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埔寨紙花傳承人張立繩:三代守獨門「絕技」 創新總不負歲月
「花盆和泥土……這裡擺放的所有東西,都是用紙製作的。」在去年6月中國遺產日廣東分會場的連南非遺展示現場,豐順埔寨紙花引起了現場觀眾的興致。聽完傳承人張立繩的介紹,不少人當場就開始「找起了茬」:花苞、花蕊、根莖、葉脈、花盆、泥土……「就像真的一樣,連花盆裡面的泥塊和石子都看不出真假啊!」
張立繩告訴記者,這不是豐順紙花第一次「以假亂真」,早在1957年冬,豐順縣舉辦工農業成就展覽會,埔寨紙花在會上展出,管理人員竟誤以為是真花,一一為之澆水。此事一時還成為奇談。
2007年4月,豐順埔寨紙花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9年10月,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年11月,張立繩被評為梅州市第一批「非遺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南方日報記者 黃思華 通訊員 胡金輝
老匠妙手「生花」 嫻技以假亂真
在豐順縣埔寨鎮政府旁的一個房間內,擺著各式各樣的「盆栽」,牡丹、玫瑰、水仙、菊花……花色琳琅滿目,目不暇接,像是走進了一個花草世界。桌子前,一位年過七旬、頭髮花白的老師傅,一手拿著鑷子,一手拿著「花瓣」,一隻眼睛微微眯著,小心翼翼地將花朵「種」到了枝葉上。
這位老人就是豐順埔寨紙花的傳承人張立繩,也是豐順縣如今為數不多的掌握紙花製作技藝的人。埔寨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紙花製作技藝成了張立繩家的「傳家之寶」,從他的父親張正餘到他的兒子張偉林,如今村裡也就只剩下這祖孫三代在堅守著這門「絕技」。
那麼,紙花製作是如何從人人都會的技藝變成了而今的「獨門絕技」?
《豐順縣誌》顯示,早在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埔寨群眾已開始製作沒有枝葉的紙花朵。1920後,發展成花、枝、葉、莖齊備的盆花。埔寨紙花,連花盆也是用紙製作的,花的品種有牡丹、蘭花、九裡香、玫瑰、水仙、芍藥、菊花、茶花、古榕等40多個品種。
埔寨紙花的由來,據說是埔寨的張姓祖宗,怕子孫們沉迷於賭博之類的不良習氣,於是開設了賞花、鬥花的活動,讓宗族子弟們做紙花,在元宵那天抬出來比賽。「那時,哪家做得好的有賞錢,而且做得越好賞得越多,豐順埔寨紙花也因此越做越精緻、越逼真。」張立繩說。
張立繩的父親張正餘便是當時製作紙花的好手之一。「他做的紙花,栩栩如生,常常以假亂真,拿出去展覽會被工作人員誤以為是真花,常常被人澆水。」說到這裡,張立繩笑了笑。
1963年,在廣州的「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30盆埔寨紙花進場展出,引起極大轟動,德國等幾個國家的客商當場籤訂了定購合同;1987年,在廣州舉行的第六屆「全國運動會」開幕式上,75朵高2.5米、寬2米的特大型號木棉花,引起了所有人的驚奇,這些木棉花實際上就是埔寨紙花;其後,埔寨紙花還陸續受邀到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灣、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展出,享譽海內外。
有著得天獨厚的學習機會,張立繩自小便跟在父親身邊學習紙花技藝。為了製作逼真,他常常觀察一朵真花一看就是大半天。「只有記清楚花枝的紋路、形態等細節,製作出來的紙花才有『生氣』。」
張立繩告訴記者,他從父親那裡學來的不僅是精湛的技藝,還有對傳統藝術的堅守精神。「除了我家,村裡再難找到第二個會製作紙花的人。」說著,張立繩抬眼望了望窗外,也許是休息一下眼睛,或又是在思考。
千餘工序記於心 改良創新傳後人
改革開放以後,由於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留在村裡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也再沒有長輩過節打賞錢之舉。缺乏了市場,掌握紙花技藝的人沒有辦法藉此謀生,因而這門技藝漸漸被人們所淡忘。
