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紅色」是倍受人們喜愛的顏色,它超越了顏色本身,寫入了這個民族的文化基因,抽象成了獨特的符號,被賦予了豐富的社會內涵。它可以代表喜氣、吉利、紅火,如大喜之日的花燭羅帳。
也可以代表興旺、繁榮、熱鬧、昌盛,似每逢佳節的火紅花燈。
在唐詩宋詞中,無論是意境或是意象,「紅」出現在作品中的機率都是極高的。它是春之「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夏之「紛紛紅紫已成塵,布穀聲中夏令新」,秋之「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抑或是冬之「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一年四季,你皆可在這些古典詩詞邂逅那一抹最鮮明的色彩。
唐詩宋詞言及的「紅」,與現代色彩學RGB模式下所定義和量化的「紅色」有所不同,這種「不同」與其說是認知上的差別,不如說是東西方文化上的迥異。比如「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嚴格意義上而言,此處夕陽之「紅」其實更接近「橙」或「紅橙」。而在古典詩詞中,鑑於意境營造和音韻平仄的需要,詩人所使用的意象常常會在「務實」和「務虛」之間游離,無涇渭分明的界線,此亦為中國古典詩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精妙所在。
「幾樹半天紅似染,居人云是木棉花」。木棉花之「紅」,是飽和度較高的紅,如同剛從染缸浸泡過一般,明豔欲滴。著一「染」字,木棉花火紅的盛況便躍然紙上。「染」在唐詩宋詞中常與色彩系詞彙搭配,形容色彩之「濃鬱」,如「楓葉濃於染」「濃染紅桃二月花」「碧水色堪染,白蓮香正濃」等。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映淺紅」。此處的「紅」實為「粉紅」,是兩種明度各異的紅,深紅的明度較淺紅低,類似於「紅杏」之紅,「紅手」之紅,在古典詩詞的英譯作品中,一些翻譯家亦根據詩歌意境從「文化維度」的角度將其轉換翻譯為「pink」(粉紅),而非直譯為「red」(紅色)。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此句中的「紅」指夕陽以一種接近地平線的低角度照射在江面上的色彩,低色溫,高飽和度。而「瑟瑟」則指江面受光少的地方所呈現的「碧綠色」,一紅一綠,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充滿畫面感。
日落後,太陽光經大氣散射和雲層折射,呈現出一種低色溫的暖色調,整體色彩會呈現出一個「黃-黃橙-橙-紅橙-紅」的漸變過程。當雲層厚度和空氣溼度適宜時,波長較長的紅橙光會受空氣中水氣與顆粒的影響而發生米氏散射,此時,天空中便會出現「天際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際一時紅」的壯麗景觀,這便是可遇不可求的「火燒雲」。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淺粉色的荷花在太陽光的照射下,白裡透紅,更加獨特。此處有一組顏色:蓮葉之「碧」與荷花之「紅」,兩者處於RGB色相環的對立面,屬於一組「對比色」,這也是攝影作品中常見的冷暖色調對比:綠為冷色,紅為暖色。
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紅色是當之無愧的「流行色」。基於自然選擇的生物進化,自然界的許多花卉都會開出豔麗奪目的紅色花朵,以吸引外界的注意。一時間,百花爭妍,春意盎然。是謂「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專注攝影,專注影像。更多圖集與攝影乾貨,歡迎關注【影像派】,一起感受影像的魅力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