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2020-12-12 讀書讀書WE讀書

在我們很多人印象中,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軍隊不堪一擊,列強一恐嚇,就籤訂條約、割地賠款。

其實,大清也有風光的時候,洋務運動後李鴻章組建的「北洋水師」,戰鬥力在世界上名列第九,亞洲第一。

即使在大清最無能的慈禧時代,還是有光緒、李鴻章等人,看到鴉片戰爭中英國戰船火炮的威力後,意識到制海權的重要性,開始組建大清近代海軍。

1875年,李鴻章專門出洋考察,採購當時世界上威力最強大的鐵甲戰船,本來老牌子的英國軍艦是首選,但英國人店大欺客,漫天要價。

這時新興的德國人看到市場,給李鴻章報了一個相當優惠的價格,戰艦威力強大又物美價廉,李鴻章當場拍板:買它!

最後李鴻章以330萬兩白銀的價格,買下了「定遠」、「鎮遠」兩艘主力鐵甲戰艦,排水量7300萬噸級。

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軍旗是龍旗。

此時的大清海軍已陸續採購大小軍艦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其中主力以「八遠艦」命名:定遠、鎮遠、來遠、經遠、致遠、靖遠、濟遠、平遠。

擁有如此強大的一支近代海軍,朝野上下人心激動,但很快,問題來了。

「買船一時爽,保養火葬場」。

軍艦是個很燒錢的玩意,不是買了就隨便用了,日常保養、維修、訓練到處要花錢,一發炮彈抵得上普通人幾個月工資,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朝廷每年撥的400萬兩白銀,根本不夠塞牙縫。

時間一久,戶部就不樂意了,保皇派翁同龢等人攻擊李鴻章,光緒帝猶猶豫豫停了撥款。

沒了錢,裝備老化,炮彈不足,故障率高,北洋水師從誕生那天起,就開始走了下坡路。

1895年11月,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海軍為了討好老佛爺,把本用來購買一艘英國軍艦的錢,挪用去給老佛爺祝壽賀禮了。

這艘軍艦是英國為北洋水師量身定做的快速型軍艦(航速高達22.5),彌補艦隊速度遲緩的問題。這個消息被日本知道後,立馬全國湊錢「截胡」給買下了,大清不要,我們日本要了。

可笑的是,這艘船就是後來鄧世昌拼死也沒撞沉的——「吉野」號!

當時的日本,為了建造海軍,舉國捐款,日本天皇皇后把首飾都捐了,日本銀行超量發行國債,透支未來的錢,全力打造軍艦。

可以說,如果甲午海戰日本敗了,光是國債就能自己崩潰,所以日本賭上國運,要搏一票大的,打敗大清搶到銀子!

但當時大清上下的思維還停留在幾十年前,翰林院大臣上書奏:日本國僅有2艘鐵甲艦,其他都是木頭做的帆船,不足為懼。

但實際上呢?

據史料記載,甲午海戰前,日軍已配備了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松島、千代田、嚴島、橋立等主力戰艦,全套新式自動火炮,炮彈均為黃色炸藥,威力是北洋海軍用的實心彈10倍有餘。

而且,日本特務掌握北洋海軍的資料後,特意從德國定製了三艘專門對付鎮遠、定遠的軍艦。

從誕生那天起,日本海軍就在等待一個消滅北洋水師的機會。

很快,機會來了。

1894年2月15日,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皇帝請求大清出兵鎮壓,而日本也在等待這個挑釁機會。

7月25日,日本埋伏豐島海面,突然襲擊清軍運兵船,擊沉「高升號」運兵船,871名士兵寧死不降,壯烈殉國。

清政府大怒,對日宣戰,甲午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9月17日上午10時 30分左右,完成護航任務的北洋水師,在鴨綠江大東溝與日本艦隊遭遇。

