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鳳舞歌盛世,魚躍人歡樂昇平。」
2月22日是元宵節,豐順縣埔寨鎮,在火龍廣場燒了4條火龍,陰雨天氣難擋四裡八鄉的群眾前來埔寨觀賞「燒火龍」的熱情,當晚的「燒火龍」活動吸引了來自梅州、潮汕地區、珠三角地區和福建省、江西省,以及香港地區等地數萬名觀眾進場觀賞。
數十個赤著上身的漢子舉著火龍翻騰飛舞,火焰四射,整個火龍盛宴高潮迭起。(程曉丹 盧勝文 攝)當天下午4時多,就有觀看火龍表演的人接踵而至。觀看火龍表演的人接踵而至,近千名從珠三角和港澳地區來的遊客和攝影發燒友和數十家媒體記者也端著「長槍短跑」四處走動,隨時捕捉精彩鏡頭。晚飯後,夜幕降臨,小鎮華燈初上。待夜幕降臨之時,「龍身崬」人群已擠擠攘攘,期盼著「火龍出洞」。6時許,參加表演的村民把「火龍」連接好,由一群少年組成的鼓樂隊在前引路,火龍隊伍浩浩蕩蕩地前往表演地點。
埔寨火龍表演包含「燒火龍」、「燒禹門」和「燒煙架」三大項目。晚上8時,埔寨火龍廣場早已是人山人海,「燒火龍」活動正式開始。銃炮三聲巨響後,先是周圍鑼鼓聲起,預熱場面;而後煙花四射,引得眾人歡呼。土製銃炮三聲深沉的巨響過後,火纜(一種像纜繩一樣的火把,用竹篾編成)隊、喜炮隊、鼓樂隊引出「火龍」,先繞場三周,向觀眾致禮,是為「金龍出洞」。然後,由德高望重的長者點燃「火龍」,幾十名赤膊壯漢手擎「火龍」,在繡球的逗引下繞場舞動。只見「孔雀」、「金鯉」、「龍蝦」等爭當先鋒,在前開路。「龍眼」也閃閃發光,嘴裡吐出「火舌」,龍的兩邊還有「火纜」伴舞。突然,金龍吐出串串金珠,龍身閃爍,發出五彩繽紛的火花。剎那間,「火龍」在火海中翻騰飛舞,流星漫天,禮炮聲、喝彩聲、相機快門聲此起彼伏。擎「火龍」的勇士們光著肩膀,任由火花灑在他們的身上。「火花濺到皮膚上起皰,寓意著錢財和好運。」當地一位參加過七次「燒火龍」活動的村民如是說。10分鐘左右,一條龍燃燒結束,另外幾條依次出場,爭奇鬥豔。22日元宵節當晚,埔寨火龍廣場共燒了4條「火龍」,在煙霧繚繞間,火龍廣場變身歡樂海洋,「燒火龍」活動達到高潮。
據考證,埔寨燒火龍已歷經270多年。傳說舉行「燒火龍」活動的場所——龍身崬是一條惡龍的龍身變成的,這裡曾經被稱為「龍身」,是每年元宵燒龍的地方。相傳,古時候東海龍王的孫兒「濁龍」不滿被派到蓮花山脈治理荒災,不為善舉,導致蓮花山一帶餓殍遍地。龍王得知情況後,派出青風公主大義滅親,將「濁龍」斬成四段,並分放在四個地方。濁龍身腰被放在埔寨鎮東南面,被後人稱為「龍身」。
為紀念為民除害的清風公主,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埔寨火龍應運而生。經過270多年的演變發展,如今的埔寨火龍表演已形成了燃放「禹門」、「煙架」、「火龍」三個部分。先從觀禮臺點燃一隻「老鼠」的導火線,「老鼠」即奔粱點燃「禹門」,引燃「煙架」,頃刻間,「蜈蚣吐珠」、「菊花盛會」等煙火奇景相繼出現。最後,由村裡德高望重的長者「點龍」,赤膊勇士們手擎「火龍」,在漫天煙火火箭底下舞動龍身,擺弄龍尾,場面非常壯觀。
據介紹,火龍用竹蔑結紮的龍身,一般全長可達35—40米,可分為七段、九段、十一段或十三段,極少數是十五段的龍身。製作火龍陽畫一橫,陰畫二橫,因為奇數為陽數,所以龍身的數量多為奇數。而後,待到龍身的形狀框架搭好,便用幾層的白紙或宣紙裱面,再粘上白布,連接每一段的身體,繪上龍鱗,最後再塗上一層特殊的防水材料。
