次開市時,同樣來個祭典,希望財源廣進,生意興旺。他們祭拜的對象,主要是福德正神,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土地公。這一祭禮稱為"牙祭"或"做牙"。

尾牙源自於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所謂二月二為頭牙,大陸則稱二月二是龍抬頭,以後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樣有春餅(南方叫潤餅)吃,這一天買賣人要設宴,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據說雞頭朝誰,就表示老闆要解僱誰。因此有些老闆一般將雞頭朝向自己,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佳餚,回家後也能過個安穩年。

摺疊尾牙的活動

潤餅一年有24個"牙期",尤以"尾牙"為隆重。另有一說是古代商場買賣介紹人稱為"牙郎",人在年終算其所賺利潤時而向牙郎致謝請客之方式。因為社會變遷,土地公崇拜已經不只是與農業有關,也與工商業有所連繫,成為財神象徵。配合"牙祭",尾牙成為工商界年終酬謝員工聚餐活動。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東南沿海一些地區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臘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這一天,刈包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號也要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不過,這種風俗已漸絕跡。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潤餅系以潤餅皮卷包豆芽菜、筍絲、豆於、蒜頭、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醬等多種食料。刈包裡包的食物則是三層肉、鹹菜、筍乾、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鄉土食品。

摺疊尾牙的發展

尾牙晚會春節發展到今天,最流行的風俗是各公司企業在當日舉行聚餐晚會和員工聯誼活動,稱作尾牙宴,還有尾牙聚會、尾牙燒烤、尾牙晚會甚至尾牙舞會等,總之,基本樣式是企業宴請員工進行年末的聚餐和聯誼,以感謝和表彰員工的辛勤工作。正是富人情味的地方---讓員工有心理準備,不致於影響到該名員工的家計生。由於勞工權益抬頭,勞資雙方都希望能有一個較和諧的關係,所以「尾牙聚餐」時都將「雞頭」朝天(上),以免造成勞資關係緊張。不過,這種風俗已絕跡。除了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傳統習俗,全家人都圍聚在一起"食尾牙"。

其實,各公司舉辦的"尾牙宴",也在透露著公司財大氣粗的訊息,當日公司股票的股價和成交量也會有反響。當然,也有公司是秉承勤儉的傳統美德,熱鬧但不浪費。

尾牙的形式分兩種:宴會和晚會。公司規模不大的,通常只辦宴會聚餐;規模大且又賺錢的公司,除各部門聚餐外,另辦大型歌舞演唱會娛樂員工。

很多地方不過尾牙,但卻受到了這種文化的影響。直到改革開放以後,人們還把大吃一頓美食叫做"打牙祭",就是這種文化的遺存。

英國著名管理學家韓第(Charles Handy)就指出,隨著科技的發達,組織越來越虛擬化,高科技帶來的影響是需要"高接觸"(high touch),"關鍵在於信任與默契",韓第提醒,企業如果沒有共同的目標,員工就只會把"自己的目標"放在第一位。很多人已經意識到企業辦"尾牙"已不再把它看成傳統儀式,而是現代組織管理中的團隊激勵活動。

