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遠艦鐵甲出水!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2020-12-16 笑語千年

9月17日,在中日甲午海戰126年紀念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清朝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艦的水下打撈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定遠艦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奮戰,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從而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

這塊鐵甲長2.86米、寬2.60米、厚0.33米,重約18噸,是定遠艦的防護裝甲。它不僅是百年前甲午戰爭實物證據,是教育警醒國人的最好教材,也是記載中國近代海軍艦船發展史的重要證物。它的出水,讓人們又仿佛回到了1895年那個風雲激蕩的歲月,讓人看到了那隻號稱亞洲最強艦隊昔日的榮光。

甲午海戰是中華民族之殤,中國海軍之殤。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實力強大的北洋海軍,會在日本人手中不堪一擊?甲午海戰失敗的真正根源是什麼?

一、落後的軍事戰略文化

甲午海戰的失敗,本質是清朝對先進軍事戰略文化的缺失,清朝軍事戰略文化存在致命的缺陷。

受傳統的思想文化影響 ,中國幾千年來在對外關係上都是貫徹以「守」為主的防禦方針。特別是在海防觀念上,中國一直非常消極,長期實行禁海政策,企圖以關閉海上大門這種消極手段,來保證國家的平安。

在這種戰略思想下,中國歷代對海軍的發展都欠重視。到了國外工業化革命蓬勃興起的清朝,中國的艦船製造技術的還是停留在比較原始的水平,實戰訓練的水平與世界列強的差距也是越來越大。在鴉片戰爭中,清朝海軍在英國海軍面前幾乎沒有任何抵抗能力。

鴉片戰爭的失敗,讓清朝統治者痛定思痛,也想汲取教訓,重振天朝上國的雄風。清朝雖然組建 了北洋海軍,向西方購買先進的艦船,但是落後的軍事戰略文化積重難返,不可能一朝一夕之間就可以得到根本的轉變。

旅順、威海是清朝的海軍基地,但是清朝重視的卻仍是海軍對陸地的防禦。在這兩個海軍基地上,清朝修築了許多要塞,架上了重炮,終其實質,卻不過是把傳統的築城防禦思想從陸地搬到了海邊而已。北洋水師並不是用來奪取制海權、保衛國土的,而只是一些能移動的炮臺而已。這種自己放棄制海權的落後軍事戰略文化和作戰方針,怎麼能不敗?

二、北洋海軍的戰鬥力

說句公平的話,清政府對海軍建設並不是不重視,花在海軍建設上的錢總共達到了7000萬兩之多,遠超當時的日本。

從1866年到1911年,清朝建立了福建船政學堂和天津水師學堂、威海水師學堂等近代海軍教育機構,培養出嚴復、鄧世昌、許兆箕等優秀的海軍人才。清朝的十一所水師學堂合計畢業107屆學生,人數約1900人,他們大多在後來成為中國海軍的主要骨幹。

通過學習,這些畢業生能"以機器造機器,以新法變新法",製造出了中國近代第一批新式輪船,並裝備了福建艦隊、廣東艦隊、北洋艦隊。中國人自製的"平遠"艦,在甲午海戰中中數彈而完好無損,經受住了大海戰的考驗。

中國的海軍學堂畢業生,和當時日本的海軍相比,素質相當高。連在中國海軍中擔任指導的英國人都承認:"中國海軍,其操縱也甚精,其演炮也極準,倘與日本海軍校,中國未嘗或遜。"以炮術論,日本海軍的命中率約佔百分之十二,而中國海軍命中率約為百分之二十。

網上有一個傳說,說是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在參觀北洋海軍時,發現中國海軍在北洋旗艦定遠號的主炮管上晾衣服,由此得出「中國海軍終不堪一擊也」的結論。這個傳說現已被考證是日本人編造的謠言。因為東鄉平八郎從沒有登上過定遠艦,而定遠艦主炮的炮管離地有五米之高,士兵們是不可能爬上去,把衣服晾在上面的。

絕大多數北洋海軍將士都是愛國的,他們忠於職守,在抵禦外侮上絲毫不含糊。在甲午海中,"致遠"艦252名官兵和"經遠"艦270名官兵全部犧牲,艦長以上的軍官一半以上以身殉職。就連日軍也承認北洋海軍「盡忠職守,可大加稱賞」。那麼,這麼一支武器先進,將士英勇的海軍,是怎麼輸的呢?

