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8月4日凌晨3點,颱風「黑格比」登陸浙江樂清,過境時最大瞬時風力達16級。
兩天後,黑格比變性為溫帶氣旋,對我國近海的影響趨於結束。
黑格比走了,卻留下了一地的「爛攤子」。
浙江溫州樂清積水嚴重
颱風肆虐後,如何應對下一次自然災害,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的一堂課,尤其是遠在山區的留守兒童們。
1
女子關窗被颱風吹落墜亡
「黑格比」登陸前後,樂清境內狂風大作、暴雨如注,諸多市民反映被颱風「吹醒」。
據浙江省人民政府防汛防臺抗旱指揮部,截至4日,颱風共造成溫州、台州等地倒損房屋500多間,農作物受災面積5300餘公頃,全市受災人口79.1萬人,直接經濟損失28.58億元。
譚女士回想起前一晚的狂風暴雨仍然心有餘悸,「好多年沒有感受到這麼大的風了。昨天晚上甚至聽到外面的鐵皮被吹響,家裡的窗門全部關起來了。不敢出去看,也沒睡好覺。」
譚女士家住一樓,4日一早起床後就發現房屋內外已有不少積水,「門外院子裡有一尺多高的積水,家裡有兩寸多高的積水。」
颱風裹挾著狂風暴雨肆虐,打破了沿海小城的安寧。樂清市中心公園內河附近,河水高漲且渾濁,水面上漂浮著許多樹枝和垃圾,甚至漂浮著一把居民家的椅子。不遠處道路邊,公園座椅泡在水裡,諸多樹木被風吹倒、折斷;道路上,汽車開過、水花飛濺,如同行船,許多車輛也拋錨在積水較深的路段。
「家裡沒有受影響,就是車窗玻璃被颱風刮來的物體砸了。」樂清市民林小民早幾天就知道颱風要來,所以特意把去年剛買的車子停在地勢較高的橋上,然而颱風過境威力較猛,「不知道什麼東西飛過來砸的,這裡還有碎片。打算晚一點,再去修車。」
「昨天晚上颱風還沒來的時候就關店了,今天是等颱風過境後再來開門的。」樂清城區一家水果店店長厲雲靜的「抗臺經驗」比較豐富,備戰此次「黑格比」也較為淡定。
他提到,之前也有遇到過類似的颱風天,所以這次也有所準備,「主要是把門鎖緊,將門口的一些設施設備都搬進屋。另外,我們店招牌的質量還是比較好的,沒有破損,像附近不少店鋪的招牌都是被吹掉的。」
被吹掉的,不止店鋪的招牌,還有人。
8月4日6時許,浙江玉環市坎門街道派出所接警:坎門街道渝匯小區發生一起住戶林某某意外墜樓事故。
導致這場意外發生的,就是「黑格比」颱風。
涉事小區
經警方調查:當日凌晨2時許,正值今年第4號颱風「黑格比」過境,該小區20棟11樓住戶林某某起身查看房屋東側陽臺窗戶。30分鐘後,家人發現陽臺窗戶不見,林某某失蹤。經家人搜尋,在隔壁棟樓下綠化帶找到林某某,後緊急送往玉環市人民醫院,經搶救無效死亡。
多張網傳圖片顯示,受颱風影響,台州玉環市渝匯藍灣國際小區內部分高層住宅整面窗戶被吹壞,玻璃完全破碎,房間內一片狼藉。
2
讓安全成為一種習慣
面對難以預防的風災,有房屋庇護的成人尚且無法正確應對,遑論那些留守的孩子或者孤兒?
2018年,颱風「瑪莉亞」給瑞安帶來了暴雨天氣,就在這樣的颱風天裡,湖嶺潮基社區有一名9歲的小男孩落入陶溪溪。
位於陶溪溪邊上的宏大產業園的員工田亞軍,在五樓無意間看到了溪流裡站著這名小男孩。看到這一情形,田亞軍立即叫上幾名同事,下樓衝向小男孩所在的地方。
溪流裡站著一名小男孩
在田亞軍和一些熱心群眾的幫助下,小男孩得救了,最終平安上岸。
據了解,小男孩今年9歲,是一名留守兒童,由行動不便的爺爺照料。
當天這名小男孩貪玩到溪流邊洗手,結果水流太急被帶入溪中,被衝走2米多後,小男孩想爬上岸,但由於水流很急,一直沒辦法上來。
這位小男孩的遭遇不是個例。
2016年的6.23阜寧風災,受傷人數中,兒童的比例佔到30%。
2018年的溫比亞颱風致7死18傷,其中銅山區劉集鎮就有一名男童不幸身亡。
多數兒童在災難發生之後不懂得如何應對,不僅是身體受到了傷害,而且在內心留下了陰影。
騰訊公益上,有一群經常活躍在災區一線的志願者,他們曾經看過孩子們面對災害時的驚恐,也聽到過家長們聲嘶力竭的求助。
2016年阜寧風災發生時,他們在當地設立的安置點接收了幾位特別的孩子,這幾個孩子在災後變得少言寡語,容易受驚嚇,抗壓能力遠不如正常的兒童。原因就是,風災發生的時候,沒有人告訴他們該做什麼,圍繞著他們的只有黑暗與恐懼。
當時的新溝鎮計橋幼兒園被風掀翻了屋頂,裡面有120名兒童正在上課,事發時孩子們只知道尖叫和哭泣,6名老師用自己的背部、頭部、或胸膛堵住了大風颳出的窟窿,任憑冰雹和磚石砸在自己上,一直持續到災難結束,用身體堵住了教室的大門,才護住了班上的孩子,6名老師的傷情都不輕,學校的兒童用了很長的時間才從災害的陰影中走出來。
向兒童普及減災知識成為了當務之急。為了不讓老師付上生命為代價,為了不讓孩子們面對災害時只懂得哭泣和尖叫,這群志願者在騰訊公益上發起了一個名為「讓安全成為一種習慣」的項目。
該項目通過走進學校,以寓教於樂的形式對災區兒童開展減防災教育,能讓更多孩子了解災害的相關知識,掌握自救互救知識與技能,減少災害對兒童及家庭造成的傷害。
災難發生的時候,我們無法第一時間陪伴在他們身邊給予幫助,我們要做的是防患於未然,提前向他們揭開災害的神秘面紗,減輕他們對災害的懼怕,預先普及安全意識與自救技能,讓安全意識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讓自救技能成為一種條件反射,才是對他們真正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