做牙摺疊也談做牙

"做牙",華夏悠久的傳統節日。農曆二月初二是"頭牙"、農曆十二月十六是"尾牙"、農曆每個月的初二,十六是二次"普通牙"。

"做牙"是盛行於閩臺一帶的一個特殊節日。這一天最重要的是要祭拜土地公(就是福德正神),讓土地公"打牙祭"。"頭牙"只是一年當中很多牙中的一個,期間還有"尾牙"(農曆十二月十六),以及每個月的初二,十六的二次"普通牙"。不管是"頭牙""尾牙"或是"普通牙",在福建莆田,如果那天家中有請手藝師傅上門做工,那晚上一定要做大餐宴請人家(如今主人上班忙沒時間就用紅包代替)。當然一年當中最隆重的算是做"頭牙"與"尾牙"了(不但要祭拜土地公還要做好大餐全家聚攏一起)。莆田民間就有;"二月二,龍抬頭,打牙祭,大聚餐"之說!尾牙宴菜品TOP10這一天,本地的婦女們傍晚都會準備各種各樣的供品去供奉神明"土地公"。一般多見的是用豬肉、白粿、豆腐乾和水果、糕餅、米酒等。而且很多企業也不例外。在莆田,百分八十以上的公司企業(特別是臺商企業與當地私人企業)在建廠之時,都會在自己的廠裡建一所土地公廟。在"做牙"的這一天,公司老闆或自己或叫員工在自家的廟中,備好牲醴、祭品、點上香燭、金紙、貢銀、最後燃放爆竹,祭拜時口念"通詞",祈求土地爺賜福,公司日後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態度是非常虔誠。當然以上說是平時每月二次做的"普通牙"。

如果遇到"頭牙"或"尾牙",一些公司大方的會擺出豐盛的酒菜宴請員工們,以慰勞他們平日的辛苦。一般來說每個職員們"吃頭牙"時心情都很好,因為代表著一年新的工作又要開始,自己已經得到公司的肯定與留任。而"吃尾牙",很多人則是提心弔膽愁緒滿面,怕是吃了這餐飯之後,過年了老闆就把你解僱了。商界就有句俗諺:"吃頭牙粘嘴須,吃尾牙面憂憂"。

而那些開店的商家們,由於自己的店面前一般沒有土地公廟。他們就直接在店面口,備好供品,焚香祭拜。商家祭拜是以地基為主(房舍銜在地上的地神)。因為他們認為,只要自己心誠,土地公一樣也會在他們自己的土地下面出現。所有的一切就是為了酬謝土地神靈的佑助,也更需要神靈們能保佑他們日後照樣生意隆旺。

據傳說,土地公是本宅的環境吉兇的守護與操縱者,能為他們招來顧客廣進財源的法力,所以就是工廠或店家的守護神。必須長期定時去供奉和祭拜。就是那些無神論者,一般也會照樣做做形式。多數辦工廠做生意的人,寧可信其有也不願信其無(畢竟只是花點點小錢而已,祭供之後的東西又可以讓自己或店員、徒工飽餐一頓,沒什麼損失與不值得)!

記得正是農曆二月初二的時候,那天我對一個外地網友說,我們今天要做牙了。人家就問我;"什麼做牙啊?是不是今天你要去做牙齒嗎?"聽了我忍不住哈哈大笑,那當然肯定不是了,你們可不能顧名思義來解釋哦!

"做牙",盛行於閩中,表面上看似帶有著一點點迷信色彩,但是不要以為那就是迷信。因其是一個土生土長悠久的華夏傳統節日。這是幾千年積澱來的文化遺產,隨著時間的流逝不但不會消失而且會更閃耀,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

摺疊做牙意義

1)"做牙"的習俗是宗教活動,其背面又其實是涵有神道設教的提示,告訴人們所有成就並非只是個人的努力和手段,同時間也有賞善罰惡的神明在身旁默默監視和扶助。

因此,人們應定時供奉和時時感激神明的庇佑,從而不驕不縱,以及服從為善施仁的社會規範。

2)過去的人價值觀崇尚儉樸,農業時代的生活素質與物質享受也不比今日奢華。

"做牙"是為平日儉樸的飲食習俗提供適當的變化,定時加添菜餚,調劑生活。古人以宗教需要代替個人需要,並以此作為理由,去合理化上述的行為,如此便可以控制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不會把飲食放縱視為合理。

3)家中尊長領導幼輩拜祭神明,與東主領導僱工卑僕拜祭神明的作用是一樣的,都是通過這一宗教儀式,體現了互相的長幼有序和尊卑有分。同時,通過聚餐去平等共食相同的食物,又能加強一體的感覺,可以作為大家共同經歷一段努力時間的紀念,並提供實質的慰勞。