一條巨龍,一般要十幾個人一起製作,而且要一個星期才能做好。如果只是一個人來做,光是搭好整個骨架,前前後後也需要兩個月的時間。而「火龍」加上周身的五彩燈泡以及各式各樣的煙花火箭,每一段龍身可重達80斤左右,龍頭更是有上百斤重,一般需要約40人才能擎住。大家一起配合,在表演的時候能做出張嘴、吐珠、躬身、搖尾、噴火的動作,在舞動時還能自動點燃發射各類煙花火藥,場面頗為壯觀。
此外,為了使活動更加豐富,除了重頭戲「火龍」之外,還有射「禹門」的環節,以此來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禹門」一般門高6米,寬10米,有正門和兩個小門,內裝各式煙花,用導火線連接起來。而火龍旁邊的「鯉魚、蝦、鰲魚」等水族群英也是用相同的方法製成,俗稱「龍燈隊」,用來增加觀賞性。
據《豐順縣誌》記載,早在乾隆六年(1741年),埔寨鎮就有火龍表演的習俗。每逢元宵節,埔寨鎮村民便會出錢、出力,製作火龍,並於元宵之夜在埔寨的龍身(地名)舉行火龍表演活動,祈求風調雨順,年年豐收,祥和吉利,歲歲平安。元宵之夜,吸引周邊幾萬名群眾前來觀賞,如此盛況幾乎年年如此。
燒火龍活動按照傳統的程序,長者要從觀禮臺點燃一隻「老鼠」的導火線,「老鼠」即奔粱點燃「禹門」,意為「老鼠遊粱」。這時,火纜隊、喜炮隊、鼓樂隊出動,在人群中打開一條通道,引出「火龍」。開始,「火龍」隊先繞場三周,向觀眾致禮,是為「金龍出洞」。表演者赤膊上陣,高擎龍頭,舞動龍身,擺弄龍尾,魚蝦穿梭。然後再由喜炮隊點燃了纏在竹竿上的鞭炮繞場跑動,並不時將鞭炮炸向人群,以震耳欲聾的氣勢讓人紛紛退避。再由德高望重的長者點燃「火龍」,頓時龍的全身火花四射,五光十色,光彩奪目。隨著鑼鼓聲、鞭炮聲、吶喊聲和喝彩聲響起,煙花怒放,交織在一起的火花猶如火龍在火海中騰空而舞,氣勢恢宏。
據說,煙花濺在舞動火龍的數十位光著膀子的男子身上,如果在皮膚上燙出了「泡」(當地口音「泡」與「票」同音),就意味鈔票滾滾來,是為好的兆頭。而擎龍頭的人,在新的一年,也一定會「大發龍運」。
一條龍從點火到燒盡,其間需繞場行走3圈,持續4分鐘左右。待一條龍燒盡後回籠,再引另一條龍出洞。而待3條龍都「回籠」,表演結束後,村民們還需回到各自的房頭繼續進行「燒煙架」的活動。
在「燒火龍」活動舉行的前幾天,還有一場「重頭戲」——競標龍頭。活動由村中的長者主持,村民競相投標。中標後,以燃放鞭炮的形式進行宣告。競標擎「龍頭」主要是沾點「龍氣」,圖個吉祥。
埔寨火龍以其場面激烈壯麗、動作驚險刺激、容納觀眾眾多等特色,成為觀賞性極強的大型喜慶表演節目,先後在廣西、福建、廣州、深圳、珠海、肇慶等20多個省市表演過。如,1987年參加廣東省首屆民間藝術歡樂節表演;1990年應邀參加福建省「國際水仙花節」表演;1992年應邀參加珠海市的「海上歡樂節」表演;1994年應邀參加「梅州客家聯誼會慶典暨世界客屬聯誼大會」表演……
在近幾年,「火龍」還乘飛機到了臺灣進行表演。埔寨火龍已成為中國民間藝術的一顆璀璨明珠。「可惜因為受到火藥的限制,埔寨火龍至今還沒有辦法走出國門。」火龍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張自進說。
據豐順文化館的負責人介紹,埔寨火龍是埔寨鎮村民隆重歡慶元宵的獨特民俗活動,表現形態十分罕見,情景具有豐富強烈的震撼力,而且有270多年的歷史,是龍的傳人表現勇敢無畏精神,祈求國泰民安、人壽年豐的一種獨特表達方式,也是中國龍文化的一種獨特表現,具有民俗學研究價值。
為了保護這個珍貴的文化遺產,豐順縣縣委、縣政府早在2000年10月就設立了「火龍基金」,並成立「豐順縣埔寨民間火龍煙花藝術研究協會」,研究發展火龍製作技藝和表演。(楊應森 盧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