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來了#又是一年雪花時節,聖誕樹下祝福你我。
聖誕節被普遍認為是耶穌出生的日子,在以基督教為主要宗教的西方,這是一個神聖而隆重的節日--家人團聚,互贈聖誕節禮物,吃火雞、樹幹蛋糕等等都是慶祝的方式。
十九世紀,聖誕節由國外傳教士引入中國。近年來,聖誕節在中國幾近家喻戶曉。前兩年,突然出現了一些抵制洋節的主張,聖誕節首當其衝,很多人紛紛跟風,甚至有人不惜編造謠言來擴大影響力……一時之間,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似乎成為一個上升到道德層面的大問題。
冷靜下來想一想,其實這個問題本來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
聖誕節作為一種文化表現形式,本身不具有任何危害性。有人宣揚聖誕節是中國的恥辱節,就因為聖誕節是基督教的節日而當年侵華的八股聯軍有七國是信奉基督教的?假如這個理由站得住腳的話,那麼以此類推--美國的蘋果不要用了,菲律賓的香蕉不要吃了,日本的動漫也不要看了……這和當年的閉關鎖國有何區別?聖誕節本來是紀念耶穌降生,歷史的年輪轉到今天,聖誕節更多地成為了一個互贈祝福、消遣放鬆、圖個熱鬧的日子。本身並沒有任何不良含義在內。
聖誕節在中國的盛行實則是全球化的產物之一,不可阻止,也不必阻止。全球化對一個國家來說,是挑戰,也是機遇。聖誕節又何嘗不是一個機遇?留心觀察就會發現,聖誕節最「忙碌」的是年輕人和各大商店的員工。這一定程度商業反映了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只有經濟能力提升了,才會有更多的人關注精神層面的享受,比如在聖誕節全家人一起裝扮一棵聖誕樹或者為好朋友準備一份聖誕禮物。對於商家來說,這更是一次難得的商機。聖誕節契合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和利益需求,盛行大勢所趨。不只是聖誕,隨著全球化範圍的不斷擴大,未來勢必會有更多新的東西湧進來。我們要做的,其實是順應歷史潮流,謀求更多的發展機會。
中華文化極大的包容性毋庸置疑,擔心文化入侵的人屬實杞人憂天。五千年走來,綿延不絕靠的可不只是「精深」,「博大」也不可或缺。文化的傳承是繼承和發展並存的過程,其中發展包括了摒棄舊的不好的不適應時代的東西和吸收新的順應時代潮流的東西。聖誕節到了中國,不是中國被「聖誕化」,而是聖誕節被「中國化」的一個過程。不相信?你大可以去對比一下中外過聖誕的方式。不過,聖誕的熱鬧和一些傳統節日的相對冷清也給了我們一些值得思索的方面。一直以來,我們對傳統節日是否不夠重視,對它們的宣傳是不是做得不夠到位?我們的節日還有很多尚待挖掘的潛力。多加「包裝」,相信它們不僅能在國內熱鬧起來,也能在異國一展風採。
如果一定要問一個「過不過聖誕」的問題,那麼這個問題也應該是「你想不想過聖誕節」,而不是「你該不該過聖誕節」。
你要知道,你是華夏兒女,你站立的土地經歷了五千年的時間洗禮;你要記得,你是炎黃子孫,你浸染的文化歷經了五千年的歷史潤澤。中國人,你要自信--
聖誕節,想過便過,不想過就不過!「該不該」從來就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