4)"做牙"這種宗教活動的祭祀對象,是以慰勞土地福德正神以及本家的地主為主;它也在喻示著人們,生活美滿的根源,是本身所依賴和生活的那片土地。

土地神是"自然與社區環境"的守護與操縱者,地主則是本宅的環境吉兇的守護與操縱者,所以他們是人們長期定時去供奉和祭拜的對象,而人們對神明的感恩與祈求,其實又是由於心理需要一個帶來安全感和希望的對象。

尤其是從農礦經驗中產生"土地生黃金"信仰的農業社會,令這一信仰觀念更強。華人先輩到了南洋,依賴新的土地,又對自己腳下的新土地有著不可預知的旁徨,也混和對未來發生憧憬,這一背景足於讓他們更重視這一信仰習俗。

馬來西亞的一些非福建原籍的華人也叫"做牙",即是基於這一心態。

摺疊福建人的尾牙

上述的尾牙不只是臺灣才有,也不是從臺灣商人流傳到大陸的民俗或宗教節日,而是福建及臺灣地區特閩南人與尾牙有的影響廣泛的文化民俗活動。"尾牙"即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源自農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習俗,到農曆年末臘月十六就稱為"尾牙"。

☆古代福建有個習俗,"尾牙"這天晚上,凡有僱傭店員、夥計的商行店主都要備辦一頓豐盛的晚餐,宴請全體員工,席間,老闆對來年聘用人員的變動採取多種形式給予表態以示去留,如對不稱職者要予辭退,便在宴席上將一盤雞的雞頭對準那位員工的席位,意即解僱;或是對要辭退的夥計,在其席位前反排筷子,意即辭棄;還有一種是老闆親自向那位準備解聘的夥計敬酒,表示辭行。這些不動言詞的辭退風俗,卻令人感到十分尷尬,也鬧出過不少吵架責罵之事,後來便逐漸廢除,改為通過介紹人轉達辭退之意。

福建人流傳著在每一個農曆月的初二和十六"做牙"的習俗。這一天的供奉對象,是地主或其他屬陰類的神明;過後,人們也能吃獻祭過的供品,一飽口福。

這一天,也是神壇"犒軍"的日子。"犒軍"的對象,如果屬天兵天將的性質,可以選擇在初一和十五;萬一主神手下的兵馬都是陰兵陰將,祭祀日就肯定落在屬陰數(雙數)的初二和十六日。

"做牙"的意思與吃喝有關係。廣東人說的"打牙祭",意思即是以吃、喝為樂,不過福建人"做牙"的對象首先是靈界,其次才輪到人類享用。人們要等到祭祀之後,才能分享曾經用來供奉靈界的食物。

福建人最重視在每年農曆二月二日做"頭牙",以及在十二月十六日做"尾牙"二月二日是"社日"土地神之紀念日,是一年的第一次"做牙",被認為是頭牙,而十二月十六日,則是一年中最後一次"做牙",稱為"尾牙"。

