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滿俄國偏向塞族:波赫主席團穆、克兩族代表拒絕與拉夫羅夫會面

2021-01-12 俄羅斯的觀察者

2020年12月15日,正在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進行工作訪問的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遭遇刁難。

當地時間周二上午,俄聯邦外長本應與波赫主席團穆、克、塞三族領導人代表賈費羅維奇、科姆希奇、多迪克在塞拉耶佛會面。但規定時間到來時,波赫主席團三位成員中只有多迪克抵達會場。

科姆希奇與賈費羅維奇隨後發表聯合聲明,稱他們拒絕與拉夫羅夫見面的決定,與俄羅斯外交部長周一涉及到《代頓協議》的發言有關,拉夫羅夫在訪問過程中表達的觀點,與穆克聯邦的立場背道而馳。

星期一,拉夫羅夫在東塞拉耶佛與波赫塞族共和國領導人多迪克會面後,參加了一場專門為其準備的新聞發布會。拉夫羅夫面對記者表示,俄羅斯完全支持《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和平總框架協定》(代頓協議)的內容,呼籲所有相關者嚴格遵守《協定》。除此以外,拉夫羅夫宣稱,俄羅斯聯邦支持波赫塞族共和國議會關于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持軍事中立的決議。

事實上,正是俄聯邦外長的這一態度惹惱了波赫的穆、克兩族。穆克聯邦一直希望加入北約,塞族共和國堅持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軍事中立的做法,打破了穆、克兩族的"小算盤"。

除此以外,穆、克兩族發現,波赫塞族共和國領導人在與拉夫羅夫會面時,只擺放了自己的旗幟和俄聯邦國旗,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國旗在歡迎拉夫羅夫的過程中竟然被刻意無視。

科姆希奇與賈費羅維奇強調,不放國旗,是對國家機構態度輕蔑和否定的表現,拉夫羅夫聲稱尊重《代頓協議》,但對《代頓協議》所規定的波赫狀態、旗幟和國徽缺乏重視,不管塞族共和國出臺怎樣的決議,波赫都不會放棄通往北約的道路。

截止到目前,拉夫羅夫並未對波赫主席團穆、克兩族代表拒絕與其會面一事進行正面評論。拉夫羅夫在15號晚上強調了俄聯邦對《代頓協議》的支持。俄外長認為,《代頓協議》確保了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保證了形成波赫的三個民族的合作與平等。(2020年12月16日,作者:劉鵬)

