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遠艦」複製艦將重現甲午海戰古戰場

2020-12-14 人民網

原標題:「致遠艦」複製艦將重現甲午海戰古戰場

當年致遠艦全景。(圖片轉自:京華時報)

  7月19日,在遼寧丹東東港,工人正在按照1:1的比例分段復建致遠艦。(圖片轉自:京華時報)

致遠紀念艦正在緊張建造。(圖片轉自:京華時報)

  新華網瀋陽8月2日電(徐揚、郭毅)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甲午海戰中,鄧世昌率「致遠艦」與日本軍艦在黃海上激戰5小時,直至彈盡受創,終被日軍魚雷擊沉,同艦官兵246人殉職,僅7人生還。120年後,「致遠號」的複製版將重現甲午海戰古戰場,該船耗資3700萬元,由民間籌措。

  中日甲午黃海海戰戰場,就在今天丹東港外不遠處的海域。記者近日來到遼寧丹東港近海處的空地上,一架長約80米的軍艦雛形初現,複製艦已完成主體4段的拼接,還有4段船體正在焊接,預計9月中旬全部完工下水。來自全國各地的多位北洋水師將士後人來到丹東港,參觀正在複製建造的「致遠號」巡洋艦。

  丹東港外的大鹿島海域是當年中日甲午海戰的主戰場。今年初,丹東港公司在大鹿島海域航道清淤日常作業時,打撈上來一片船體殘片,經鑑定屬於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的戰艦。1894年,清朝北洋水師「致遠」「經遠」「超勇」「揚威」等艦船均在此海域被日軍擊沉。