福建人做"尾牙"特別隆重,這一日過後,也宣告時間就快走向另一個年份了。

相關焦點

  • 【尾牙】田頭田尾土地公
    還有一種說法,尾牙是拜祭土地公(福德正神)的日子,這一節日主要流行於東南沿海,尤其是閩臺地區。每年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臘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 【尾牙】田頭田尾土地公
    還有一種說法,尾牙是拜祭土地公(福德正神)的日子,這一節日主要流行於東南沿海,尤其是閩臺地區。每年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這一天,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
  • 尾牙:一年一度的「尾牙」,你可懂尾牙的意思
    在神明裡,土地公並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神,反而更親近人間,人們遇見任何問題,都會找上深入民間的土地公,祈求豐收、生意繁榮,就連治病、升官、轉職也找他幫忙;臺灣的土地公特別多,所以有「田頭田尾土地公」的說法。●尾牙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為一年中最後一次的祭祀活動俗稱「尾牙」。古時有一詩句「一年夥計酬杯酒,萬戶香菸謝土神」,這是舊時詩人述的尾牙情景。
  • 又是一年的尾牙,尾牙是什麼意思呢?
    在神明裡,土地公並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神,反而更親近人間,人們遇見任何問題,都會找上深入民間的土地公,祈求豐收、生意繁榮,就連治病、升官、轉職也找他幫忙;臺灣的土地公特別多,所以有「田頭田尾土地公」的說法。  ●尾牙  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為一年中最後一次的祭祀活動俗稱「尾牙」。古時有一詩句「一年夥計酬杯酒,萬戶香菸謝土神」,這是舊時詩人述的尾牙情景。
  • 尾牙
    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的由來 ●牙的涵義 「牙」是中國民間祭拜土地公的儀式。傳統習俗中,作生意的人在農曆每月初二及十六日,都必須準備一些三牲四果、香枝與紙錢等、祭拜地基主(土地最早的主人)以及土地公,在牲禮當中不可少的是一隻雄雞拔毛煮熟的白斬雞,這是用來象徵生意興隆的。
  • 吃【尾牙】面會憂憂嗎?
    還有一種說法,尾牙是拜祭土地公(福德正神)的日子,這一節日主要流行於東南沿海,尤其是閩臺地區。每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這一天,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
  • 又是一年的尾牙,尾牙是什麼意思呢?
    在神明裡,土地公並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神,反而更親近人間,人們遇見任何問題,都會找上深入民間的土地公,祈求豐收、生意繁榮,就連治病、升官、轉職也找他幫忙;臺灣的土地公特別多,所以有「田頭田尾土地公」的說法。  ●尾牙  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為一年中最後一次的祭祀活動俗稱「尾牙」。古時有一詩句「一年夥計酬杯酒,萬戶香菸謝土神」,這是舊時詩人述的尾牙情景。
  • 「尾牙」的學問
    去掉雞頭的白斬雞  在臺灣民間,農曆每月的初二、十六,民眾都有拜土地公(福德正神)的習俗,即在供桌上擺各種供品,讓土地公「打牙祭」,這兩天被稱為所謂的「牙」,民眾祭拜土地公神的活動則被稱為「做牙」。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為一年當中的第一次「做牙」,叫做「頭牙」;而臘月十六的「做牙」,則是最後一次「做牙」,所以叫「尾牙」。
  • 今日農曆臘月十六【尾牙】
    尾牙是閩南地區的漢族傳統節日,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每月的初二、十六,是閩南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 2016尾牙是幾月幾號 尾牙習俗是什麼?(附尾牙宴流程)
    根據傳統,農曆的二月二日是「頭牙」,六月十六是「半年牙」,而十二月十六,也就是每年的最後的一個「牙期」,就被稱為「尾牙」,也是一年當中最為重要的「牙期」。所以,尾牙一般是農曆臘月十六。>  福建地區把做「尾牙」之後的日子,即農曆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二日作為趕工結帳時間。
  • 尾牙:一年一度的尾牙,你可懂得「尾牙」的意思?
