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展18年,聚集100多個國家,覆蓋200多個村落,參觀人數270萬人次,累計拉動經濟效益數百億日元……日本大地藝術節創造了藝術振興鄉村的成功案例,「到鄉下看展」成為櫻花、動漫之外的日本新名片。在去年舉行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浙江桐廬與日本策展機構籤署了大地藝術節中國項目合作協議,共同打造中國富春江大地藝術節。
大地藝術節是日本創建「一村一品」活動的案例之一。日本越後妻有地區老齡化嚴重,「貨出不去、錢進不來、人留不住」的困境讓鄉村漸趨凋敝。策展人北川富朗從梯田、深山、暴雪等地域特色鮮明的「原風景」中,重構自然、記憶與人類的關係。在不幹涉原生生活的前提下,對自然場景、生活空間進行藝術創作。沒有屋頂的美術館,是大地藝術節的特色牌。
引導鄉村培育特色發展模式的「一村一品」,早已成為日本農業特色經營的經驗。「一村一品」不只是「一村一吃」「一村一玩」,也不限於挖掘農特產品、開發特色旅遊、深耕健康養生等「套路」,而是重新發現鄉村的潛力和魅力。正如北川富朗所說:透過藝術,希望那些被遺忘的地方能重拾希望。其實,只要地域風味足、市場潛力大、附加值高,五穀和六畜,服務和藝術,都有望支撐起鄉村發展的一片天。
「一村一品」的關鍵在人。正如大地藝術節不能只靠藝術家的「仙氣」,還得接點村民的「地氣」。藝術家在700根棍子上掛起隨風飄擺的彩色布帶,為寂靜的鄉村平添了幾分跳躍的色彩,在河中捕魚、田間耕作的農民閒時遠眺,這種愉悅感,讓他們從靜默的旁觀者變為創作的參與者。久而久之,不少外出村民自願回家辦展,一些城裡的「斜槓青年」遷居到此,耕讀兩不誤。農民作為鄉村的主人,無論是薰陶文化品位、市場意識,還是學習種養技能、加工技術,有了自我發展能力,「一村一品」就有了不竭的內生動力。
有了人氣,如何聚起財氣?這就要形成規模、做大品牌。大地藝術節同時舉辦環境研討會、建築夏令營等活動,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波及效果;以藝術為窗口連結休閒、製造、文創等產業,以多元化旅遊解決鄉村發展問題。它之所以能「自我造血」,歸根結底還是把比較優勢化作產業優勢,把產業優勢變成經濟優勢,打響了品牌,做大了蛋糕。
「一村一品」要有品牌,更要有品位。既器重人品,又珍視村品,好品位首先意味著精神卓越。而這必須依靠藝術氛圍、民俗傳統、歷史氣息、民族風情帶來的文化魅力。另一方面,好品位更意味著別出心裁。鄉村治理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模式,找準門路,摸清道路,才能找到開鎖的「金鑰匙」;以新產品、新品牌塑造高品位,富裕文明而不失特色的鄉村才更加可期。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