  「致遠艦是北洋水師最先進的軍艦,愛國將領鄧世昌就是『致遠』艦的管帶。」中國中日關係史學會理事關捷教授說。

  面對正在複製的「致遠艦」,北洋水師「廣乙艦」管帶林國祥後人林其浩說:「以前只是在資料圖片上看到『致遠艦』,現在終於見到了『真容』」。

  「我們不僅要紀念甲午戰爭,更要通過紀念甲午戰爭總結經驗教訓」,北洋水師「靖遠艦」幫帶劉冠雄的曾孫女劉景瑞說。

  也有一些群眾對於復原「致遠艦」抱有不同意見:與其再造,不如打撈;社會資金也不能用於修建假文物,要流向更有用的地方。

  北洋水師倖存將士周維屏的孫女周良屏說:「如果把當年的『致遠艦』打撈上來,放在博物館裡該多好啊!」

  事實上,早在1997年,中國就在丹東海域啟動了打撈「致遠」等艦船的項目,並成立了打撈指揮部,但由於種種原因項目擱淺,至今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致遠艦打撈
    「 致遠艦上的文物也將是目前中國唯一...2015年09月29日 14:56去年國家文物局水下遺產中心在丹東黃海海域發現甲午海戰沉沒戰艦,並命名為「丹東一號」,確定為甲午海戰沉沒戰艦之後,今年進而確定其身份為甲午海戰 致遠艦。
  • 甲午海戰「致遠」艦沉沒原因有新說
    人民網寧波12月15日電記者徐錦庚、何偉報導:「『致遠』艦是被日艦的數顆榴彈同時命中水線,致使魚雷發射管內一枚魚雷爆炸而導致沉沒的。」新近出版《海疆英魂——記甲午海戰中的鄧世昌和致遠艦》一書的作者、大連海軍艦艇學院教授陳明福,日前回家鄉寧波探親時,向記者明確否定了沿襲百年的「魚雷擊沉」說。
  • 專家顛覆甲午海戰 致遠艦撞的不是吉野艦而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本隊...
    專家顛覆甲午海戰 致遠艦撞的不是吉野艦而是日本聯合艦隊的本隊甲午海戰很多人都是通過一部《甲午風雲》的電影了解的那一段歷史,電影中的鄧世昌一句:目標吉野,衝上去撞沉它,讓很多人都牢記了那段悲壯的歷史,然而,多年以後
  • 甲午海戰致遠艦內發現北洋海軍將士遺骸(圖)
    這是10月5日拍攝的帶有玻璃的「致遠號」舷窗。新華社發  新華社瀋陽10月5日專電 (記者趙洪南、姜瀟)在黃海北部海底發現的甲午海戰沉船致遠艦中,一些重要文物近日陸續出水重見天日。引人關注的是,考古人員在沉船中還發現了北洋海軍將士的遺骸。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丹東一號」沉船發掘領隊周春水4日晚間告訴新華社記者,考古工作仍在繼續。
  • 專家:甲午之後 日本數萬人火燒致遠艦模型(組圖)
    接受華西都市報專訪時,陳悅還向記者接著透露甲午戰後發生在日本的一件事:日本數萬民眾聚集在東京上野公園,1:1比例用木頭複製了致遠和定遠兩艦,民眾齊呼口號「打沉定遠、打沉致遠」,隨後將火把扔到船上,看到兩艘大船燃燒著熊熊烈火,日本民眾高舉雙手,高聲歡呼。陳悅說,這個看著略帶巫術性質的舉動,實際上代表了北洋海軍給日本帶去的難以磨滅的心理震撼,雖然甲午戰勝,但是恐懼並沒有消除。
  • 玉石俱焚,甲午海戰鄧世昌為何要指揮致遠艦撞向吉野號
    這一時期的北洋水師,不僅擁有鎮遠艦、致遠艦等當時世界上頂尖的主力戰艦,海事人才更是如雨後春筍,不斷湧現;諸如鄧世昌等青壯派新式海軍人才成為北洋水師的中堅力量;這時候的北洋水師,說是東亞第一也不為過。然而好景不長,清朝頑固派眼界短淺,認為北洋水師氣候已成,便不再對其傾注精力財力。甚至慈禧太后本人,為了填補內宮開支、維持其奢靡生活,公然削剝海軍軍費,挪用水師經費。
  • 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沉沒戰艦致遠艦將重建(圖)
    海戰沉船出水記  2014年7月10日, 遼寧省丹東港大東港區碼頭一側鞭炮齊鳴,人頭攢動,複製北洋水師致遠紀念艦的艦體合龍工程正在進行。這是一艘丹東人自籌資金,以一比一的比例復建的一艘仿古戰艦,將重現鄧世昌麾下這艘中國巡洋艦的雄姿。該艦計劃於2014年9月17日下水,此後將成為丹東新建的甲午海戰紀念館的一部分。
  • 丹東一號是什麼意思 丹東一號是甲午撞沉吉野的致遠艦
    新華社瀋陽1月12日電(記者趙洪南)123年前,致遠艦留給國人的絕響是危難關頭撞向敵艦……日前,隨著「丹東一號」沉艦(致遠艦)水下考古調查成果對外公布,在海底沉睡了兩甲子後的致遠艦「模樣」日漸清晰,經過3年的調查工作共出水文物200餘件,再現了「甲午海戰」那段悲壯的記憶。
  • 甲午海戰「超勇」遺骸被發現 未來將打撈(圖)
    5個小時的黃海大海戰,北洋水師「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四艦沉沒,700多名官兵血染黃海,其中,愛國將領鄧世昌的事跡廣為人知。現在,鄧世昌雕像、「鄧世昌墓」和「甲午海戰無名將士墓」成為島上的一景。
  • 定遠艦鐵甲出水!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9月17日,在中日甲午海戰126年紀念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清朝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艦的水下打撈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定遠艦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奮戰,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從而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這塊鐵甲長2.86米、寬2.60米、厚0.33米,重約18噸,是定遠艦的防護裝甲。
