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臺灣經濟增長在1-2%之間徘徊

2020-12-12 華夏經緯網

2016-2017年臺灣經濟增長在1-2%之間徘徊

華夏經緯網   2016-12-28 08:51:42   

作者 王建民

    2016年,是民進黨上臺執政首年,在經濟發展問題上沒有交出亮麗的成績單,未能實現蔡英文「大選」時提出的「點亮臺灣」之目標。經濟發展困局依舊,持續不景氣,年經濟增長可能勉強「保1」,呈現顯著的「三低」特徵,即低增長、低工資、低利率。年底外貿出口與經濟增長翹尾,民間投資明顯增加,經濟形勢有明顯回溫暖跡象,但不確定因素眾多,預計2017年臺灣經濟增長在2%左右,也就是臺灣經濟仍將徘徊在1-2%之間,屬持續低增長。

    經濟僅可能增長1%

    在內外經濟環境不佳,蔡英文當局經濟政策偏離既有發展方向,諸多經濟改革施政發生重大爭議,進一步惡化了經濟發展環境,經濟困局依舊,全年經濟增長依然在1%左右徘徊。上半年,臺灣經濟持續不景氣,還有惡化態勢,臺灣「主計處」先後兩次(2月與5月)下調經濟增長率至1.06%,民間機構則普遍對「保1」不抱期待,大多降至1%以下。下半年開始,隨著美國等外部經濟大環境的改善,臺灣外貿出口恢復增長,經濟增長逐步重新調升,臺灣「主計處」於8月將經濟增長率上調至1.22%,11月進一步調升至1.24%,預示著2016年臺灣經濟增長「保1」有望。就實際經濟增長結果看,臺灣經濟有逐步走出低谷之勢,第3季度經濟增長預計達2.06%,創下近6個季度以來新高,預計第4季度會持續保持2%以上,全年可望實現1%增長率。

    就帶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而言,上半年外貿出口、投資與消費均表現不佳,是上半年整體經濟疲弱的重要原因。其中,出口形勢好壞是臺灣經濟景氣的關鍵指標:出口好,經濟好;出口差,經濟差。2016年前3季度,臺灣外貿出口持續下跌,但跌幅逐步趨於縮小,10月份開始由負轉正,年增長9.4%,創下近26個月的新高;11月更是增長12%,這是經濟增長好轉的重要保障。投資是經濟增長的另一重要動能,而且是促進就業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民間投資一直保持較低增長水平。依統計,2011年以來,民間投資年平均增長率只有2%左右2016年上半年民間固定投資僅增長0.79%,與2014年的3.17%、2015年的2.75%明顯下滑,預計全年只有1.15%。投資率(投資金額佔國民收入GNI的比率)自2010年達到24.23%以後持續下降,預計2016年只有20.06%;同期超額儲蓄率(佔GNI的比例)則持續走高,預計2016年為14.89%,創下1988年以來的最高(臺灣《工商時報》,2016年7月4日)。這一現象顯示臺灣投資渠道嚴重不足,超額儲蓄過高,不利經濟發展投。不過,2016年下半年開始民間投資有明顯好轉跡象,第3季度固定資本形成增長3.24%,這是整體經濟好轉的重要標誌之一。民間消費這項內需動能表現相對平穩,第3季度民間消費增長2.4%,好於預期,也是經濟好轉的另一重要原因。不過,這種經濟好轉是相對去年以來的低增長或近乎零增長而言的,並非根本性的好轉與經濟景氣。臺灣於2010年經濟增長於10.6%創下新世紀以來唯一兩位數增長紀錄之後就開始急速進入低增長時期,2011年至2015年經濟年平均增長率只有2.5%,2016年1%增長率顯然強差人意。

