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這本書給你答案

2020-12-12 讀書寫字的

聖誕節已然成為全民皆知的節日。

藉此機會,說說一本書:《平天下 中國古典政治智慧》。這本書由「學習小組」編輯整理,將我國古代經典中蘊含的古典智慧,用典雅而生動的方式傳達給讀者。

2010年以後,西方外來節日在中國的存在感與日俱增。情人節、感恩節與聖誕節等西方節日強勢席捲。隨著我國加大開放力度,文化領域也受到了外來文化前所未有的「入侵」。在中國傳統節日複雜且一度不變的習俗面前,求新求異,追求與眾不同,簡單方便,沒有人情之擾的聖誕節,也就成為了年輕人的新寵。

那麼,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

最初,在西方國家,只有基督教徒才慶祝聖誕節,它是基督教徒為了紀念耶穌而設定的節日,本質上是個宗教節日,在沒有基督教文化背景的中國,本來和我們大多數中國人沒有絲毫關係。而今,卻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幼兒園裡,老師早就策劃了幼童的聖誕節活動;各大網購平臺也絲毫不放過每一個機會,適時推出奪人眼球的折扣,以吸引我們每一個人打開錢包;各大景點、餐飲等促銷花樣百出,仿佛這一天你若沒有出去聚餐,沒有收到禮物,就證明了你果然是一個「孤獨的人」一樣。

聖誕節已經變成了宗教和西方傳統文化的混合體,成為了一個「全球化」的節日。早年來,甚至有專家學者提出,警惕文化入侵,禁止過聖誕節。

對待傳統文化,當然要有科學的態度。強調對傳統的繼承和民族的認同,並不意味著對世界潮流的排斥、對現代化的抵制。

任何文化領域之爭都反映了一定的社會思潮,外來節日節節逼近,傳統節日怎麼辦?

其實大可不必過分憂心。且不說,聖誕節等西方節日其實更多的是商家營造出來的氣氛,實質上還是逃離不掉促進消費的目的。而年輕人在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天天在喊「我好難啊」,西方節日也就是提供了一個舒緩情緒的節點,「出去嗨一回」回來後依然老老實實該上班上班,該上學上學。情侶們找個節日秀恩愛;既然哪兒都熱熱鬧鬧,父母們索性也就陪兒童們出去玩玩。

而中國傳統的節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等,依然在消費主力的浪潮下,重新煥發著新生。現如今,在政府的大力倡導下,文化自信深植人心。君不見,二次元動漫與傳統文化的結合,獲得一批批年輕人青睞;博物館藏品搖身一變成為文創產品,有創意又有內涵;各大綜藝,紀錄片等播放量動輒過億;「漢服社」、「國潮牌」紛紛成為街頭流行元素;將中國傳統文化以新奇的方式被呈現在年輕人面前。

在時代的裹挾之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雪花,不斷迎合著時代潮流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塑造潮流。

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一書裡提到,一種文化的每個青春期,事實上就是一種新的城市類型和市民精神的青春時期。

中國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面對外來文化,我們不必談虎色變,中華文明在歷史上就有著不同文化的融合發展,這些百家文化,或局部的,或根本性地塑造著中華文化。使得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有著兼收並蓄,源遠流長的特點。在全面開放的今天,融入世界不同文化,積極與全球不同文化交流交融,是文化自信的表現。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另一方面,也要重視傳統文化的改造與保護,否則,在全球化時代,我們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將會喪失。

既然聖誕節也沒什麼不好,我為什麼不過聖誕節呢?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深深地陶醉於中華文化之美,從而無法在西方文化浪潮中擁有歸屬感。

相比於西方情人節的熱烈奔放,我更喜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的涓涓情思;更嚮往「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含蓄雋永。

相比於感恩節的南瓜火雞,我更鍾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寸草銜結,更敬佩「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的豪邁義氣。

相比於聖誕節的鈴兒響叮噹,我更願意在「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的清晨,暖著手,喝口茶,向遠方的好友送上祝福。

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這種開放包容的文化態度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古往今來,有萬千大家思想激蕩,有這片土地上勤勞勇敢的人民創造出的根深葉茂的中華美學,又怎麼會懼怕來勢洶洶的外來文化呢?中華文明如大海一般深淵博大,而正是兼收並蓄,包容萬象為我所用的特質,才使溪流匯集,成為海洋。

中國人可以過聖誕節,但是,「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不美嗎?歲末冬雪下,白雪皚皚的紫禁城,不美嗎?