三、甲午海戰的戰況

甲午海戰,是在中國海軍豐島海戰失利的情況下,清朝為了挽回面子,命令北洋水師尋找日本聯合艦隊主力決戰的情況下發生的。但是,由於情報系統的落後,北洋海軍並不掌握日軍的動向,一連多日在海上搜尋無果;而日軍則利用無孔不入的情報系統,完全掌握著北洋海軍的行蹤。戰爭開始前,雙方就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1895年8月10日,威海守軍終於發現了日本海軍的蹤跡,李鴻章急令丁汝昌回防。9月17日,北洋艦隊在鴨綠江口外與日軍遭遇,決戰終於爆發。

雖然北洋艦隊的主力艦「定遠」號和「鎮遠」號船堅炮利,但整體來說,日本艦隊的航速和艦炮射速都遠遠高於北洋艦隊。特別是日本旗艦「吉野」號,擁有當時世界上最高的23節航速和最強火力。日軍不惜犧牲少數速度遲緩的弱艦,以最大限度發揮機動性的縱隊隊形向北洋海軍發動了進攻。

日艦倚仗速度上的優勢,採取從左向右橫穿北洋海軍隊形的方法猛進,其實帶有很大的冒險性。因為日軍的縱隊陣形有被北洋海軍攔腰衝為兩截的危險,但這種孤注一擲式的戰法,讓北洋海軍始料不及。

戰鬥開始不久,北洋艦隊旗艦"定遠"主炮炮塔被擊中起火,丁汝昌被燒傷,艦上用來指揮的信號旗被毀。日第利用航速優勢,攻擊北洋艦隊右翼,"超勇"、"揚威"二艦相繼被擊中起火,退出戰鬥。日艦"比睿"、"赤城"號也受到重創。

下午,部分日艦繞至北洋艦隊背後,與主力形成夾擊之勢。北洋艦隊腹背受敵,隊形更加混亂。北洋海軍衝在前面的"致遠"艦多處受傷,船身傾斜,鄧世昌毅然指揮"致遠"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但不幸被日軍擊沉。全艦官兵自鄧世昌以下全部壯烈殉國。

經過5個多小時的戰鬥,北洋艦隊損失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號5艘軍艦,李鴻章急令北洋艦隊撤入威海港,日本自此奪取了黃海的制海權。

四、北洋海軍的失利原因

這次戰爭的失利,原因很多。但是人們最為熟知的一個原因是,慈禧太后為了慶祝她的60壽誕,將北洋水師的軍費2400萬兩白銀用來修繕頤和園。如果這2400萬兩白銀能夠正確使用在北洋水師身上,北洋水師能不能打贏甲午海戰呢?

這是一個重要原因,但並不是絕對主要的。這2400萬兩白銀,也挽救不了清朝失敗的命運。

甲午海戰的失利,是一場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多維度的複合對抗的綜合失利。在外交上,日本藉口幹涉清政府鎮壓朝鮮東學黨起義,讓俄國置身事外;然後又利用英俄矛盾,向英國指出日本與清朝開戰,可以遏制俄國人南侵,從而取得了英國的支持。而清政府在外交上茫無頭緒,在日本侵略野心暴露之時,李鴻章還希望英、俄等國能出面調停,根本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以無備對有備,安能不敗?

清朝軍隊以效忠皇權、保護皇權為主旨,雖然購買了一些艦船,但忽視軍事制度的現代化建設。在裝備引進上比較積極,但是在相應的制度改革方面卻極為保守。清朝的海軍衙門官員幾乎全是旗人,無一人精通海軍知識和業務,也沒有明確的職能劃分,一些有識之士提出來的有利於海軍建設和發展的建議都沒有採用落實,只會爭權奪利。這樣的領導機構,能打勝仗嗎?

清朝的海軍教育也有很大弊端。當時要想進入仕途,只有通過科舉才是正統;再優秀的海軍人才,也要按部就由候補把總幹起,再從把總、候補千總慢慢升遷。這也導致了許多人不願意去學習海軍,造成了人才的斷檔。

在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不僅發炮慢,而且炮彈匱乏、質量低劣。是清政府太窮嗎?並不是。根本原因在於清政府建成海軍後,只想防禦,不想進擊取得更大利益。所以,海軍有沒有海戰的水平並不重要,只要能配合陸上的炮臺,做好港口的防禦就夠了。這也是清政府經常拖延海軍經費,甚至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的根本原因。

反觀日本,從1887年起,天皇每年從宮廷經費中撥出專款,並要求文武百官從薪俸中抽出十分之一,去發展海軍。一進一退之間,勝負難道不是早已決定了嗎?

