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因為天氣炎熱,很多人都胃口不好,而這時候,在河南,一份涼調的菜,配上一碗過涼水的撈麵條估計是最美味不過的美食了。在河南的很多農村,有種野菜是夏天涼調菜中不可多得的美味,還有一條更重要的是,這種野菜不僅僅味道鮮美,還是農村的「天然感冒藥」。
有人會問什麼野菜有這麼厲害?那麼就跟小編繼續往下看吧。
這種菜叫荊芥,不知道網友們是否聽說過,荊芥,又名假蘇、香荊芥,全國到處都是,富含揮髮油,能發汗解表,散瘀止血。性輕揚疏散,溫而不燥,藥性平和,而療效顯著。為治風通用之藥。最可貴的是,它既散風寒,又疏風熱,治表證不問風寒風熱,都可選用。
荊芥在春天撒種,在河南農村裡,每到夏天,幾乎家家都有一片荊芥。到中午做午飯的時候,順手掐一些荊芥,到了家後,待下好麵條,過了冷水,將荊芥在水籠頭下衝洗幾下,往麵條裡一灑,放蒜泥、鹽、生抽、香油、芝麻油等調料,再拍一根黃瓜搭配,拌好,攪勻,然後一大碗一大碗地撈出來,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荊芥綠得不濃不淡,正好,葉子可愛嬌俏,舒展的樣子就如一朵美麗的花。莖筆直。它總是一副欣喜、向上的模樣,人見了不覺精神一振,耳目一新。荊芥長老了,會開出淡紫色的花,也觀之宜人。
說到這裡,很多人會疑問,小編為啥荊芥是河南人的最愛呢?因為荊芥的香氣是夏季到來的象徵,河南人喜歡把荊芥作為蔬菜,每逢夏季,荊芥嫩芽都作為清熱的佳品被人們端上餐桌,其實荊芥吃起來口感也是很不錯的,味道鮮美,生熟食均可,尤其以涼拌為佳。那種小葉,綠色,味辛,吃著非常清新菜,讓人回味無窮。下麵條時用它、涼拌菜時用它、做湯時用它、做菜饃、做蒸菜的時候也要用,有了它的存在,在河南人的味蕾中,面和菜更有滋有味。熬煮的湯中放幾片荊芥葉子可增加湯的香氣,燉肉類時放荊芥可起到去腥的效果哦。儘管全國都有荊芥,但最喜歡吃荊芥的估計就是河南人了。
荊芥的味道歷久彌新,每年吃它,都感到新鮮,也讓在外地的河南人有一種家鄉的味道在裡面。然而,荊芥又是很有歷史的,荊芥是何時被發現的,小編不得而知,但聽老人們說,他們的祖祖輩輩就一直食荊芥,到了夏季,如果不吃荊芥,他們就會覺得少了些什麼。
說完這種農村野菜的情感,小編在聊聊它的神奇之處。
在中藥上使用的荊芥,其實就是老百姓常吃的荊芥,只不過老百姓吃的是荊芥的葉子,藥材上用的是荊芥的莖。 荊芥在全國各地都能生長,一般土壤都可,生長過程都是鬱鬱蔥蔥,藥味清香四溢,使人精神振奮,心情舒暢。荊芥分春播和夏播兩種,春播於清明至立夏節前,畝用種子一公斤,將畦整平後,用腳趟一個印,順印撒播即可,也可用大鋤輕輕鋤一下地,然後順鋤的淺印撒播種子,而後推平踩一遍,澆水。只要注意別種深了就會成功。
荊芥葉黃綠色,莖方形微帶紫色,橫切面黃白色,穗子稍黑紫黃綠色。味平,性溫,無毒,清香氣濃。荊芥為發汗,解熱藥,是中華常用草藥之一。能鎮痰、怯風、涼血,治流行感冒,頭疼寒熱發汗,嘔吐。
臨床上,荊芥可用於治療風寒和風熱感冒,取其發汗解表以及祛風功效。治療風寒感冒,常與防風相需為用。風熱感冒則可配伍金銀花等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藥物。荊芥透疹作用很強,如麻疹出疹未透,處方中多用荊芥。治風熱頭痛,可荊芥配生石膏等分代茶飲用。治大便下血,則可用荊芥配槐花炒炭用。荊芥穗則常用於治療瘙癢類皮膚病,尤其是治療慢性蕁麻疹,可炒炭也可以用生用。但這裡,小編想說的是,表虛自汗、陰虛頭痛忌服。 對於荊芥的記載,它首載於《神農本草經》。中醫認為味辛、性溫,入肺、肝經。具有發表祛風理血功能,炒炭則可止血。治感冒發燒頭痛、咽喉腫痛、中風、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產後血暈、癰腫、瘡疥、瘰癧,荊芥穗效用相同,惟發散之力較強。《本草綱目》載:「荊芥,其功長於祛風邪,散瘀血,破結氣,消瘡毒。蓋厥陰乃風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風病、血病、瘡病為要藥。」《食療本草》稱之「主血勞風氣壅滿,背脊痛疼,虛汗,理丈夫腳氣,筋骨煩痛,及陰陽毒,傷寒頭痛,頭旋目眩,手足筋急」。臨床常用於治療風熱頭痛,取荊芥穗、石膏等份,為末,每服6克,茶調下;治頭目諸疾、血勞、風氣頭痛、頭旋目眩,取荊芥穗為末,每次酒服9克;治大便下血,炒荊芥為末,每次飲服6克。荊芥炭和荊芥穗止血之療效甚佳,可用來治療產後失血過多和血暈症。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感覺這個荊芥其實還挺不一般的?在河南農村,荊芥是不可缺少的夏季美食,也是天然的感冒良藥,看到這裡,網友們是不是也想嘗嘗荊芥的味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