  • 致遠艦沉沒原因:或艦內進水致鍋爐艙大爆炸(圖)
    關於黃海大東溝海戰中「致遠」艦衝向日本第一遊擊隊的含義,一直以來比較普遍的解釋是,鄧世昌想要指揮「致遠」艦撞沉日本聯合艦隊最新銳的軍艦「吉野」,與之同歸於盡。  有關「致遠」艦沉沒的原因,一直以來傳統的說法是被日本軍艦發射的魚雷擊沉,但是「致遠」沉沒時與日艦的距離尚未進入魚雷的有效射程,否則「致遠」艦也極有可能早已向日艦發起了魚雷攻擊。
  • 「撞沉吉野」的致遠艦裡發現了什麼?
    據微信公眾號「央視新聞」12月30日報導,電影《甲午風雲》中,鄧世昌的一句「撞沉吉野」,讓我們始終銘記那段悲愴屈辱的歷史,更讓我們無法忘記葬身海底的致遠艦。 在海底沉睡了兩甲子後,「丹東一號」沉艦即致遠艦的「模樣」日漸清晰,再現了「甲午海戰」那段悲壯的記憶。
  • 撞沉吉野"的致遠艦裡發現了什麼?
    電影《甲午風雲》中,鄧世昌的一句「撞沉吉野」,讓我們始終銘記那段悲愴屈辱的歷史,更讓我們無法忘記葬身海底的致遠艦。1894年9月17日,中日兩國主力艦隊發生激烈海戰。「致遠艦」在苦戰中衝鋒在前,多次重創日艦後最終壯烈戰沉,鄧世昌以及二百五十名將士中僅七人生還。
  • 「致遠」艦:海魂不滅
    經過歷時兩年多、多方共同努力的水下調查,籠罩在神話和誤解之後已有120餘年的甲午名艦「致遠號」,下落終於被查明。
  • 施洋:致遠艦要撞的,很可能不是吉野
    9月29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丹東一號」沉船發掘人員經過近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最終確定「丹東一號」沉船就是甲午海戰中戰沉的致遠艦。 對於整個近代中國,「致遠」艦都有著許許多多的不尋常:作為舊中國最強海軍——北洋水師最後一批外購的主力戰艦之一,她在北洋水師中最為先進;而因為「致遠」艦的沉沒及其艦長在黃海海戰中光榮殉國,更是讓其成為北洋水師的代表;再加上1958年一部《甲午風雲》在億萬中國觀眾心目中不可磨滅的形象。儘管在北洋水師中「致遠」並非旗艦,卻已然成為當代中國對那段歷史的關鍵記憶。
  • 致遠艦發現北洋海軍將士遺骸 遺骨已不完整(圖)
    華西都市報記者獲悉,在今年的考古調查中,在海底發現了致遠艦將士的遺骸。「這些遺骸都已不完整了,但這些甲午將士值得我們所有人敬佩和銘記。」參與此次考古工作的甲午史專家陳悅說,除了遺骸,考古隊員還在水下發現了一枚銅質鈕扣。對於這些遺骸,甲午海戰中廣乙艦管帶、濟遠艦繼任管帶林國祥的四世孫林其浩表示,希望可以建立一座「甲午海戰致遠艦無名將士墓」以及紀念碑供後人憑弔。
  • 國家文物局披露調查確認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始末
    (原標題:遼寧大連莊河海域發現甲午海戰沉艦——經遠艦)經遠艦遺址位於遼寧省大連市莊河黑島老人石南邊海域。2004年夏,水下考古隊依據資料線索與磁力儀物探數據在該處發現鐵質沉船殘骸,並推測為經遠艦。為了推進甲午沉艦系列調查與研究,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7~9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隊,對該沉船點展開專項調查工作,確認是甲午海戰北洋海軍沉艦——「經遠艦」。這是繼「致遠艦」之後,我國水下考古工作獲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 致遠艦調查發布新成果 或對將士遺骸進行DNA鑑別
    1894年9月17日,在甲午黃海海戰中,由艦長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艦在戰鬥中試圖撞擊敵艦,最終戰沉,艦上252名官兵,除7人倖存外,其他全部殉難。考古中發現的這些遺骸應是致遠艦中的官兵。  此次探撈中,發現了部分北洋將士的遺骸,上面都有烈火焚燒的痕跡。
  • 致遠艦已出水大量文物 是否整體打撈尚未決定
    遼寧丹東東港發現致遠艦的消息,引發全國關注。參與此次考古工作的甲午史專家陳悅,這艘戰艦能體現北洋海軍風貌的一艘戰艦。「致遠艦上的文物也將是目前中國唯一真正意義上的北洋海軍出水文物。」甲午史專家陳悅說,應該以發現致遠艦為契機,建立系統的甲午海戰紀念館。
  • 黎元洪曾駕廣甲艦參甲午海戰 臨陣脫逃遭監禁(圖)
    在甲午海戰爆發前,北洋大臣李鴻章向各地要求增援,當時只有他哥哥、擔任兩廣總督的李翰章派了「廣甲」、「廣乙」、「廣丙」三艘軍艦去支援。這三艘軍艦的主要負責人是「廣丙」號管帶程璧光。程璧光之所以成為負責人,是因為他是主動請纓參戰的。他本來是從廣東押運荔枝到北京,給皇上送荔枝的,結果發現朝鮮局勢漸趨緊張,便上書李鴻章,請求留在北洋備戰,於是備受嘉獎,並被任命為總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