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撰稿 王國平
一組清末官員勘察東沙島照片首次現世,以圖為證,1909年,龍旗飄揚在南海。在清王朝滅亡前,清廷收回了已被日本佔領的東沙島主權,並迅速派員赴西沙宣示主權。這次維護南海主權行動的統帥是末代廣東水師提督李準,指揮艦隊出航的是林國祥和吳敬榮。當年這兩人都參與了甲午海戰,作為倖存的甲午將領,他們完成了軍人最後的榮耀。
在臺灣發現的這一批當年李準收復東沙島的重要照片,這是目前僅見的影像資料,意義重大。
百年前老照片見證收復過程
四川李準研究會會長何正華說,李準遺著《年譜》《自述》《李準巡海記》及《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說》等史料,都記載了李準率艦巡視東沙島,登島盤問日本人、怒下日旗、現場查封廠房設備等詳情,但一直沒有影像資料。
今年,在南海問題專家張良福組織編寫的「南海百年風雲人物」系列叢書中,何正華撰寫了其中的《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在寫作此書時,何正華輾轉從臺灣得到一組照片,經多方求證,這組照片就是當年收復東沙島所拍。
這組照片目前所見為5張,其中一張是李準得力助手王仁棠與林國祥、吳敬榮的合影,經過筆者與林國祥當年在英國監造海圻艦時的照片進行對比,以及向林國祥四代孫林其浩以及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考證,能夠確認照片中間站立者為林國祥。另外一張照片中,一群士兵在一位軍官的帶領下,從小舢板中登島。陳悅認為,從照片中士兵的服裝來看,符合當時廣東水師服裝樣式。在另外兩張照片中,一人站在一塊長條柱子前,柱子上隱約可見「西澤島」三個字,照片背景是一片廠房。一張照片的場景是一排廠房,廠房後有一根高聳的煙筒,聯繫到的前面幾張照片,可以看到廠房前面有數名廣東水師的官兵在巡查。還有一張是拍攝日商活動的照片。
通過這一組照片,可以認定,在林國祥和吳敬榮的帶領下,廣東水師查處收復了東沙島。
日本人非法侵佔東沙島
東沙島,一個面積只有1.8平方公裡的彈丸之地。數百年來這片海域都是廣東、福建沿海漁民的捕魚區。當時漁民們在島上建了一座廟宇,還有「兄弟會所」,安葬歷年遭遇海難身亡的同胞。
1901年,日本商人西澤吉次因商船遇風暴偏離航道,飄到東沙島。他發現了島上有厚厚的鳥糞層,這在當時是優質磷礦。次年,他率船前來大量挖掘販賣。這是他從東沙島攫取的第一桶金。在西澤留下的文獻中,詳細記錄了開發東沙島的過程。
1907年夏,西澤帶領120名工人登上東沙島,並在東沙島的南端,建了碼頭,並修建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小鐵路,還通上電話、水管,建立了淡水廠,蓋起了日式辦公室和宿舍。他將這塊「無主荒地」命名為「西澤島」,升起了日本國旗,並豎起了一塊牌子。為了霸佔島嶼,西澤等人拆毀了廟宇,將島上埋葬的中國漁民的遺骨焚毀後投入海中。
最初西澤在東沙島上開發磷礦的消息是由歐美駐華人員發現並通知中國新聞界的。當時,兩江總督端方首先得到消息,迅速向外務部報告了該情況,並明確指出:「凡閩粵人之老於航海者及深明輿地學者,皆知道該島為我屬地。」同時,端方也將情報電告兩廣總督張人駿。外務部立即致電張人駿,請他火速查清。但張人駿發現,根據外務部所提供的經緯度,「該處汪洋一片並無島嶼」。端方認為,該島屬於中國「雖無舊籍可證」,但在英國官方公布的海圖中明確此島屬於中國,建議外務部照會英、日兩國,聲明主權。
在西方人的記載中,東沙島名為「普拉塔斯」(Pratas Island),因為1866年有位名叫Pratas的英國人在此避風。在西方的海圖中,東沙島明確標註是廣東之島嶼。
薩鎮冰派「飛鷹號」助陣
有學者指出,早在1905年,李準就開始組織海軍人員前往東沙島,對東沙被侵佔一事進行調查。但是由於當時日本海軍過於強大,以及甲午戰爭後廣東水師艦船陳舊。李準請求清末最後一任海軍提督薩鎮冰派巡一艘大型軍艦前來支援。當時薩鎮冰派出了中國海軍性能最好的快速艦艇——德國建造的「飛鷹號」前往廣東,在李準的轄下前往東沙島進行調查。
