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在閱讀之前先點擊右上角的關注。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周易》
每個人在世上走一遭,總會留下一些東西,而最重要的就是後人對他的評價如何。有一句俗語很流行叫做「千秋功過,只能留於後人評說」,很多看透了的歷史名人都奉之為圭臬。
作為更為特別的一群人——皇帝,對他們的功過是非的評斷從來都不是一件小事,而是王朝交替、繼往開來的大事。
往小了了說,每一任皇帝去世之後,他的繼任者和大臣們都要給他起個恰當的諡號,相當於蓋棺論定,既有象徵好寓意的文、武、仁等,也有象徵不太好的哀、煬、泯等等,生前再強勢的帝王也無法左右後世對自己的評價。
像一代女皇武則天,霸氣地留下無字碑,因為她也知道,關於自己的功過是非,自己在位的時候也許能讓天下禁言,而百年之後終歸是要爭辯不惜的。
對於歷任皇帝的評價,在明清兩朝更是成為了一個終極的政治秀場,而且為此專門興建了歷代帝王廟這一與太廟、孔廟並稱的神秘建築。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通過歷代帝王廟的前世今生,走進那個明清兩朝歷次大動幹戈、多次增刪名單的歷史背後,去看一看是什麼樣的政治角力。
興建帝王廟,朱元璋開集體祭祀歷代帝王的先河
最先的帝王廟不在北京,而是在南京,因為首創帝王廟的正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在朱元璋之前,祭祀帝王的傳統由來已久,只是歷朝歷代全都各憑喜好,而且多在名山大川舉行或者單獨建廟祭祀。比如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在九嶷山祭祀虞舜、在會稽祭祀大禹;唐玄宗則在長安分別為三皇五帝、周武王、漢高祖分別建立廟宇進行祭祀。
一代雄主的朱元璋首創了把歷代帝王集中在一處(南京帝王廟)進行集中祭祀的方式。在設立之初,這是一個只屬於皇家的境地,一處供皇家進行祭祀的場所。
洪武七年(1374年),在南京城雞鳴山南側朱元璋建起了第一代的歷代帝王廟。在建設過程中,最頭疼的是歷代帝王名單的確定(哪些才有資格入駐)。朱元璋根據「既重一統,又重功德」的原則,通盤考量最終確定了十六位能入帝王廟的名單,分別是:
三皇五帝、大禹、商湯、周武王、漢高祖、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
於是1374年8月,朱元璋帶著百官親自祭祀,正殿中入祀的帝王全都被塑成袞冕(著禮冠)的坐像,三皇居中,其它帝王依次按時間排列兩側。
傳說這一天當朱元璋祭祀到元世祖忽必烈的面前,雕塑卻在落淚,朱元璋對著雕像說道:「你丟掉的天下,本就不是蒙古人的天下;而我取得的天下,自古就是中原漢人的山河,你還有什麼好遺憾的呢?」雕塑瞬間不再落淚。
這一場祭祀更像是一場政治大秀,完成了明朝從元朝手中接過山河社稷其正統性的表演。第一代南京帝王廟在15年後(1389年)毀於一場大火,朱元璋斥巨資重建,為了消除天下人對他誅殺功臣的流言蜚語,在廟內增設東西配殿,選取了張良、蕭何等37位歷代名臣位列其中從祀。
朱元璋草根逆襲成皇帝,有了執掌天下的權力,他建起帝王廟對古代帝王進行集體祭祀,這開創了新的模式,從其中名單的選取中也凸顯了他的政治理念和政治抱負。
名單幾度增刪,每一次都和當朝的歷史息息相關
自南京帝王廟建立之後,每年春秋仲月(農曆2月和8月)進行祭祀的制度就確定了下來,包括朱棣奪得皇位將京城遷往北京後的近百年時間裡也不曾間斷。