    外貿、外資表現不平衡

    外向型經濟為主的臺灣,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外貿形勢好,出口增長顯著,經濟增長就有了基本保障;外貿出口衰退,經濟景氣就會變差。2016年這一規律表現更為顯著。上半年,臺灣外貿進出口持續負增長,自然影響到整體經濟呈現低增長。隨著外貿尤其是出口形勢逐步好轉,第4季度更是顯著回升。11月,臺灣外貿出口金額243.4億美元,年增長12.1%,創下46個月以來最大增幅。其中,智慧型手機、光學器材與集成電路等電子產品的國際需求回升是拉動出口主力。其中,電子零組件年增長達27%,是整體出口速度的3倍,也是2010年8來最大增幅。就10、11月臺灣五大出口市場觀察,不論是對大陸及香港出口市場金額、還是增長率,均大幅領先其他四個主要市場。其中,對東協出口額與增長率僅次於大陸及香港,遠高於美國、日本與歐洲,美國、歐洲與日本分別居臺灣出口市場的第三、四、五位。臺灣進口則自9月份開始正增長,但起伏甚大,10月增長近20%(19.5%),11月僅增長3%,預計12月會持續增長。其中, 1-11月,資本與半導體設備進行年增長率創下近6年來最大增幅,這是經濟回溫、民間投資趨於積極並帶動原物料進口的主要體現。

    2016年,外商對臺直接投資增長並不顯著,但因多個外商大型購併項目,導致外商投資總額有明顯增加。據臺灣「經濟部」統計,1-10月,外商對臺投資項目為2838件,年衰退8.9%,投資金額達到102.9億美元,年增長178.9%。投資金額的大幅增長,並不是臺灣投資環境改善、外商加大臺投資導致的結果,而是由於幾起大型企業併購案的資本交易所致。相對整體經濟不佳,臺灣對外投資仍呈現較快增長,1-10月,臺灣對外投資項目(不包括大陸)416個,年增長10%;投資金額突破100億美元,達103.5億美元,年增長10.1%。如果加上對大陸投資,則臺灣對海外投資項目合計達604項,投資金額達177.9億美元。總體觀察,臺商對海外投資遠大於外商對臺投資。其中一個特別重要的現象是,臺商對大陸投資佔有很大比重,而大陸企業對臺投資比例甚低。

    產業冷熱不均,觀光產業亮點不再

    就2016年臺灣主要產業與行業觀察,表現不平衡,製造業生產持續負增長,商業低增長,不同行業內部也有很大差異。總體看,電子、科技、石化、金融等產業表現不錯,知名或指標性企業營業收入與盈利普遍增加,但傳統與旅遊等相關產業表現相對欠佳。最大的變化則是觀光旅遊產業的變化,大陸民眾赴臺旅遊大幅減少對旅遊相關行業衝擊增大,觀光產業連續多年繁榮景象不再。

    近年來,在臺灣經濟持續不景氣中,諸多產業表現相對欠佳,唯有觀光業則一枝獨秀。馬英九任內,大力發展觀光產業,尤其是開放與鼓勵大陸民眾赴臺旅遊,極大促進了臺灣觀光產業的發展。赴臺觀光旅遊人數一年一個臺階,並於2015年突破千萬人次大關,帶動旅遊等相關產業的發展。2016年上半年,在蔡英文臺執政之初前,赴臺觀光旅遊人數依然保持平穩增長,沒有顯著變化。下半年開始,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加上受大陸旅客重大傷亡事件影響,大陸赴臺旅遊人數顯著減少,但日本、韓國與東南亞等旅客有所增加。依臺灣觀光局統計,2016年1-10月,韓國赴臺旅遊人數這131萬人次,年增長速度32.6%;日本為152.6萬人次,年增長速度17.5%;東南亞地區122.7萬人,年增長12.9%;大陸旅客為308.8萬人,年下降11.7%。大陸旅客比重從上年的40%下降為25%左右。赴臺觀光旅遊總人數基本與上年持平,預計達1066萬人次,再次突破1000萬人次,與上年基本持平,即入境旅遊人數大致只有零增長。

    儘管總體赴臺旅遊人數變化不大,但以全島觀光旅遊為主的大陸遊客顯著減少,對臺灣旅遊交通運輸、餐飲、酒店與醫療等相關行業生產很大衝擊,讓這一「黃金產業」頓時變為「慘業」。據統計,5月以來,已有20多家遊覽車公司倒閉,旅館住房率顯著下降。同時,由於大陸旅客減少,兩岸航班相應減少,從7月每月7166架次降到9月的5818架次,航空運輸業也受到影響,尤其是以經營二線城市的復興航空公司因旅客減少、虧損增加,不得不於11月22日宣布停飛解散。臺灣醫療界預計,陸客減少,影響到臺灣美容醫療的大陸客戶減少,臺灣醫療美容業至少損失2.5億元。

