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國內某高校宿管阿姨給同學發糖遭一同學言論威脅引發熱議,而今天又來到了聖誕節,作為中國人,我們到底該不該過這個洋節?
科普一下
聖誕節又稱耶穌節,東正教又稱之為基督降生節,很顯然是為了紀念耶穌降生。其實由於耶穌的出生日期聖經等古書中均無記載,所以學術上認為聖誕節是以聖母領報3月25日的日期來推估,西方教會在發展初期至4世紀中葉開始將聖誕節定於12月25日。
而聖誕節的習俗,也隨著近代西方國家的文化影響逐步走向全球,如日本聖誕節當天家家戶戶必備一道菜讓你大跌眼鏡:肯德基全家桶,日本臨近聖誕節一個月各個肯德基門店開始打廣告讓日本民眾抓緊預定全家桶……而對於我們國家,晚晴時期,當聖誕節傳入中國時,我們曾稱之為「外國冬至」,如今可能除了投機的商家賣著漲價的蘋果沒有更多的統一的習俗了,當然各大酒店客房爆滿彰顯了年輕人對聖誕節的追隨依舊狂熱。而聖誕老人和聖誕樹則是在聖誕節瀰漫到北歐地區後,慢慢出現的。
在我國,聖誕節並非法定節假日,文革期間聖誕節曾被抵制,改革開放後隨著消費主義的興起,我們的國家從平安夜前夕就能聞到各大小商圈以此做促銷活動,而平安夜送蘋果,其實自2000年起文化已經逐步形成,只是我們的商家和年輕人不會知道:蘋果在基督教中本是引導夏娃犯罪的禁果,是含有邪惡的意義的。
抵制由來已久
2006年曾有10名博士發表聯名抵制聖誕節倡議書,稱中國的聖誕狂歡是文化缺失,引發當時中國網民熱議,2017年《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發布後,由於標題容易讓人誤解是國家禁止西方宗教節日,一時有人趁機散步《國家終於出手,抵制洋節》的謠言文章,以至於湖南、河南、內蒙古、廣東等地的城市和學校發出過禁過聖誕的通知。一時甚囂塵上,塵土飛揚,假假真真,不得而知。
而今天,在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2020年,聖誕節過與不過顯得比往年敏感太多,整個人類對面對新冠疫情的做法因體制不同抗疫成果天壤之別,但責怪我國的聲音斷斷續續可以聽到,這個時候國內的年輕人、學生群體湊熱鬧幫著人家給耶穌過生日著實不妥。
話又說回來,年輕人圖個樂消遣一下、商家刺激消費一下也無可厚非。我們要看的是,這些年輕人面對自己國家傳統文化節日的時候,到底是什麼樣的態度?
我們該如何引導好未來一代人的價值觀取向,不能一味的禁止,殊不知,孩子都是有逆反情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