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素有「做牙」習俗
二月初二為「頭牙」
六月十六為「半年牙」
臘月十六則稱「尾牙」
「做牙」的風俗最初起於「牙商」,「牙商」即古時為買賣雙方說合交易並收取佣金的「中人」(經紀人)。他們每月要舉行兩次「牙祭」,供奉財神爺,祈求生意興隆、財源茂盛。
還有一種說法,尾牙是拜祭土地公(福德正神)的日子,這一節日主要流行於東南沿海,尤其是閩臺地區。每年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臘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這一天,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除了近年來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傳統習俗,全家人都圍聚在一起「食尾牙」。
閩南尾牙由來已久,早在清代就有相關記載,清乾隆《泉州府志》臘月十六日:商賈皆祭土地神,牲醴極豐。清乾隆《安溪縣誌》 二月初二日:各村俱祭土地,名為做福。民國《南安縣誌》 臘月十六日:商賈皆祭土地神,牲醴極豐。遍請親友,以其品物。現代有關尾牙的描述和記載有《泉州市志》、《泉州民俗文化叢書》、《晉江民俗掌故》等地方志、民俗志。
傳統祭儀:拜「土地公」期盼來年平安興隆
閩南人過「尾牙」特別隆重,這一日過後,也宣告時間就快走向另一個年份了。民俗專家黃炳元先生回憶小時候一家人過尾牙的情景,「當天還沒亮,人們就開始殺雞宰豬、蒸刈包、蒸年糕,忙得不亦樂乎」。由於閩南各個地區風俗並非完全相同,祭拜所用供品也就有所不同,但在這個比較重大的祭祀活動上,傳統供品中一定要有「三牲」和「五果"。
「三牲」是指雞、豬、魚
魚,象徵年年有餘
「雞」和「基」諧音
「建基」即「建家」
寓意團圓
豬則喻指
六畜、人丁興旺,家庭滿眷
信佛的人不願殺生
則用麵粉所成「素三牲」供奉
「五果」通常是
李、杏、棗、桃、慄
象徵
金、木、水、火、土
比喻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閩南「尾牙」俗語:
【十六做尾牙,工仔吃頭家。】
「尾牙」這天商家、廠家答謝土地公一年來的關照,並犒勞工人一年辛苦而設的酬謝酒宴,在閩南已成慣例,是老闆請夥計。
【吃頭牙捻嘴須, 吃尾牙面憂憂 。】
意謂「尾牙」宴事關工作去留,故員工赴宴時,總是提心弔膽,面帶憂容。
更多「尾牙」趣事,敬請關注《泉州第一炮》
☟☟☟☟☟☟
金猴留戀豐收年,
彩鳳歡啼盛世春。
猛男女
祝願大家新年祥瑞,萬事如意!
財氣降臨,事業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