時代無論如何激蕩,不變的,是我們骨子裡流淌的中華文化之根。習得經典,回歸初心。

相關焦點

  • 也說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
    關於聖誕節在中國到底該不該過的爭論一直沒有結束。相當一部分傳統的中國人提出聖誕節是西方的節日,基督徒為了紀念耶穌誕生而產生的節日,我們不是基督徒過什麼聖誕節!還有一種原因是改革開放後隨著我國大力引進外國人才和大批海歸現象的出現,一些外國專家和「海龜」習慣了過洋節,影響了家庭、親朋好友和社會對聖誕節的崇尚。所以,對於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與其他絕大多數問題一樣,當今國內社會階層出現了多種不同的觀點。
  • 聖誕節到了,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
    今天是聖誕節,對我來說好像也沒有什麼感覺,只是感覺周邊的不少商場都裝扮了一下符合聖誕節的氛圍,很多商家都在做節日的促銷。昨晚臨睡前看著朋友圈一些好友發的吃蘋果照片,想了想自己是不是也該象徵性的吃一個蘋果,可又不明白意義何在,不過最後還是拿出了一個蘋果吃了起來。
  • 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
    又到一年聖誕節,商場裡早已經擺上了聖誕樹,各個門店都貼上了各類聖誕活動海報,節日氣氛越來越濃,這時候總會出現一種聲音,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當一個節日失去了其真正的精神,只剩下吃喝的時候,意味著它離消亡不遠了,所以從「該不該過聖誕節」的命題中跳脫出來,看看那些深受各種人們喜愛的節日,到底是如何做到的?然後思考我們的傳統節日到底該如何改進,如何好聽、好看、好玩地度過。所以,不僅是聖誕節,更多的是我們在面對外來文化衝擊時,究竟該如何面對?
  • 聖誕節是外國人過年嗎?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
    十九世紀初發展至中葉,整個歐洲、美洲開始過起了聖誕節。並衍生出了相應的聖誕文化,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聖誕老人、聖誕卡、聖誕樹等等節日元素。和我們春節一樣,聖誕節前夜千千萬萬的歐美人風塵僕僕地趕回家中團聚。聖誕之夜必不可少的節目是Party或聚會。
  • 「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這從來就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
    前兩年,突然出現了一些抵制洋節的主張,聖誕節首當其衝,很多人紛紛跟風,甚至有人不惜編造謠言來擴大影響力……一時之間,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似乎成為一個上升到道德層面的大問題。冷靜下來想一想,其實這個問題本來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聖誕節作為一種文化表現形式,本身不具有任何危害性。
  • 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
    一個月前,國內某高校宿管阿姨給同學發糖遭一同學言論威脅引發熱議,而今天又來到了聖誕節,作為中國人,我們到底該不該過這個洋節?科普一下聖誕節又稱耶穌節,東正教又稱之為基督降生節,很顯然是為了紀念耶穌降生。
  • 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過洋節不再是崇洋媚外
    一年一度的聖誕節就要來臨,街頭上的各個店鋪都在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與火熱的商業街頭相比,虛擬網絡上的討論也是異常火熱,一場關於「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的話題討論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聖誕節持反對意見的一方認為,聖誕節是西方文化入侵的方式,過聖誕節還是崇洋媚外的表現。
  • 2018聖誕節又來了!抵制合適嗎?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
    2018聖誕節又來了!抵制合適嗎?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時間進入2018年12月份,接近年尾了,西方的一個重要節日聖誕節也來了,於是,在網上又看到抵制聖誕節的活動。關於聖誕節的通知聖誕節是為了慶祝耶穌的出生而設立的,是一個洋節,過聖誕節在世界有廣域的人群,比中國人過春節的人還要多,這樣的形勢,我們拒絕得了嗎?
  • 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呢?與歷史有什麼關係?
    說起聖誕節,相信大多數人並不陌生,但是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聖誕節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聖誕節起源於西方,是基督教紀念耶穌誕生的重要節日,亦稱耶穌聖誕節、主降生節,他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但是我國為什麼不能過聖誕節呢?
  • 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
