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梅州3月5日電 題:廣東豐順客家「燒火龍」期待「龍」的傳人
作者楊草原 蔡欣欣 盧勝文
「『埔寨火龍』是風格獨具的客家民間藝術之花,我會堅定不移的把它傳承下去,培養更多『龍』的傳人。」元宵當日,廣東省國家級非遺項目「埔寨火龍」代表性傳承人張自進,給記者講述著客家「燒火龍」的獨特魅力。
5日是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記者在廣東豐順埔寨鎮目睹了當地的「燒火龍」表演。元宵之夜只見數十名赤膊漢子舉著火龍飛舞,猶如飛龍在火海中翻滾,龍身上的煙火引燃後,全身噴射五彩繽紛的煙花,如同萬顆流星齊過天際,剎那間夜空亮如白晝。現場頓時人聲鼎沸,歡呼聲與鞭炮聲連成一片,熱鬧非凡。
「燒火龍」是豐順縣最有特色的民俗活動,有「中華一絕」之稱。其源於清乾隆年間,至今已有近300歷史,是當地人們在元宵節晚上舉行的祈福活動,願來年風調雨順、百業興旺。2008年6月,「埔寨火龍」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張自進被命名為該項目省級非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成了「龍」的傳人。
張自進是「制龍世家」,從其父輩開始製作火龍已有30多年歷史,他告訴記者,客家火龍民俗以舞龍為載體,和煙火表演相結合,是漢民族眾多的舞龍傳統民俗中,風格獨特的一種。
「埔寨火龍」的製作講究,工藝繁多。先用竹篾做成龍的軀體,再裱上白紙,塗上顏色,即成龍的形象。再用硫磺、白硝、木炭製成的火藥,做成「土火箭」,還有吐珠、轉花等不同式樣的煙花,安裝在龍的全身,一條火龍方製作完成。
「看似簡單的過程,對火藥安裝方向以及火藥用量要有精準的掌控。」張自進告訴記者,只有掌握了這兩個環節,燒火龍時舞龍者才不會被煙火燒傷,這也是考量一個火龍製作是否成功的關鍵。
憑藉製作精美,寓意吉祥,表演粗獷雄渾的特點,改革開放後「埔寨火龍」得到了空前的發展。通過在廣州、深圳幾次大型的演出,而被眾多海內外民眾熟知,還受邀去臺灣客家地區交流製作技藝。2008年11月,埔寨鎮被中國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而張自進表示,由於種種原因,90年代後「埔寨火龍」表演越來越少,在豐順縣也只在每年元宵才有火龍表演。張自進說每次火龍表演少則幾萬,多則數十萬,費用昂貴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火龍藝術的發展。而製作火龍的能手都是老一輩人,年輕人大多在外地,懂得火龍製作全套技藝的屈指可數,目前傳承面臨青黃不接。
2000年,豐順縣成立了「埔寨民間火龍煙火藝術研究協會」,致力於火龍煙火藝術的保護和傳承。現在,張自進除了組織火龍的演出活動,還經常指導年輕一代製作火龍,並鼓勵自己的兒子張志華開始學習火龍製作,張自進表示,一定要讓火龍技藝世代相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