相關焦點

  • 波赫領導人拒見俄外長,拉夫羅夫:有人在背後指使
    據環球時報17日報導,當地時間12月15日,正在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進行工作訪問的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遭遇刁難。波赫主席團的兩名成員因為立場問題拒絕會見來訪的拉夫羅夫,波赫主席團輪值主席(國家元首)稱此事件為「外交醜聞」。
  • 波赫領導人拒見俄外長,拉夫羅夫發聲:有人在背後指使,不代表波赫...
    【環球時報記者 張曉東 柳直】當地時間15日,行使國家元首職能的集體機構——波赫主席團的兩名成員,因為立場問題拒絕會見來訪的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波赫主席團輪值主席(即國家元首)多迪克稱此次事件為「外交醜聞」。拉夫羅夫認為,此次事件是有人在背後指使,不代表波赫人民的意願。
  • 波赫領導人拒見俄外長,拉夫羅夫發聲:有人在背後指使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時報記者 張曉東 柳直】當地時間15日,行使國家元首職能的集體機構——波赫主席團的兩名成員,因為立場問題拒絕會見來訪的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波赫主席團輪值主席(即國家元首)多迪克稱此次事件為「外交醜聞」。
  • 波赫為什麼分為「穆克聯邦」和「塞族共和國」兩個政治實體?
    但此時波士尼亞公國的實力無法與早年的克羅埃西亞王國相比,無力改變塞、克兩族在波赫民族混居、勢均力敵的局面。奧斯曼土耳其憑藉著對穆斯林群體的信任,將更多的資源傾斜向他們,而穆斯林的感情天平也徹底向伊斯蘭世界傾斜,這就不可避免地使穆斯林群體從塞、克兩族中剝離出來,在接下來的歲月中逐步形成波赫地區的一股全新民族勢力。
  • 成也《代頓協議》,敗也《代頓協議》:波赫和平25周年回顧
    圖片來源:Reuters 大屠殺悲劇經媒體揭露後,北約也介入了戰爭,對塞族地區進行了持續空襲,並促進三方的停戰與和談。1994年,美國首先促成了波、克兩族組成波赫聯邦,1995年底,美國總統柯林頓又在武力與外交雙重手段下,促成了三方的徹底停戰與和談。
  • 「波赫戰爭」,誰是輸家?誰又是贏家?
    這直接導致南斯拉夫人民軍駐同穆、克武裝部隊的直接交火,武裝衝突開始升級。4月6日和7日,歐共體和美國等西方國家看事情鬧得的夠大,又先後宣布承認波赫獨立,於是波赫塞族也立即成立塞爾維亞波赫共和國,並在波赫全境展開搶佔重要城鎮的攻勢。
  • 波赫塞族前領導人卡拉季奇終審判無期 被控屠殺八千餘名穆族男子
    【文/觀察者網 李天宇】 波赫戰爭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但這場內戰所引發的餘波至今未平。 據《華盛頓郵報》3月20日報導,位於海牙的一個聯合國上訴法庭當天駁回了波赫塞族共和國前領導人拉多萬·卡拉季奇(Radovan Karadžić)的上訴,並將他的刑罰從40年監禁改為終身監禁。
  • 巴尼亞盧卡——波赫塞族共和國首都所在地
    目前是波赫的塞族共和國政府所在地。巴尼亞盧卡現在已成為波士尼亞與黑塞哥維納共和國最美麗的城市之一,也是經濟文化中心。波赫共和國的巴尼亞盧卡大學是著名學府。巴尼亞盧卡這個名字第一次使用還是在1494年2月6日,匈牙利皇帝弗拉第斯拉夫二世宣布此城更名為巴尼亞盧卡。在1528年土耳其人佔領了這座城市,大約1553年時,波士尼亞州長把首都從塞拉耶佛遷至巴尼亞盧卡。
  • 「火藥桶」裡火藥多—波赫旅遊見聞(1)
    一個波赫風光國家是說波赫雖由兩個政治實體組成,但為主席團制,也就是波赫主席團由三個主體民族各選出一人擔任主席團成員這樣一個奇葩的體制中還有更怪的,在波赫憲法法院中,9名戰爭遺蹟歷歷在目成員中波族、克族、塞族各2人,還有3名是由歐盟指定的非波赫鄰國的人來擔任
  • 南斯拉夫解體,巴爾幹成為動亂和戰火的代名詞,波赫戰爭一觸即發