在專制的封建社會,北洋海軍建設只能受制於統治者的意志。因此,甲午海戰中,日本打贏的不是中國的海軍,而是中國的制度。

相關焦點

  • 定遠艦30cm厚的鐵甲出水,印證北洋水師的實力,戰敗原因令人心寒
    北洋水師成立於1888年,是中國近代化的海軍艦隊,也是當時清朝四支海軍中,實力最強的一支。北洋水師有官兵四千人,25艘軍艦,50艘輔助艦和30艘運輸船。北洋水師的建設經費是400萬兩白銀,號稱是亞洲第一水師。
  • 定遠艦33釐米鐵甲被打撈,北洋水師真正戰敗原因:不是炮彈不足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和日本的聯合艦隊在黃海的大東溝相遇,甲午海戰爆發。僅5個小時之後,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之稱的北洋水師損失了四艘船艦,退出戰鬥。 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定遠艦和鎮遠艦仍然存在,日方的松島號被炮彈擊中喪失了戰鬥力。
  • 北洋艦隊鐵甲戰列艦定遠號的歷史宿命
    眾所周知中日甲午海戰以北洋水師慘敗結束,定遠艦也受重創並在威海衛保衛戰中因無力改變戰局而選擇自爆!這艘超級巨艦為何以這種方式落幕?定遠艦1886年8月北洋水師"定遠"、"鎮遠"、"濟遠"、"威遠"到訪日本!日本人被這些巨艦所震撼,有著憂患意識的大和民族感覺到了威脅。
  • 定遠艦鐵甲出水:重約18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
    鐵甲起吊出水瞬間 本文圖片均來自「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微信公眾號新華社濟南9月19日消息,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19日傳來消息,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已成功將一塊重約18噸的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
  • 沉入海底126年定遠艦鐵甲重見天日 整體保存完好
    ,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成功將定遠艦上一塊重達18.7噸的鐵甲起吊出水。這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鐵甲出水,進一步印證了定遠艦的「身份」。羊城晚報記者深入採訪一線工作人員發現,無論是水下攝影、測繪登記還是設備維修,廣東水下考古人為此次定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貢獻了豐富的廣東經驗。
  • 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重約18噸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19日通報稱,9月17日,山東威海灣劉公島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十多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 據介紹,該鐵甲為一整塊,重約18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也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
  • 甲午海戰:看看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差距,才知道為何贏不了
    1894年9月17日,在我國黃海大東溝海域上,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進行了著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艦隊遭遇後,雙方開始了猛烈的炮火攻擊,北洋水師中的定遠艦首先發射炮彈,其他艦隊在指揮下齊齊連發,一時間海上炮聲連連,硝煙瀰漫,海水激蕩翻騰。
  • 甲午海戰給了我們多少歷史教訓?|甲午戰爭|軍艦|北洋水師_網易訂閱
    李鴻章選定德國伏爾鏗船廠訂造兩艘鐵甲艦,「定遠」、「鎮遠」及一艘鐵甲巡洋艦「濟遠」。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定遠」、「鎮遠」滯留德國,直到中法戰爭以中國戰敗結束,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後,兩艘鐵甲艦才來到中國。  由此,清政府正式設立海軍衙門。並任命醇親王總理海軍事務,慶郡王、李鴻章協辦。並選定威海衛和旅順西地建設海軍基地。
  • 發現「定遠艦」:折戟沉沙鐵未銷
    指揮官丁汝昌一聲令下,清政府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開炮迎敵,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海軍主力決戰黃海海戰打響。不久,因戰局崩潰,這艘當時的「亞洲第一鐵甲艦」含恨自爆。125年後,9月2日。山東威海,劉公島,風輕波平。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之敗,是否是丁汝昌指揮失誤所致,還是另有原因