可是,張立繩卻將這門技藝撿了回來,並且傳承了下去。「1980年以後,我甚少去碰過制花的模具,一方面是顧著養家,一方面也是沒有機會去傳承。」但是,紙花技藝卻像是張立繩身體的一部分,絲毫沒有被歲月的長河所帶走。
2007年,縣政府來到埔寨尋找紙花傳承人,走了好幾個村都沒有找到一個還記得如何製作紙花的老人。「那時,政府工作人員找到了我,問我還記得多少製作步驟,我告訴他,從染色、繞銅絲、剪花瓣到規花形等1000多道工序,都牢牢記在了我的腦海裡。」張立繩說,他不敢忘本。
製作一盆花的時間,即使是技藝嫻熟的老師傅,也要花上一個月。而且從剪花瓣、剪葉片、接葉柄、過白蠟到組花朵、做花盆等的步驟,每一步全都需要手工完成。「因為老的模具不能用了,我就自己動手,愣是弄出了一套模具。」張立繩在桌子前一呆,往往就是一整天。
不僅記得傳統的製作工序,20多年沒拿起模具的他,還將從父親那學來的方法改良了許多。「因為很難再找到通草紙的材料,我就拿的確良布料、綢布等各種各樣的質料來嘗試,還想到用熨鬥熨燙紙花瓣的方法。」張立繩告訴記者。
無論是哪個地區,製作紙花的手藝人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花朵保存期短,且花色容易褪色。為此,張立繩試驗了幾千種顏料,才找到了一種留色的方法。「現在這種顏料和制材做的紙花,在玻璃箱裡起碼可以保存一年的時間。」張立繩說。
而今,已是古稀之年的張立繩依舊忙碌著。「我收了三個徒弟,張彩鳳、張俊凌和我的小兒子張偉林,也算是有了傳承的後人。」一有空閒,張立繩便在工作室和他的徒弟們研究紙花。看到年輕人認真的神態,張立繩的眼睛裡滿是笑意。
他告訴記者,如今,偶爾會有埔寨鄉賢和潮汕的一些老輩人前來訂做紙花,自己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自己的眼睛越來越不好使了,沒辦法像以前那樣長時間和刻花瓣、剪樹葉這樣的細緻活打交道。「我只希望,這門技藝不要失傳就好了。」
對話
張立繩:多方合力 讓埔寨紙花「常開不敗」
南方日報:為什麼埔寨紙花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仍然面臨失傳的困境?
張立繩:之前,埔寨紙花有傳男不傳女的傳統,老一輩紙花藝人全是男性。如今,很難找到肯學手工活的男性了,前來學習紙花的大多是閒在家中的家庭婦女。然而,想真正把紙花這門技藝學好,就要從少年學起,才能鍛鍊出柔軟靈巧的雙手,因為它沒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年輕人都不願意學做紙花。
同時,埔寨紙花品種多樣,有牡丹、九裡香、玫瑰、菊花等40多個品種,而製作一盆花要經過染色、繞銅絲、剪花瓣、規花型等1000多道工序,而且每一道工序要求都非常高。作為「花匠」,必須有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和堅持不懈的精神,還需要十足的耐心和信心、百倍的細心和誠心。因而,學習並堅持下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南方日報:您認為,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廣埔寨紙花?
張立繩:首先,埔寨紙花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即使一度受到市場熱捧,紙花也不可能大規模生產並推廣。因為它雖然不是真花,卻遠比真花嬌貴,平日裡不僅要放在玻璃罩裡,還要「眼看手勿動」。而紙花容易變型,且不能清洗,如果要「長途跋涉」,必須動用「五花大綁」,全面固定好花盆、花枝甚至花朵,才能確保紙花在運輸過程中不變型。正因為運輸難,所以,要在更大範圍內推廣紙花難度非常大。
如今,在豐順縣會這門技藝的人屈指可數。還需依靠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支持,進一步加大對埔寨紙花的搶救和保護力度,才讓埔寨紙花能真正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