    強烈的對比讓很多人開始反思,北大清華等名校博士甚至聯合發表了 「抵制聖誕節論」。聖誕節該不該過?年輕人認為,這是我們的自由,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只要是合法的事,不影響他人就可以;商家同樣是聖誕節的熱衷者,這是他們賺錢盈利的好機會;而反對者基本都是站在文化的角度去考慮,為傳統文化的處境而擔憂,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象徵,如果我們自己的文化在外來文化的擠壓下逐漸消退,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 該不該過聖誕節?中國的網友吵起來了
    雖然聖誕節是一個西方的傳統節日,但在中國依舊有不少人會過這一個節日。2019年12月24日,聖誕節前一天,平安夜當日的上午,粉絲近千萬的"XX吃貨"在官方微博發文,科普起了"一年一度的聖誕節就要來了。作為西方傳統節日,國外的人在這一天要吃些什麼東西呢?
  • 我們該不該過聖誕節
    中國人該不該過聖誕節?我認為不該過。首先,聖誕節是基督教徒的節日,我們絕大多數人不信仰基督教,那麼聖誕節自然與我們無關。其次,聖誕節只是最近十多年商家的噱頭,與其他各種節日一樣,無非是為了多賣些東西,多賺點錢。你認真,那就墮入商家的「圈套」了。第三,國家法定節假日為春節、元旦、清明、端午等等,每個法定節假日均有其淵源,均為大眾所認同。而作為舶來品的聖誕節,僅僅在大眾認同方面就佔劣勢。
  • 平安夜和聖誕節該不該過?
    相比起往年聖誕節和平安夜的火熱,今年似乎有所減退,但仍舊保持著一定熱度,賣蘋果的商家昨天的戰績應該不小,直到今天聖誕節真正到來的時候,該張貼的字樣,該舉辦的活動也一個不少。然而就在最近,長久被承認為中西文化交流的聖誕節開始被嘲諷與壓制,很多人表示聖誕節不應該過,當外國人都沒有如此瘋狂地慶祝這個節日的時候,中國人卻喜氣洋洋的肆意狂歡。
  • 聖誕節來臨,為何學校噤若寒蟬!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洋節?
    這是因為越來越多的學校禁止在校內舉辦聖誕節等的洋節活動。為什麼要禁止學生過洋節?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哈工大感恩節事件。11月26日,哈爾濱工業大學一宿管阿姨在感恩節當天給學生發送糖果,卻被一學生以公開過洋節舉報了。
  • 聖誕節快到了,我們該過還是不該過?
    冬至剛剛悄然而走,聖誕卻又匆忙趕來,又為這涼涼的冬天添加了幾分色彩。而作為新世紀的中國百姓們,該不該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融合於『世界』呢?接下來就讓小編帶你進入『聖誕』的世界。 聖誕節又稱耶誕節,西方傳統節日,是基督教為紀念耶穌誕生而規定的重要節
  • 抵制聖誕節從未停止過!到底該不該過聖誕?
    今天是西方傳統宗教節日聖誕節,相信有不少小夥伴還不了解聖誕由來!在大部分小孩子還活在想像裡,聖誕節不就是聖誕老人駕雪橇在天空行走,然後乘小孩子睡覺偷偷把禮物放在床頭,等孩子醒來就可以收到禮物了。不過這一方面也不用那麼考究了,等孩子長大些就知道,每年的聖誕禮物都是爸爸媽媽準備好的,大部分家長都是希望給小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回憶吧!這幾天不就有網友吵著抵制聖誕節?然後該不該過聖誕節這個話題又火了,當然我本人中立,只是進行雙方的各自的理由進行解析。先說一下,為什麼要的抵制一方!
  • 又到聖誕節,中國人到底該不該過洋節日?你們怎麼看?
    我生活在一個縣級市,本市教育局很早就下文件:不準洋節進校園,意思是所有幼兒園、中小學不準圍繞感恩節、復活節、萬聖節、聖誕節等洋節開展活動。臨近聖誕節時,微信群和朋友圈中又流行起轉發「我是中國人,我不過聖誕節」的文章和抵制洋節的籤名、宣誓活動。其中一個廣泛傳播的觀點是說應該紀念偉大領袖的誕辰(12月26日),而絕不該紀念那個子孫後代曾侵略蹂躪中國的洋人。
  • 聖誕節前夕,平安夜蘋果翻倍漲價,中國人到底該不該為洋節買單?
    對於這種現象,很多網友都在討論,中國人到底該不該為洋節買單?在中國,一邊是張燈結彩,裝扮聖誕老人歡呼雀躍過聖誕節,然而還有一邊卻在強烈譴責這種「崇洋媚外」行為。他們認為:聖誕節是慶祝耶穌誕生的西方傳統宗教節日,自己又不是西方人,中國有自己的傳統節日,為什麼非要過西方的節日呢?聖誕節,是中國人的恥辱節!1946 年, 北平「沈崇事 件」就發生在聖誕夜,這個節日記載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屈辱史。
  • 西方人不解:中國人為何在平安夜送蘋果?中國人該不該過平安夜?
    在80年代中期,學生們受到外國留學生以及外籍老師的影響開始過起了平安夜和聖誕節。他們還在這個節日中加入了中國元素,在平安夜吃蘋果寓意平平安安。第二種說法認為平安夜送蘋果有是港澳臺的留學生發起的。當時中國處於改革開放的初期,生活比較困難,物資比較匱乏。學生們吃不起西方的聖誕節大餐,於是就用最常見的蘋果來慶祝了。
  • 聖誕節到底該不該聯名抵制?網友表示:中國人就應該過中國節!
    聖誕節已經過去了,很多網友紛紛議論表示:「作為中國人就應該過中國節,過什麼聖誕節,簡直就是崇洋媚外,太不像話了。」每年的聖誕節,在中國的一二線城市,慶祝聖誕場景都布置得特別隆重。其實,不就是過個節嘛,沒必要大驚小怪,大張旗鼓。甚至有人說:「在中國慶祝聖誕節的人,正在做西方傳教士100年以前沒有完成的事」,還有人對號入座,拿出當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問題來說事,有必要嗎?當年清政府腐敗無能,滿清臣子不爭氣,閉關鎖國,故步自封,現在耿耿於懷過去有什麼用?落後就要挨打,這是鐵一般的事實,奮發圖強才是愛國最好的方式,但這跟聖誕節沒半毛錢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