    2017年經濟略有好轉

    2017年,臺灣經濟如何發展,是持續向好、還是面臨新的挑戰與壓力?一切都在不確定之中。雖然美國與亞洲一些經濟體經濟形勢普遍呈現趨好態勢,但還是沒有把握保證未來發展的光明前景。不確定之一是國際經濟形勢依舊混沌不明,雖然美國經濟增長強勁,但其他地區發展則很不均衡,中國大陸經濟基本保持穩定增長,日本經濟依然無明顯起色,經濟增長遠不如預期,澳大利亞還在2016年第3季度出現衰退。不確定之二是美國當選總統川普全球經濟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強烈的貿易保護主義與對外經濟政策的強硬姿態,要對中國大陸徵收高關稅、指責中國大陸操縱匯率等,未來會不會挑起中美經濟大戰以及會引起何種經濟風暴,是不確定的。加上國際政治的不穩定性與國際原油價格的回漲等,這些外部經濟環境的高度不確定性,增加了臺灣經濟持續復甦景氣的變數。

    就年底前後臺灣多個經濟指標變化觀察,均顯示臺灣經濟正在走出底谷或趨好,預示2017年臺灣經濟會好於2016年。11月,臺灣製造業PMI指數達57.3%,連續9個月擴張,來到一年半以來的新高,其中六大產業別PMI均呈現擴張態勢;12月初臺灣商業研究院公布的10月份「商業服務業指數」也顯示由「趨向低迷」的黃藍燈轉向「景氣穩定」的綠燈;外貿出口連續兩個月出現顯著增長。 8月以來,臺灣銀行貸款明顯增加,到10月底銀行貸款餘額達到25.84萬億元新臺幣,連續4個月大幅增加,企業多為企業周轉金與購買不動產貸款,資產需要轉旺,也是經濟好轉的重要指標。臺灣當局開始制訂擴大內需方案,已提出減稅與擴大投資等積極擴張財政政策,涉及地方建設、重大交通、電力與城市改造等。其中,臺灣當局2017年公共預算超過2000億元新臺幣;臺電公司計劃未來5年內投資4000億至5000億元新臺幣,包括投資3300億元新臺幣在彰化縣投資再生能源。另外,年底開始民間與外商投資也有明顯趨熱之勢,均有利支撐經濟增長。其中,臺灣高科技龍頭企業臺積電提出「2020年投資計劃」,決定投資5000億元新臺幣在南部科學園區設立3-5納米集成電路製程。在上述多個利多與積極信號下,2017年臺灣經濟應該比2016年為佳。聯邦快遞公司委託研究報告指出,臺灣中小企業對2017年出口展望表現樂觀,預計增長17%,主要是受電子商務帶動(臺灣《工商時報》,2016年12月7日)。臺「國發會副主委」龔明鑫對2017年臺灣經濟景氣持「審慎偏樂觀」看法,表示經濟增長一定會突破2%。臺灣「主計處」於2016年8月預測,2017年臺灣經濟增長1.87%。標準普爾預估2017年臺灣經濟增長2%,惠譽預估增長1.5-2%,星展銀行預估增長2.1%,亞洲銀行預估增長1.6%。就是說,2017年,臺灣經濟增長率將維持在2%上下。臺「國發會」則認為未來臺灣經濟潛在經濟增長率只有3%,預示了低增長將成為臺灣經濟發展常態。

    不過,臺灣經濟發展的根本不牢固。臺灣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出口的好轉,出口又高度依賴電子零組件、半導體與光電產業的帶動。這既是臺灣產業與經濟發展的優勢,也是劣勢,未來不確定性更高,風險更大。至於未來臺灣經濟是蔡英文在給英國《經濟學人》發表的「臺灣將再起」一文提出的「讓臺灣再變成猛虎」還是走向衰落、沒有競爭力的「病貓」,尚待實踐檢驗。就臺灣經濟發展趨勢觀察,在兩岸關係陷入僵化對抗與蔡英文要「告別以往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現象」思維的背景下,在國際經濟政治形勢日益複雜與島內高度政治爭議下,臺灣將再起、成為經濟上的「猛虎」不大現實,反而可能會持續邊緣化、持續衰落,成為經濟上「病貓」的可能性更高。(作者 王建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華夏經緯網專稿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左秋子

共1頁

 

相關文章

   

聚焦臺島

  更多

臺島夜話

  更多

臺灣新聞排行榜

   

熱門評論

 

