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輿訊 據紐西蘭中文先驅報導,登機前檢測呈陰性
下機後可能就是陽性了
乘客坐飛機很危險
沒想到
機組人員也碰到這樣情況
還能愉快地坐飛機嗎?
落地上海後呈陽性
據1 News報導,紐西蘭航空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員在中國上海被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
紐西蘭航空11月23日告訴1 NEWS,根據紐西蘭的邊境防控要求,11月18日,這名機組人員在紐西蘭接受了病毒檢測,結果呈陰性。
然而,在11月22日抵達上海後,在中國接受例行入境檢測後,該機組人員的檢測結果呈陽性。
紐西蘭航空表示:「此機組人員目前狀況良好,沒有出現新冠症狀。所有其他機組人員的結果都為陰性。」
「作為標準程序,在中國轉機的機組人員要進入管制隔離酒店。我們將繼續與中方有關部門、紐西蘭衛生部和紐西蘭外交貿易部溝通合作,做好讓此機組人員安全回國的安排。」
「回到紐西蘭後,該機組人員將按照衛生部的指示接受隔離和進一步檢測。」
衛生部告訴1 NEWS,他們已經得知這個病例。該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衛生部將與該航司一起,繼續調查此疑似病例的情況。」
在當地時間11月23日下午一點發布的病例通報聲明中,衛生部指出,11月23日新增兩個病例,都是管制隔離中發現的病例。紐西蘭航空的這名機組人員沒有包含在通報內。
此外,因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發現有5例關聯病例。當地時間11月22日晚,浦東機場組織所有相關人員進行集體核酸檢測,各貨運站及貨運區域所有人員連夜參與。
飛機上一個傳4個
一項新的研究詳細說明了在飛往紐西蘭的航班上,一名旅客是如何感染其他4名乘客的,儘管他們在登機前新冠檢測呈陰性。
感染發生在9月份從杜拜飛往奧克蘭的航班上,飛機上有86名乘客。
在管控隔離設施中有7名確診患者乘坐了該航班,科學家認為其中4例是在18小時的飛行途中感染了病毒。
7名確診患者在杜拜乘坐飛機之前來自5個不同的國家,但是基因組檢測顯示,有4人攜帶的是來自瑞士的病毒基因組序列,感染源來自這一國家。
該感染源在飛行前48小時檢測呈陰性。
美國阿拉巴馬大學傳染病專家David Freedman對《華盛頓郵報》表示,這一事件凸顯了確保航班保持無病毒狀態的困難。
「感染源很可能是在他接受飛行前檢測後感染的病毒,但事實上直到飛行後71小時才出現症狀。」
報告還指出,「儘管乘客稱坐航班時戴了口罩和手套,但仍發生了感染事件。」
看來,飛機成為傳播病毒的高危場所?
國際航協:機上感染很低
2020年10月8日,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表示:機艙內新冠病毒傳播風險低,從2020年初開始至10月,共計報告44例可能是在飛行途中感染病毒的病例(包括已確診、可能和潛在的病例)。
同一時期,約有12億人次的旅客搭乘飛機旅行,相當於每2700萬人次旅客中僅有1例。
至於機上傳染低,IATA給出的理由有二:
一是機艙物理環境導致病毒不易傳播。
機艙布局方面,旅客在飛行途中,面部朝向均為同一方向,只有為數不多的面對面互動機會,座椅靠背也為機艙內向前或向後傳輸製造了障礙。
機艙空氣流通方式方面,從機艙天花板到地板的氣流,其實大大降低了機艙內向前或向後傳播病毒的可能性。加上氣流速度很快,且與其他室內環境中空氣流通方式不同,不利於飛沫傳播。
在飛機空調系統的作用下,客艙空氣約每3分鐘更換一次,比其他室內環境流速高得多,乘客所能呼吸的空氣量大約是所需要呼吸空氣量的80倍。
二是飛機通風系統能過濾99.97%病毒。
國際航協指出現代飛機上安裝了高效微粒空氣過濾器(能夠阻擋99.97%的細菌和病毒群顆粒的通過),配合高效的新鮮空氣循環系統,機艙空氣堪比醫院手術室的空氣品質。
國際航協認為,機艙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本就很小,支持旅客進行面部保護將可進一步降低感染概率。
還能愉快地搭飛機嗎?
不過,話說如此,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於當地時間11月21日發表聲明,呼籲美國國民取消2020年的感恩節假期旅行。
如果萬一要坐飛機,請:
1. 在整個飛行過程中,正確的佩戴口罩,遮住您的鼻子和嘴巴,而口罩至少要是兩層的,最好為三層。
2. 如果您屬於高危人群,則可以考慮佩戴防護面罩或護目鏡,以防新冠病毒通過眼睛感染。
3. 口罩之外,您還應該帶上消毒溼巾和使用60%以上乙醇或70%以上異丙醇製成的洗手液。
4. 特殊情況外,全程坐在座位上:四處走動會讓您與飛機上的其他人保持更近的距離,而前往洗手間則可能會觸及潛在新冠病毒傳播源,儘量全程坐在座位上且避免使用洗手間。
大家坐飛機時可以參考一下。(原標題:可怕!紐航機組人員在中國確診!出發前還是陰性!飛機成高危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