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山東選調考試申論熱點:樂見「排隊」成為一道文化景觀
【背景連結】
即便是不愛看展覽的人,應該也聽過一個詞——「故宮跑」。兩年前,國寶《清明上河圖》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特展,每天觀者如潮,以致出現了上千人「賽跑」的場景,於是一個新詞「故宮跑」應運而生。
「故宮跑」漸成常態,這是媒體在回顧2017年文化現象時的一句總結。在這句總結背後,有無數堪稱震撼的畫面為基礎。比如上個月,為一睹齊白石、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師的畫作,中國美術館前的長隊綿延數百米;今年9月,《千裡江山圖》引觀眾「競折腰」,故宮裡的「衝刺跑」重現江湖;今年6月,北京人藝的《茶館》引發排隊購票潮,有觀眾凌晨3時許就排隊買票;今年3月,《大英博物館百物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展,很多觀眾為展覽排隊三個多小時……難怪有網友用「排隊」二字來形容2017年中國文化市場的繁榮景象。
【綜合分析】
排隊成為一道文化景觀,折射需求升級。近年來,不少博物館、劇場門前的隊伍越來越長,曾經「小眾」的文化產品不再曲高和寡,書畫展覽人頭攢動,音樂會一票難求,經典話劇場場爆滿,越來越多人願意去欣賞沒有火爆場面的文藝電影,喜歡去博物館裡感受歷史……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日益追求精神生活上的豐盈,對傳統的興趣、對文化的熱愛、對精神生活的關注正成為一種火熱的社會風尚。
而在排隊的背後還能看到「飢餓感」。以「故宮跑」為例,一個「跑」字可以說是觀眾文化訴求的自然流露,也反映著一種急切、渴慕的心理。在傳世名畫面前,一張張屏氣凝神的面孔;為看一場話劇,深更半夜排隊買票的身影——這樣的觀眾是可愛的,這一現象也讓人欣慰;但不可否認,觀眾井噴的文化熱情仍未被妥善安放,沒有被充分地滿足,優質文化產品的供給力度距離群眾需求仍有差距。公眾不是沒有「文化追求」,而是他們能夠觸摸到的有質量、有品位的文化產品還不夠多。眼下,國內文化消費增勢雖然迅猛,但「內涵」尚不足。比如:文化快餐多,大餐套餐少;作為物質消費附屬品的流行色,大路貨多,高雅文化、傳統文化等「精品消費」依舊偏少。「故宮跑」的再次降臨說明,市場並未疏遠精品。相比那些門可羅雀的博物館,故宮的人潮洶湧,是一幅更讓人欣喜的文化圖景。
【參考對策】
總結,一方面,讓「精品」走近大眾,要有市場意識,在現代技術手段可以提供珍品文物展出的環境、安全保障等條件的情況下,讓各路國寶能出來亮亮相。
另一方面,讓「精品」更好地服務大眾,還要善於借力「網際網路+」等現代技術和營銷手段。以故宮為例,這些年為迎合群眾的傳統文化激情想了很多招,火爆一時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與時俱進的《韓熙載夜宴圖》APP,直至定格成「故宮跑」的大型專題展覽都吸引了眾多參觀者,「來自故宮的禮物」文化創意產品則藉助現代傳播技術,讓更多人有了欣賞精品文化的機會,也讓文物擺脫了僅僅作為寶物的狹隘「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