這次調查率隊將領是林國祥和吳敬榮,甲午戰前兩人分別廣東水師廣乙艦和廣甲艦管帶。其中,林國祥是福州船政學堂的一期學員,在豐島海戰中,廣乙艦在林國祥的指揮下就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矯健。在激戰中,廣乙艦一炮穿透日艦浪速號,這是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擊中日艦的第一炮。豐島海戰,是中日甲午戰爭的第一戰,也是中國海軍與日軍的第一戰。此戰也讓林國祥贏得「敢戰」之名。此後,林國祥又參加了威海衛保衛戰,在方伯謙因逃跑被斬首後,他接任「濟遠艦」管帶一職。
吳敬榮是中國海軍福建船政學堂派往英國格林尼治海軍學院學習海軍的第一批留學生之一。在黃海海戰中,也曾一度勇戰,但最終在戰鬥中卻追隨小組編隊的濟遠艦提前脫離戰場,身負惡名。
在這一次的東沙島海權維護行動中,兩位管帶都表現出了軍人的本色。不但證實了日本人在東沙島上盜採磷礦和建立非法標識的事實,還拍照作為證據。證據拿回廣東,張人駿當即用加急電報上奏朝廷,希望外務部「迅與日使交涉,飭將該國商民一律撤回,由我派員收管,另籌布置,一申主權」。
在交涉過程中,日本駐華公使索要東沙島屬於大清國的海圖證據。李準手下幕僚王仁棠拿出康熙年間高涼鎮總兵陳倫炯所著《海圖聞見錄》中有此島之圖,東沙島自古屬於中國確實有據可查。
據李準《自譜》《自述》《李準巡海記》等遺著記載,他率艦巡視東沙島,登島盤問日本人、怒下日旗、現場處置查封廠房設備等具體詳情。有文件記載,經過據理力爭,日本最終放棄東沙島,大清國「卒未費一錢而收回焉」。
不過另據當時的《廣益從報》報導,王仁棠曾上島點驗日本人的物資,扣除日商應完稅項以及補償中國漁戶的損失外,一共給了西澤13萬元毫銀,最終這些錢是從廣東善後局裡騰挪出來的。
收回東沙島,這是中國維護領主主權的一次重大行動。
林國祥去世於巡海功告之時
在收復東沙島後,李準報請清政府巡視南海,宣示主權。
李準手稿自傳《任庵自編年譜》中記載:「經吳敬榮、林國祥、王仁棠先會同粵海關船員往探,當會商安帥親往探明,繪成海圖,以便呈魚師、海港、軍部、內閣立案。免又如東沙之覆轍,待有外人佔據始為交涉為其計」。隨後,李準從水師中選出伏波、琛航和廣金三艦組成艦隊,前往西沙群島巡視,前後總計23天。其中伏波、琛航兩艦曾在馬尾海戰中戰沉,打撈出水後,經過修整參加了這次極具歷史意義的南海主權巡視。巧合的是,在馬尾海戰前,林國祥曾先後擔任過伏波、琛航兩艦的管帶。
據林國祥的四代孫林其浩向筆者介紹,因此這次南海巡視中,李準是統領,但作為海軍宿將林國祥是艦隊的總指揮。
根據何正華的考證,在這次巡航中,共計巡視命名島嶼16座,其中以三艘軍艦命名3島,物產命名兩島;又以李準和總督2人及隨行官員9人家鄉之名命名11島。16座島嶼分別為伏波島、琛航島、廣金島、甘泉島、珊瑚島、鄰水島、豐潤島、霍邱島、歸安島、烏程島、寧波島、新會島、華陽島、陽湖島、休寧島、番禺島。何正華考證認為,西沙最大島嶼、三沙市駐地永興島就是以李準家鄉命名的鄰水島。
如今在西沙群島中,依然沿用琛航、廣金、甘泉、珊瑚四座島嶼的名稱,另據陳悅考證,伏波島現為晉卿島。
軍艦每到一處皆勒石命名,鳴炮升旗。在巡視中,隨船的測繪委員和海軍測繪學生繪製了西沙群島總圖和西沙各島的分圖,為維護中國南海疆域完整作出了貢獻。李準在《自編年譜》中記載:「沿海皆暗礁,危險萬分。且伏波、琛航二船與餘齊年,朽腐堪慮,若非林國祥、吳敬榮二君之老於駕駛,精細謹慎,則恐無生還之望矣。」1910年,李準又親筆著成《廣東水師國防要塞圖說》,成為證明中國對東沙、西沙等南海諸島擁有無可辯駁主權的重要文獻。
最值得一提的是,林國祥四代孫林其浩向筆者介紹,林國祥是在此次巡海即將結束時,積勞成疾,在海上去世。林國祥去世後,李準派船將他的遺體送回廣州,最終安葬在老家廣東新會。當時清廷派光緒的弟弟載洵前來弔唁,贈恤。
林國祥,海軍宿將,在海上去世,這是或許是一個海軍將領最好的歸宿。在這次巡海中,其中就有一個以他家鄉命名的島嶼——新會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