    尾牙是什麼意思尾牙是閩南地區的漢族傳統節日,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每月的初二、十六,是閩南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農曆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 今日農曆臘月十六【尾牙】
    傳統習俗中,作生意的人在農曆每月初二及十六日,都必須準備一些三牲四果、香枝與紙錢等、祭拜地基主(土地最早的主人)以及土地公,在牲禮當中不可少的是一隻雄雞拔毛煮熟的白斬雞,這是用來象徵生意興隆的。而祭拜後的菜餚可以給家人或員工打打牙祭,因此也稱為「作牙」;農曆的二月二日是頭牙,十二月十六日是尾牙。
  • 2016尾牙是幾月幾號 尾牙習俗是什麼?(附尾牙宴流程)
    根據傳統,農曆的二月二日是「頭牙」,六月十六是「半年牙」,而十二月十六,也就是每年的最後的一個「牙期」,就被稱為「尾牙」,也是一年當中最為重要的「牙期」。所以,尾牙一般是農曆臘月十六。2016尾牙是幾月幾號哪一天  農曆臘月十六尾牙習俗  福建地區把做「尾牙」之後的日子
  • 合肥古井假日酒店尾牙宴999元起 專屬禮遇讓您盡享饕餮盛宴
    市中心+雙地鐵,優越的地理位置讓您出行無憂,定能給您留下難忘的尾牙記憶,多款尾牙菜單供您選擇。一帆風順宴999元起大展宏圖宴 1288元/桌事事如意宴 1688元/桌錦繡前程宴 1888元/桌以上菜單均含每桌軟飲2瓶(可樂,雪碧,果粒橙任選)龍騰鳳集宴 2088
  • 又到一年「尾牙」季,啥是「尾牙」?
    原標題:又到一年「尾牙」季,問題來了:啥是「尾牙」? 為了犒勞大家一年的辛苦,想必各家公司都陸續在忙活的年會。年會在古時也稱「尾牙宴」,甚至現代很多地方也依然保持這個稱呼。那麼問題來了,究竟啥是「尾牙」?古代「尾牙」又有哪些習俗呢?今天就來帶你一探究竟!
  • 又到一年「尾牙」季,你可知,啥是「尾牙」?
    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土地公農曆每月初二、十六閩南人都會拜土地公神二月初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臘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頭牙、尾牙是一年做牙之中隆重的日子尾牙這一天,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拜福德正神,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人們在土地公神像面前加一張長桌子,把豐盛的貢品擺好。供奉的食物順序也很講究,一般在桌子最前方放一壺酒,並排三個小酒杯,杯子中斟滿酒。接下去是雞、魚、豬「三牲」和「五果」,最後才是其他的食物。       為什麼要供奉「三牲」和「五果」呢?
  • 「尾牙」大吉 | 閩南人的「尾牙」習俗
    清乾隆《安溪縣誌》 二月初二日:各村俱祭土地,名為做福。民國《南安縣誌》 臘月十六日:商賈皆祭土地神,牲醴極豐。遍請親友,以其品物。現代有關尾牙的描述和記載有《漳州市志》、《漳州民俗文化叢書》、《晉江民俗掌故》等地方志、民俗志。
  • 尾牙的民俗
    土地公也被視為財神與福神(又稱「福德正神」),因此,很多人就把土地公迎進家裡祭拜。幸好,這種解僱員工的方法,現在已經不流行了,俗話說「年頭尖尖算,年尾剩錢鋼」是工人今年分紅利工作最後一天,老闆工廠公司總結清帳結算日,然後,感恩祭拜地公財神爺一年來和新年保庇平安順,大家歡喜辦酒席或分紅包過好尾牙這一天,閩南一些企業依然保留著尾牙日活動。尾牙節日家家戶戶準備三性酒禮祭拜土地公財神爺,希望新年全家平安,身體建康,事業平安順,大家歡喜來喝給他發!
  • 今年大寒臘八是同日,「大寒遇臘八,喝粥做尾牙」,什麼意思?
    俗語:「大寒遇臘八,喝粥做尾牙」意思很簡單:大寒和臘八是同天,喝粥是臘八的傳統習俗,做尾牙指的是閩南地區臘月十六的習俗。按照傳統文化,臘八節有三層含義:一是更迭,寓意辭舊迎新;二是希望,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期望;三是感懷,對逝去先人的感恩懷念情。隨著時代發展,現代社會臘八就只剩喝臘八粥和吃臘八蒜的習俗。喝粥指的就是臘八粥,不同地區臘八粥有不同做法。
  • 又到「尾牙」時,這些尾牙習俗你知道嗎?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在閩南及臺灣盛行。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閩南,臺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如果你住在本地人口居多的老城區,細心的話你會發現每到農曆的初二、十六一些生意人會在店門口擺個小桌子,桌子上擺滿了各種好吃的然後點上香燭、金紙、貢銀,你不要覺得奇怪,這是給土地公神「打牙祭」用的,以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閩南人稱為「做牙」,這樣的「牙期」一年一共有24次,「尾牙」也就是一年當中最後一次的「做牙」即臘月十六也是最隆重的一次。以前,家家都有養雞養豬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