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中國在包括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及中沙群島的南海諸島缺乏政治和軍事的存在。實際上,這一觀點是完全錯誤的。中國人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在南海諸島駐有常駐機構,而且還曾經在抗日戰爭中為了保護這些島嶼付出過鮮血和生命。
這一事實很少為人所知,卻在日方侵華史料逐漸曝光之後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日本的一個歷史編纂委員會於20世紀中葉編制的圖文書《不許可寫真集》,揭示了抗日戰爭中鮮為人知的一角,即1937年夏,日軍實施的東沙島登陸作戰。此戰,日軍遭到了中國駐島守軍的頑強抗擊。
一
根據日方描述,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之後,中日雙方的衝突迅速轉變為全面戰爭,戰火從華北燒向華中,從華中燒向華南,廣東、福建等中國南部沿海,處處遭受日軍的封鎖和攻擊。
此時,南海諸島中,中國唯一派兵駐守的島嶼,便是東沙群島的諸島月牙灘(現名東沙島)。東沙島在歷史上早就納入中國版圖,自明代開始開發經營,是南海諸島開發歷史中最早的一個。然而,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即垂涎於南海諸島豐富的海洋資源及日益重要的戰略價值。首遭日人非法佔據的南海諸島,即為先民俗稱月牙島的東沙島。
1901年夏,基隆日商西澤吉次在海上遇颱風漂至東沙島,發現島上覆蓋厚實的鳥糞層。西澤在逃返中國臺灣(當時為日本殖民統治)的同時,也攜回鳥糞樣品化驗,證明是質優磷肥,也是上等的農用肥料。西澤遂首度竊佔東沙島,並率臺灣籍勞工百餘人,由高雄乘輪赴東沙島大肆開挖鳥糞,不但在島上拆毀中國先民之房舍、棧橋,更搗毀漁民奉祠的天后廟,還在島上插杆升上「太陽旗」,擅自將之更名為「西澤島」,東沙群島所在的珊瑚環礁也改名為「西澤礁」。
1907年,清朝始派南洋水師收復了東沙群島,但僅僅是在東沙島上驅逐了當地的日本入侵者,並設立了主權碑,而沒有留下長期駐守人員。中國人撤離後,日本奸商再次網羅浪人和工人,在1909年重返東沙島,並在島上繼續開採磷礦。這一盜採行為被中國漁民所發現,並向政府報告,只是由於此時中國正處於辛亥革命之後的混亂之際,因此,中國政府對於日本方面再次侵佔東沙島的行為沒有作出立即的反應。
直到1920年代,由於南海航道複雜,島礁眾多,對商務航行影響甚大,國際社會需要在當地海域建立氣象基點的呼聲越來越高。此時,中國在廣東的政府機構也意識到日本方面盜採東沙島資源給我國造成的危害,於是,在1925年由海軍巡防處派出海軍中校江寶容率領一部分官兵及技術人員,在歐美技師的指導之下前往東沙島,在東沙島上開始建立中國政府管理南海諸島的機構。
1926年3月19日,東沙氣象臺及電臺竣工,加入中國海軍東南沿海的氣象預報及艦岸通聯體系以確保航行安全。為防止日本人登島盜採磷礦、騷擾中國作業漁民,中國海軍於1928年北伐完成後,即派兵常駐東沙。
二
由於東沙扼守東海進入南海的咽喉位置,更因為其優良的泊港位置,使其成為日軍侵略中國南海地區時力圖奪取的第一個目標。1937年9月3日,為了獲得南海的制海權,日本海軍決定攻取東沙群島,派出輕巡洋艦「夕張號」、驅逐艦「朝顏號」和「刈萱號」,運輸艦多艘,運載海軍陸戰隊在其主島——東沙島實施登陸,試圖佔領這一要塞。
這一行動遭到駐紮在東沙島上的中國海軍官兵頑強抵抗,日本海軍 「朝顏號」驅逐艦的航海日誌記載,該艦進行的炮擊,遭到中國駐東沙海軍陸戰隊的猛烈還擊,雙方在灘頭展開了激烈戰鬥。雙方的戰鬥一時相持不下。由於日軍援兵源源不斷,缺乏支持、孤軍奮戰的中國守軍在經過一天的戰鬥之後終於彈盡糧絕,多名戰士犧牲,部分人員被俘,後被日軍押往高雄,只有少數倖存者被英國船隻接運到中國香港脫險。
這一仗規模並不大,中國守軍只有指揮官李景航上尉以下37人。據日本史籍記載,最終有28名中國官兵被俘。而據日本《亞洲歷史文化中心》保留的「支密第1812號」檔案記錄,最終被押送到高雄的中國軍人共25名,以此推論,當有3人是被英方解救送到了中國香港,而其餘9名官兵,都在這次東沙保衛戰中殉國。可惜,因資料缺乏,如今我們已無從知道他們的姓名和事跡了。從日方資料中可以看到,日軍也付出了大量傷亡的代價,才奪取了這個中國人控制的珊瑚小島。
摘自《新周報》薩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