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不應該讓孩子過聖誕節,並不是我們家長說了算數,孩子有孩子的視角,社會有社會的氛圍。孩子的成長過程也是對社會文化的一個判斷過程,也是一個接受、消化、揚棄的過程。
要說孩子過不過聖誕節的問題,我是過來人,有這方面教育孩子的經驗。
父親輩教我們怎麼過傳統節日
我的父親與母親都沒有上學堂讀過書,父親認得很多字,毛筆字寫得很不錯,那是為了謀生,從小跟民間儺戲班子跑江湖時學來的;母親鬥大的字不識一個,但她隨口能背出一段段的古文出來,那是她從小由教私塾的外公帶著,在學堂玩時記住的。
我小時候是物資,匱乏的年代。每逢過節時,父母不僅想方計法做些好東西給我們吃,他們還會把他們所知道的節日來歷,及節日民俗規矩詳細地講解給我們聽,且每次都是不厭其煩。現在我才知道,那就是文化的傳承。
記得那時候,我們這家鄉苗寨有一個獨特的節日,那就是苗族四八姑娘節。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苗族先祖中的一位女英雄捨身救兄弟而設立,是屬於我們苗家女孩子的節日。當時我認為這樣的節日與我們男孩無關,但有一些事情必須由我們男孩子去做。四八姑娘節最具代表性的是黑米飯,把糯米用山上採摘的樹木葉子染成黑色,通稱烏飯,也稱為黑米飯。
記得有一年的農曆四月初六晚上,父親要我們在初七這一天,一定要把染黑米飯的葉子砍回家,用來做黑米飯,過四八姑娘節。
這天,我們兄弟貪玩,把砍染黑米飯葉子的事忘掉了,沒有上山砍樹葉,而是下河捉魚去了。傍晚時,我們提著一大串魚和兩隻大土鱉,高高興興回到家裡,心想父母看到我們的收穫後,他們肯定會很高興。然而,父親連看都沒有看我們一眼,一臉怒氣,大聲訓斥我們,反覆說:「你們失了規矩!忘了祖宗啦!」
那天傍晚,天快黑了,父親拿著火籠子,帶著我們上山。我們在火光的照明下,把染黑米飯的樹葉子砍回家。當晚我們把樹葉子摘下來,搗碎,把葉汁泡上糯米時,時間已是半夜。事情還沒有完,母親在家裡蒸黑米飯,父親與我們兄弟分頭去接兩個姑母回家來過節。我與父親一路去接大姑母。我們到達她家裡時,天已放亮。大姑母起來開門,一邊笑著招呼我們,一邊用手擦著眼淚說:「我還以為今年你們不來接我了呢。」按苗族人的傳統習俗,四八姑娘節,要把嫁出去的姑娘(苗族把未嫁女兒稱妹子或者女,把嫁出去的女稱姑娘)接回娘家裡過節。從那時起,我才知道,四月初八,對於我家外嫁的姑娘是一個多麼重要的日子啊,也難怪父親那麼急。
老師與叔父給我們講聖誕節
我第一次聽到聖誕節是學校老師告訴我們的,那是在小學時,有一篇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麥童話故事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話故事,它講述的是一個在聖誕夜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慘命運。記得當年課文上說的是「除夕夜」,同學們不懂外國的除夕夜,以為與中國的除夕夜一樣,是大年三十。老師跟我們解釋說,中國過年與外國過年不一樣,他們過聖誕節,外國的除夕夜就是聖誕夜。因同情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慘命運,我那時對西方的聖誕節感到很好奇。
叔父是第一批抗美援朝的復員軍人,戰場受過傷。他常給我們講朝鮮戰場故事。那時他總是提到一個讓我們聽起來很彆扭的外國人名,叫麥克阿瑟的人。說這個人是聯合國軍的總司令,他原本打算在朝鮮作戰要速戰速決,打到鴨綠江邊後就回家過年。我們聽老師說過歐美的過年是聖誕節,當叔父再給我們講朝鮮戰場故事時,講到麥克阿瑟回不了家過年,我就替叔父更正道:「那不叫過年,叫過聖誕節。」叔父忙點頭說:「對對對,當時我們部隊領說的就是過聖誕節。」從那時起,我對麥克阿瑟聖誕節沒有什麼好感。
我孩子的聖誕節
我的孩子是90後,她童年時代正是我們小縣城超市開始興起的時候,大大小小的各種超市布滿街頭巷尾。商家在營銷上花樣百出,尤其是各種節日,不管是中國傳統節日,還是洋節,他們都加以充分利用,紛紛粉墨登場,一個目的——促銷。於是,聖誕節也成了他們喜歡的節日,各大商場、商店都安放了閃爍著花燈的聖誕樹,帶有聖誕標誌的商品、贈品琳琅滿目。學校也開洋化了,組織開展各種聖誕節活動和晚會,什麼「平安夜」「聖誕祝福」等,同學之間還興起互贈聖誕禮物的風氣。在這種洋文化濃鬱的氛圍裡,由不得孩子們了,他們的心目中又多了一個他們並不很了解的重要的節日,聖誕節。
那時,我個人很反感聖誕節,但孩子要過洋節,心是她自己的,思想也是她自己的,我是無法阻止的,再說,當年大多數的孩子都以過聖誕節為時髦,憑什麼不讓自己家的孩子樂呵呢?
我孩子從小學到初中一直熱衷過平安夜、聖誕節,可上了高中後,突然把過聖誕節熱度降下來了。我想,可能是到了高中階段了吧,學業繁重,沒有心思去過節了。孩子上大學後,第一年的聖誕節是她第一次一個人長時間在外面,我給她發了一個「聖誕節快樂!」的簡訊,孩子迅速地回了簡訊心:「老爸,我不過洋節。」孩子終於將曾經她過得很執鬧的聖誕節拋棄了,回歸過中國的傳統節日。
回想起來,我並沒有要求孩子可不可以過聖誕節,我給了她充分的自主權。但是,我不得不承認,我在後面還是耍了一些手腳的。那就是我在向孩子的爺爺奶奶學習,每逢過中國傳統節日的時候,我不厭其煩地給孩子講節日的來歷和意義,同時,在過節的時候,我把每一個節日都過得很傳統,很有傳統文化氣氛。看來這種灌輸對孩子起了很大作用,這種傳統文化的刻意傳承終於開花結果了。
朋友,你是不是還在為讓不讓孩子過聖誕節而糾結嗎?你贊同我的做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