    不過北洋水師創立時,各國海軍流行撞擊戰術,強調艦首火力,北洋水師各艦也是如此。像「定遠」、「鎮遠」的主炮就採用了斜對角布局,可以同時向艦首射擊。使用橫陣可以充分發揮重炮的威力。此外北洋水師各艦所用火炮大多為架退炮,射速慢,加上開花彈不足,所以採用橫陣也有衝亂日本艦隊編隊,試圖亂中取勝的意圖。
  • 擋下日軍159炮的定遠艦鐵甲,亮相山東威海衛
    這塊長2.8米、寬2.6米、厚33釐米,重18.7噸的巨型鐵板,正是126年前在黃海海戰中,承受日軍159炮而不沉的「遠東第一艦」定遠號鐵甲艦護甲。那斑駁的鐵鏽,並不能掩蓋昔日定遠艦的厚重與堅固。126年前,定遠、鎮遠兩艘姊妹鐵甲艦,領銜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爆發了決戰。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為何全軍覆沒?深度解析其原因
    1894年7月,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經過黃海海戰、威海衛海戰等戰役,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廷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收場。大清亞洲第一的海軍,為何打不過日本海軍呢?北洋水師為何會全軍覆沒呢?咱們來分析一下其原因。原因一、制度劣勢。
  • 甲午海戰中,定遠號和鎮遠號為什麼連一艘日艦都沒有擊沉?
    李三萬摘要: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兩艘主力艦定遠號和鎮遠號,排水量大,裝甲防護厚實,主炮口徑大射程遠,戰鬥力是所有參戰艦艇中最強的,為什麼連一艘日軍艦艇都沒有擊沉?1894年9月17日是甲午海戰爆發的日期,今天正是一百二十五年的幾年日,特發本文以為紀念。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為什麼沒有擊沉一艘日艦?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參戰的鎮遠號和定遠號的實力可謂是正常戰爭中戰鬥力最強的,而且當時日本的綜合國力也不是很強大,那為什麼當時北洋水師都沒有擊沉一艘日軍軍艦呢,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完敗?從後世的一些影片中來看,對於北洋艦隊在中日甲午海戰中戰敗的原因,一些導演一味將戰敗的原因用裝了黃沙的炮彈、北洋水師的炮彈口徑要比炮管粗來解釋,這其實是一個愚蠢的解釋,其實北洋水師之所以完全的落敗的原因是因為北洋水師當時不相信科學、自以為是、坐井觀天的愚昧思想,其實對於北洋水師戰敗的原因共有四點。
  • 中日甲午海戰:世界蒸汽動力裝甲戰艦的首次大規模海戰
    1894年7月,日本海軍與中國清政府的北洋水師在黃海的豐島海域附近遭遇,日艦吉野號首先向北洋水師艦隊突然開炮,挑起了中日甲午海戰的戰火。甲午海戰爆發戰前在清政府洋務派大臣李鴻章的主持下,北洋海軍於1885年向德國訂購了世界上較先進的7335噸級鋼鐵裝甲艦「定遠」號「鎮遠」號和和排水量2300噸的「濟遠」號,這在當時是遠東地區威力最大的戰艦
  • 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最後李鴻章以330萬兩白銀的價格,買下了「定遠」、「鎮遠」兩艘主力鐵甲戰艦,排水量7300萬噸級。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軍旗是龍旗。據史料記載,甲午海戰前,日軍已配備了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島、千代田、嚴島、橋立等主力戰艦,全套新式自動火炮,炮彈均為黃色炸藥,威力是北洋海軍用的實心彈10倍有餘。而且,日本特務掌握北洋海軍的資料後,特意從德國定製了三艘專門對付鎮遠、定遠的軍艦。
  • 北洋水師主力艦艇盤點 打不沉的定遠鐵甲艦和悲壯航行的致遠忠魂
    海軍不像陸軍,你拿著70年前的AK47照樣不怵現役的M4或者95突,但同級別的海軍爺爺艦永遠剛不贏新銳艦艇。甲午海戰又正好爆發於海軍科技高速發展的19世紀末期,幾年相差的可能就是一個科技等級,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北洋水師還在使用老式的克虜伯前裝填架退炮,而日本海軍已經在使用後裝填速射炮了。
  • 上海航船世家與北洋水師黃海海戰
    原創 盧銘安 上海老底子上海航船世家與北洋水師黃海海戰盧銘安今年7月25日是甲午風雲中的「黃海海戰」126周年紀念日,筆者用自己所知的,有說服力的事實,以與此有關聯的普通人角度頌揚這場雖敗猶榮的海戰
  • 看看北洋水師和日本海軍的差距,才知道甲午海戰為何贏不了
    文/寂寞的紅酒1894年9月17日,在中國黃海北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海戰,這就是著名的黃海海戰,也叫中日甲午海戰。在這場中日海軍的巔峰對決中,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輸的一敗塗地,日本海軍最終獲得了黃海海戰的勝利。
  • 甲午海戰中,丁汝昌對北洋艦隊的指揮到底有沒有錯?
    李三萬摘要:對於甲午海戰,通常都會認為是陸軍出身的丁汝昌不懂海軍,外行指揮內行,指揮上的失誤是導致海戰失敗的重要原因,到底是不是這樣呢?而在甲午海戰——確切說是1894年9月17日的黃海大東溝海戰,日本海軍就成功地搶佔了T字陣型,等於就是鎖定了勝局。有人說是日本海軍的裝備和技術好,比如速射炮就比北洋海軍多,可是你怎麼不說北洋海軍船堅炮利呢?人家的速射炮打不穿更打不沉你的主力艦啊,你怎麼還是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