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詠:我從臺灣省來廈門念書
作者:王子建
「我從臺灣省轉來廈門念書。」日前在湖南衛視的《少年說》節目裡,小學三年級的林子詠這樣介紹自己,她在節目中感謝同學的陪伴讓她適應在大陸的生活,林子詠接著唱了《童年》,臺下掌聲雷動。
「日月潭是我國臺灣省最大的一個湖……」這是大陸小學生都會背誦的課文。林子詠的話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海峽的對岸是同胞,每個人從小都被如此教育。
不只大陸,1945年臺灣光復,國民政府設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後來還有了臺灣省政府,短暫駐地臺北後1955年遷至南投中興新村,彼時中興新村也曾有過車水馬龍的盛況。當年的國共隔海對峙,政治制度雖有分歧,但臺灣始終是「省」,沒有爭議。
「沒有太陽的地方」
三十年多年前,臺灣的小學課本裡有篇課文叫《沒有太陽的地方》,說大陸「一窮二白」,人民生活在「黑暗」的地方,但即便中國共產黨「不好」,也仍要救同胞於「水火」。
再後來解除戒嚴,人民不要再被「洗腦」,當大陸改革開放,不再「一窮二白」,臺灣有些觀念仍根深蒂固,中國共產黨還是「萬惡」,可對岸已不是同胞。反威權者把洗澡水倒掉,嬰兒也一併丟掉。
李登輝將臺灣省「凍結」,省的地位虛級化,光復節的氣氛被衝淡,中興新村也再難見飄揚的旗海。有人不要臺灣「省」,只要臺灣「國」。臺灣省變成「行政院」的派出機關,組織調整人員銳減,二十年過去,年輕世代多數已不知這個「省」到底為何。
臺灣無省?那臺灣為何?
可是,有些歷史卻解釋不通。
試想,若臺灣無「省」,那「中華民國」為何?
若無臺灣光復,那國民黨來臺是「政府播遷」還是「軍事佔領」?若是後者,臺灣仍要再光復?若臺灣無「省」,「中華民國」便等於臺灣,那為何「憲法」仍是兩岸一中,如何還有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存在的「行政院大陸事務陸委會」?主政者稱大陸「中國」,又說要依照這兩個「法」維持現狀,欲拒還迎搞得人民一頭霧水。
如今,《沒有太陽的地方》一文恐怕在臺灣不復得見,可對多數大陸人而言,臺灣省的日月潭依然美,兩岸直航大家花錢來看,貴點也值得,為幫同胞拼經濟,大家有志一同。
當年「沒有太陽的地方」,不僅早已富裕,還要敞開胸懷讓海峽對岸的同胞西進,就學、創業無一不予。兩岸一家,這既是歷史文化的情感認同,更是政治與法律的客觀現實。若臺灣之子都說,「正名制憲」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我不能騙自己。兩岸主權未分,當然都是中國人。
「我愛臺灣所以我支持統一」
所謂家和萬事興,現在大陸開放讓利給各種優惠,讓臺灣人享受與同等待遇,都如《少年說》中的林子詠一樣,有同胞的關懷與幫助。當內戰遠揚,大陸要近水樓臺先得月,優先同對岸同胞分享發展的機遇,只因要證明彼此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而當中國共產黨不甘國民黨、民進黨之後也來愛臺,當「用腳投票」博取未來已成大勢,早點認清形勢共促融一,對個人、國家其實都好……
來源:多維新聞
編輯: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