熱門關鍵詞

 

頻道特別推薦

   

相關焦點

  • 專家展望2018年臺灣經濟形勢 經濟增長動力不足
    經濟增長動力不足  2016年底全球經濟開始復甦,2017年出現小繁榮,這一波經濟復甦有望會延續到2018年。OECD預計2018年全球經濟增長3.7%。在這樣的大背景下,2018年臺灣經濟預計仍會維持平穩增長態勢,普遍預測增長2.2%以上。其中,臺灣主計部門預計經濟增長2.29%,亞洲開發銀行預測增長2.2%,顯然低於2017年,也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與其他亞洲三小龍(亞洲開發銀行預計2018年香港經濟增長速度3.2%、韓國增長3%、新加坡增長2.9%)。
  • 澳門2017年經濟止跌回升增長9.1%
    據新華社澳門2月28日電  (記者郭鑫)澳門特區政府統計暨普查局28日公布,2017年澳門經濟實質增長9.1%,終止了過去三年的經濟收縮。   經核算,2017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為4042億澳門元,人均生產總值為62.28萬澳門元(約合7.76萬美元)。
  • 芬蘭2018年經濟增長2.2%
    芬蘭統計局2月2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芬蘭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上年增長2.2%,增速較前兩年有所放緩。
  • 2016年1月宏都拉斯經濟增長3.1%
    宏都拉斯媒體《新聞報》3月22日報導,2016年1月宏都拉斯月度經濟活動指數增長3.1%,去年同期增幅為4.2%。其中,增速最快的經濟部門為金融中介業、農業、畜牧業和林業、通信業、其他服務業、貿易業、製造業、電力和水供應,以及運輸和倉儲業。根據宏都拉斯央行的報告,金融中介業的增長主要受財務利差上升推動。通信業的增長主要是由於行動電話服務,數據傳輸和有線電視的需求增加。
  • 吳鳳嬌:2018年臺灣經濟形勢回顧與展望
    第1季、第2季臺灣經濟延續了2017年回溫態勢,增長率保持在3%以上;但受到對外出口下跌的影響,第3季經濟增長急劇下降至2.27%,第4季更將經歷「保2」的嚴峻挑戰。2019年,在全球經濟形勢不樂觀的大背景下,在歐美等主要經濟體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升高、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國際油價上漲等多重因素的衝擊下,臺灣經濟遭遇寒冬將是大概率事件。
  • 受惠全球景氣回溫 臺灣2017年進出口實現快速增長
    受惠於全球景氣回溫,臺灣進出口實現高增長。臺灣財政主管部門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臺灣出口額3173.9億美元,同比增長13.2%;進口額2595.1億美元,同比增長12.6%,進出口同為近7年以來最大增速,貿易順差578.8億美元,比2016年增長81.3億美元。
  • 臺灣統計部門下調2016年經濟增長預測
    新華社臺北2月17日電(記者柳新勇 何自力)臺當局統計部門17日表示,鑑於外需持續疲弱,將2016年經濟增長預測下調至1.47%,比去年11月的預測值低0.85個百分點。該部門公布的報告稱,全球經濟將維持近年來的緩慢增長態勢,貿易需求持續疲軟對臺灣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十分不利。
  • 臺灣人口進入負增長,媒體感嘆「生不如死」
    8月18日,臺灣最新人口推估報告(2020—2070年)顯示,今年臺灣地區總人口將正式轉為負增長,比之前的推估提前了兩年,進入臺媒所說的「生不如死」時代。臺灣地區的人口形勢也說明臺灣民眾、尤其是年輕群體,對島內經濟前景態度消極。
  • 2016年臺灣民生問題未有明顯改善
    依據臺灣「主計處」於11月底發布的「2016年人力運用調查報告」,非典型就業人口(臨時性工作、派遣人力及部分工時等工作者)持續上升到79.2萬人,再創新高,較2008年的65萬人增加了近15萬人,佔就業人口總數首次超過7%。這類就業者工資普偏低,不及正常就業者工資的一半,不僅生活相對艱苦,而且也拉低了臺灣失業率與就業者的工資水平。
  • 王建民:五年後臺灣經濟與民生評判與猜想
    2013年臺灣經濟形勢好於去年是基本的判斷,也是共識,但對未來五年臺灣經濟增長與發展則會有不同的預測與看法,臺灣當局與國際機構較為樂觀,筆者則相對悲觀。判斷的主要依據是:一是臺灣已進入「後工業化社會」,也是後起的「發達經濟體」,中低速經濟增長是基本態勢,不大可能有較高的中高速經濟增長率(1%至2%為低增長率,3%至4%為中低速增長率,
  • 2017臺灣前瞻——島內局勢篇
    新華網北京1月4日電 新一年臺灣的政治、經濟形勢和對外交往上會有哪些趨勢和變化,新華網特邀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張冠華,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教授朱松嶺,南開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臺港澳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李曉兵等對兩岸關係及臺灣地區局勢有深入研究的專家,為網友帶來2017臺灣前瞻——島內局勢篇。