直到明嘉靖皇帝時期,因為他信奉道教、熱衷祭祀,但頻繁往返與南京確實不妥,於是1530年他下令在北京新建一座帝王廟。
選址在原保安寺的舊址,效仿南京歷代帝王廟,所有的廟制一開始全盤照搬,只是把塑像改成了牌位。2年後北京歷代帝王廟完工,嘉靖皇帝親臨祭祀。
有明一代,只有嘉靖更改了朱元璋擬定的入祀皇帝名單。他做的改變就是一條,那就是拿掉了元世祖忽必烈和隨同祭祀的5位元朝大臣。當時北元軍隊頻繁騷擾大明邊境,逼迫明朝開放大同、宣化等地做馬匹交易,民間仇恨蒙古和元朝的情緒高漲,就連嘉靖皇帝每次寫到有關的「夷狄」字都必然是特別小,其痛惡之心不言自明。因此嘉靖不惜違背老祖宗朱元璋定下的規矩,將元世祖和元朝大臣轟出了歷代帝王廟。
到了清朝,入祀歷代帝王廟的名單發生了3次大調整。
順治皇帝的時候,入祀帝王廟的新增了朱元璋、遼太祖、金太祖、金世宗,元世祖也重新入祀。新增朱元璋,自然是為了表示大清承襲了大明的江山,是正統的延續,對於老朱老說這正是命運的諷刺。讓各位少數民族帝王入祀,則是和清朝同是少數民族政權是一致的。
雍正皇帝的時候,按照康熙的遺訓,對歷代帝王廟的祭祀名單進行了大幅擴容。康熙說「凡曾在位,除無道被弒、亡國之主外,應盡入廟崇祀。」最後入祀帝王人數一下子擴展到了164位,從祀名臣上漲到了79位。這與康熙、雍正時期正處於滿漢交融,極度拉攏漢族力量的歷史條件是分不開的,祭祀的君王和名臣增多,正是滿清政府釋放出更多的親善的誠意,滿清也是從此時才真正走向大一統的。
乾隆皇帝時期,又繼續新增了遼、金兩國諸位皇帝,五代的多位君主以及為國身死的唐憲宗、金哀宗,最後確定帝王人數188位,從祀名臣80人(其中關羽單獨祭祀)。在當時,滿清尚武對戰神關羽崇拜有加,將其視為清朝的保護神,這才有了歷代帝王廟單獨祭祀關羽的做法。
從歷代帝王廟搬遷到北京後,塑像改成了神牌,這也為新任皇帝們更改名單提供了便利。但仔細看每一名單的更改無不是和當時的世情政務相關,看似不經意的一個名單的調整,表達的卻是王朝政治方向的調整。
帝王廟的浩劫,歷盡千帆終成為歷史的最佳見證
第一代的南京歷代帝王廟毀於火災,第二代南京歷代帝王廟在清代也徹底廢棄,北京的歷代帝王廟也就成為了絕版。
自嘉靖皇帝建好到清朝滅亡的380年間,歷代帝王廟舉辦了622場祭祀大典,其中皇帝親自前往祭祀的16次,其中最多的是乾隆皇帝6次。雍正皇帝親自書寫了《歷代帝王碑》,更是享受最高規格的黃流離瓦重簷廡殿頂(故宮紫禁城的規格),60根金絲楠木立柱成為絕世風華。
380年的風光卻在帝制被推翻後蕩然無存,民國之後歷代帝王廟被挪作他用,軍隊駐紮過、辦過武術館、做過學校校舍。
到後來由於常年沒有維護,屋頂雜草叢生、圍牆塌方嚴重。「文革時期」入祀的帝王神位被拿來做切菜板,就連門前的兩座景德街牌樓也逃不出被拆除的命運。
雖然梁啓超全力保護,但1954年1月景德街牌樓仍被拆除,50年後歷代帝王廟修繕後對外開放也沒能回家。直到2005年首都博物館新館開館,其中一座景德街牌樓才作為新館的第一件展品重見天日,只是少了一些古意。
好在重新修繕的歷代帝王廟重新對世人開放了,就像那首童謠唱的「有橋沒有水,有碑沒有馱,有鐘沒有鼓,有廟沒有佛」,雖然沒有太廟和孔廟的知名度那樣高,卻成為了歷史愛好者難得的旅行秘境。
380年的歷史煙雲,622次祭祀的嫋嫋香火,那裡是政治的重大秀場,記錄了一段段真實歷史,透過西下的夕陽遠遠能夠望見西山,那精絕的古都和蒼茫的歷史也在雲霞中升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