    1991年,波赫境內的民族分布圖1991年6月,南聯盟麾下多國逐漸脫離聯盟本體,紛紛宣布獨立。得知該消息的,穆斯林和克族主張波赫從南聯盟獨立出去,但塞族方面則堅決主張波赫留在南聯盟地域境內。南聯盟混亂的局勢,讓一直蠢蠢欲動的西方勢力開始"興奮"起來。以德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支持南聯邦的分裂,歐盟的前身——歐共體這時也參與了進來,並決定三方派出代表在葡萄牙進行會議。
  • 拉夫羅夫對喬治亞女記者不滿:姑娘們,你們真是病了!
    喬治亞女記者的無禮行為惹惱了俄羅斯外交部長,面對推擠和打擾,不知是不是因為對問題不滿,拉夫羅夫外長的回應頗為強烈,他一邊走一邊對女記者說:「姑娘們,你們真是……病了!」當喬治亞電視臺將相關內容播放出來後,提比里西響起批評拉夫羅夫的聲音。
  • 張德江副總理會見波赫主席團輪值主席西拉伊季奇
    9月12日,在波赫首都塞拉耶佛,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左)在塞拉耶佛與波赫主席團輪值主席西拉伊季奇握手。當日,張德江會見了波赫主席團輪值主席西拉伊季奇和主席團成員拉德馬諾維奇。新華社記者 楊柯 攝    新華社塞拉耶佛9月12日電(記者楊柯)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12日在塞拉耶佛會見了波赫主席團輪值主席西拉伊季奇和主席團成員拉德馬諾維奇。    張德江感謝波赫對北京奧運會的支持。張德江說,中波建交13年來,兩國積極發展雙邊關係並取得可喜成績。
  • 波赫:差點淪為內陸國,是如何從克羅埃西亞拿到24公里海岸線的?
    」的克羅埃西亞人,導致塞、克的民族關係非常緊張。二戰期間,塞爾維亞還領導南斯拉夫發動軍事政變,退出法西斯軸心國,希特勒被激怒,便採取閃電戰襲擊了南斯拉夫,並利用克羅埃西亞對塞爾維亞不滿的民族情緒,煽動克羅埃西亞發起兵變。
  • 差點淪為內陸國的波赫,是如何從克羅埃西亞拿到24公里海岸線的?
    三族開始為各自的政治主張做鬥爭,爆發了波赫戰爭。 波赫戰爭是南斯拉夫解體的產物,但他不單單只是境內三族的鬥爭,其背後還有西方勢力的幹擾以及塞克兩國的介入。塞族的背後是以俄羅斯為主的東正教國家,穆族的背後是伊斯蘭世界,克族的背後是則是以天主教和新教為主導的北約國家。
  • 塞爾維亞就波赫內戰時期大屠殺事件道歉
    聯合國公布的資料顯示,波赫塞族部隊1995年7月佔領聯合國保護下的穆斯林居民聚居區斯雷布雷尼察,殺害7000多名男性成年人和兒童。聯合國稱這一事件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發生的最恐怖犯罪行為。   設在荷蘭海牙的國際法院2007年判定,這次屠殺為「種族滅絕」行為;塞爾維亞政府雖然沒有犯下種族滅絕罪,但未採取措施加以阻止。
  • 《「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中東歐合作:波赫視角》論文集在波出版
    新華社塞拉耶佛9月29日電(記者張修智)據中國駐波赫使館29日消息,首部聚焦中波關係的波赫當地語學術論文集《「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中東歐合作:波赫視角》近日在波出版。波赫主席團輪值主席扎費羅維奇為論文集撰寫了序言。
  • 塞族的憤怒來自何方?塞拉耶佛為何會觸發一戰?
    波赫地區1,種族和宗教矛盾。同當前土耳其人在全球推行〝泛突厥主義〞一樣,當時的沙俄,也在全球推行〝泛斯拉夫主義〞,以〝泛斯拉夫主義〞來統戰全球斯拉夫人,如波蘭人、捷克人、斯諾伐克人、烏克蘭人、塞族人等等。
  • 2019巴爾幹之旅(十五)—塞族共和國
    塞族對克,穆兩族的仇恨到底來自哪兒呢?是因為自十五世紀土耳其入侵巴爾幹半島,伊斯蘭教殘酷統治塞爾維亞人將近五個世紀?西方為了壓制塞族,對殘存的前南斯拉夫聯盟施加了巨大壓力,後者不得不宣布停止對波赫境內塞族的支持,在代頓協議下,穆克聯邦控制波赫51%的領土,而塞族則控制49%的領土。因為協議規定塞拉耶佛作為波赫聯邦的首都必須保持統一,於是塞拉耶佛留在了穆克聯邦之內,塞族的斯普斯卡共和國的實際首都就放在了我們剛剛到達的巴尼亞盧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