  • 2016年天津旅遊接待近2億人次 今年目標增長8%
    央廣網天津4月13日消息(記者賈立梁)記者從天津市旅遊局了解到,2016年,天津全年接待總人數1.91億人次,同比增長10%;旅遊總收入3129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接待入境遊客335萬人次,同比增長2.8%;外匯收入34億美元,同比增長3%。
  • 臺機構:2018年臺灣經濟增長2.64% 2019年增2.45%
    中新網12月5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5日發布臺灣經濟預測,將2018年臺灣經濟增長率調降至2.64%,預期2019年臺灣經濟增長率為2.45%。所長簡錦漢更以「急轉直下」來形容2018年臺灣景氣。
  • 2017年珠海市經濟運行情況分析:GDP同比增長9.2%(圖)
    2017年,珠海經濟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勢頭,去年年珠海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564.73億元,同比增長9.2%,增幅比上年同期提升0.7個百分點。
  • 趙晉平:共促經濟增長將成2017廈門金磚國家峰會熱詞
    人民網北京1月10日電(徐祥麗) 9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光明日報、「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主辦的中國智庫國際影響力論壇2017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部長趙晉平在發言中指出,過去一年金磚國家面臨了較大困難,2017年的廈門金磚國家峰會上,共促經濟增長將成為熱點話題。 2017年,廈門將舉辦金磚國家峰會,這將成為中國今年一次重大的主場外交活動。趙晉平指出,在當前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金磚國家需要共塑全球穩定與增長,來迎接未來巨大的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挑戰。
  • 國研中心張文魁:2016年全年和2017年前兩月經濟為何改善
    本文分析導致2016年全年和2017年前兩個月經濟改善的主要因素,以及分析1998年開始的若干年去產能行動的效果、2002年開始的約十年高增長的直接原因,得出這樣的結論:應該把思路和舉措統一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精神上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就是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要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
  • 2018年臺灣經濟形勢回顧與展望
    面向內需市場的服務業,由於民間消費提振乏力,股市行情動蕩,前3季的增長率分別為3.1%、2.9%和2.3%,呈現連續下降趨勢。前3季,臺灣島內已有近27000家商家歇業、近23000家公司解散撤銷,倒閉潮持續蔓延。就行業別觀察,批發及零售業、餐飲業、運輸及倉儲業等傳統服務業表現相對穩定,前3季增長率均高於3.5%,平均增長率分別達到4.2%、4.4%和4.9%。
  • 機構預測2018年臺灣經濟增2.57% 2019年增2.2%
    中新網11月12日電 據臺灣《工商時報》報導,臺灣經濟研究院12日舉行「經濟景氣趨勢研討會」,臺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林建甫指出,2019年臺灣景氣不會太好,預估2018年臺灣經濟增長率2.57%,預測2019年增長2.20%,希望臺當局加速公共建設等。
  • 上半年經濟增長1.3%,愛爾蘭是如何做到的?
    來源:九個頭條網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只有一個發達國家的經濟呈現正增長,在最新的2020上半年全球GDP前十強名單中,前10強全部都是負增長,其中英法印度下降最多分別為12.6%、12.3%、10%,美日德加的GDP下降為 4.4%、5.8%、
  • 2016年各省GDP排名:江蘇苦追廣東七年差距拉大 臺灣仍居第六
    第七名則有所改變,2015年GDP排名第八的湖北超越了河北,排到了第七。 另據觀察者網查詢,我國臺灣地區去年的GDP增長率為1.4%,總量折合人民幣約為37329.1億元,加入全國榜單排名第六,在河南省和四川省之間。2015年,河南省GDP首次超過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