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產力水平發達,人們大都可以安居樂業,靠著勤勞的雙手過上富裕的生活;即便是生活暫時較為困難的地區,人們也都能衣食無憂。但是在封建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出現了很多衣食無著的乞丐;大多數被生活所迫的乞丐值得同情,只有一小部分「不勞而獲」的乞丐,急需要幫扶和改造。那麼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是如何對待乞丐的呢?今天小編就給您一一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除去殺頭沒有怕,人到討飯不再窮,在封建社會,啼飢號寒的乞丐,一直都是社會的不安定因素,為了活命,他們隨時都會揭竿而起,推翻高高在上的皇帝佬。小編遍查典籍,整理出了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朝代,對比了一下他們對乞丐的政策,結果發現只有一個皇帝最有創意。這個發現不能說是驚人的,但至少是鮮為人知的,您若想知道答案,那就讓小編給您從唐代說起:
唐宋是中國封建歷史上最繁榮的兩個朝代,雖然如此,但是仍然還有很多的乞丐,為了照顧他們,唐朝設立了專門的「慈善機構」,叫做養病坊;唐玄宗還下詔:「京城乞兒(只限於京城,不用看也是面子工程),悉令病坊收養,官以本錢收利給之」可見當時不僅國家分配房屋,甚至還直接補貼銀子。到了宋朝時期,宋英宗在唐朝制度的基礎上又設立了統一管理的南北福田院,也是政府出錢出力,但是力度和規模比較小,與唐朝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明清時期,國家設立了養濟院制度。《明太祖實錄》中記載,洪武五年朱元璋下詔:「詔天下郡縣立孤老院」,後來孤老院改名為養濟院。為了讓養濟院的制度可以落到實處,朱元璋還在《大明律》中做了強制性的法律規定:「凡鰥寡孤獨及篤疾之人,貧窮無親依靠,不能自存,所在官司應收養而不收養者,杖六十。」到了清朝,為了進一步控制這群人,清政府又設立了棲流所;《保甲書》中記載:「……剩下的老幼病殘者送棲流所管束。」清朝和明朝相比還有一點進步,因為明朝對這群人沒有管束,只是提供生活物資,到了清朝,政府官員還會有所督促和教育他們,讓其早日「脫貧」。
小編發現,這些朝代對乞丐的管理政策和幫扶制度都差不多,給住的地方,給吃的,有病給免費治病,但有一點,這些「福利」只是毛毛雨,為何這樣說,咱們就以當過乞丐的皇帝朱元璋為例,他在南京城中,為乞丐們修了幾百間房子,然後來了一個「三碗白飯」(白吃,白住和白(治病))可是問題出來了,幾百間房子,只能住幾千個乞丐,全國幾十萬,上百萬的乞丐怎麼辦,朱元璋準備來了一個「熱拌」,那就是將自己給乞丐修房子的成功經驗推向全國,可是最終的結果是——徹底失敗。
失敗的道理很簡單,輸血只能一時,造血才能一世。三碗白飯很好吃,但常年地吃,國家也承受不起。
對待乞丐,辦法最強硬,幹得最徹底的就是新朝的王莽,可以用八個字「思想激進,手段霹靂」來形容。
新朝處在西漢和東漢之間,是王莽篡位建立的政權,只存在了16年時間,就被劉秀給滅掉了。這十六年間,倒黴的新朝天災人禍連年不斷,天下百姓民不聊生,乞丐遍地,流民四起;為了應對這樣的局面,王莽頒布了一系列極為激進的政策,最典型的就是「土地國有制」,將土地收為國有,然後統一分配到每家每戶,號稱是「人人有其田,每夫一百畝」。在這樣的政策之下,王莽管理乞丐們就好辦了,直接給土地讓其勞作,而且是強制性的,如果不勞作,光想著伸手討要,那就要受到嚴厲的處罰——罰款一塊布。(究竟是多大一塊布,歷史上沒有留下記載,小編也不能亂說,反正將其理解成罰款就錯不了)
王莽要做的就是徹底消滅「貧困」,改造「乞丐」,雖然他最後還是被滅國了,但不走尋常路的「激進的思想,霹靂的手段」還是讓歷史牢牢地記住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