日軍隨即排成單列縱隊,準備迎戰北洋水師。

同時,「鎮遠」號發現有日本軍艦衝來,立刻拉起警報,水師提督丁汝昌命令北洋艦隊變換隊形,雁形陣迎戰日本聯合艦隊。

當時雙方的實力基本打平,北洋水師10艘軍艦,對陣日本海軍12艘軍艦。

日軍的火炮多裝備在側面,以一字長蛇陣,用側面火炮攻擊北洋艦隊,日本軍艦特點在於火炮發射臺靈活,炮彈威力較大,航速較快。

北洋艦隊陣容

北洋水師的火炮比較老舊,重炮裝備在船頭位置為主,以雁形陣出擊,靠「定遠」、「鎮遠」兩艦以重型鐵甲艦打頭衝陣,其餘軍艦在兩翼,但航速較日軍慢。

中午12點50分,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打響了黃海海戰的第一炮,但未命中敵艦。隨後,日軍旗艦「松島」向北洋水師開炮射擊。

戰鬥一開始,日艦派出以「吉野」、「浪速」、「秋津州」和「高千穗」組成的第一遊擊隊,利用速度快的優勢,避開主力重船「定遠」,繞到了北洋水師的右翼,迅速包圍「揚威」、「超勇」猛打。

「揚威」和「超勇」服役較久,裝備陳舊,航速和火力只能作為策應,開戰半小時後,「超勇」起火被擊沉,管帶黃建勳墜海自殺;「揚威」艦體嚴重傾斜,前後火炮全部失靈,駛離戰場後居然擱淺,管帶林履中跳海自殺。

正面戰場上,日本旗艦「松島」與北洋旗艦「定遠」捉對廝殺,12時53分,一發炮彈擊中「定遠」指揮臺,信號旗被打壞,提督丁汝昌摔成重傷,整個艦隊失去統一的指揮,開始各自為戰。

此時,「濟遠」管帶方伯謙竟臨陣脫逃,「廣甲」看到「濟遠」逃了,也跟著逃跑。

更烏龍的是,「濟遠」逃的時候慌不擇路,竟然把擱淺在附近的「楊威」給撞沉了;「廣甲」逃跑後在大連三山島觸礁,23日被路過的日艦發現,自己炸沉了。

「定遠」、「經遠」、「來遠」捉住日艦中實力較弱的「扶桑」、「赤誠」、「西京丸」和「比睿」,進行猛烈攻擊,「比睿」號慌不擇路,竟從北洋水師中穿插過去,可惜北洋水軍以穿甲彈為主,重傷「赤誠」、「西京丸」和「比睿」後,竟沒能擊沉敵艦。

14時15分,日本艦隊迂迴到北洋水師背後,與擊敗「揚威」、「超勇」的第一遊擊隊形成前後夾擊,北洋水師腹背受敵,隊形更加混亂,「來遠」、「靖遠」受傷,退出戰鬥修復。

15點3分,日軍一炮命中旗艦「定遠」,「定遠」隨即燃起大火,旁邊的「致遠」和「經遠」掩護旗艦滅火,「定遠」成功撲滅了大火,但「致遠」此時已被日艦的炮火集中圍毆,船體嚴重傾斜。

「致遠」管帶鄧世昌在得知炮彈用盡後,下令全速前進撞沉「吉野」,伺機發射魚雷。日艦見狀邊逃命邊集中火力攻擊「致遠」,第二發魚雷命中「致遠」艦魚雷倉,「致遠」爆炸沉沒,全艦官兵共252名壯烈戰死。

鄧世昌墜入海中,拒絕了救援艇丟過來的繩子和遊泳圈,抱著愛犬「太陽」,沉水殉國。

「致遠」沉沒後,「經遠」繼續迎戰「吉野」,在密集的炮火下中彈起火,管帶林永升、大副陳策陣亡,「經遠」被魚雷擊沉,全艦270人除16人獲救外,全部殉難。

日艦後來回憶「經遠」艦:「終未升降旗,一直奮戰,死而後已,可瞑目海底」。

15點30分,「鎮遠」發射的一枚榴彈,命中「松島」號甲板上的彈藥堆,引爆炮彈,炸死日軍炮塔指揮官志摩清直等100餘人,「松島」失去指揮能力後逃跑。

此時,正面戰場上「定遠」、「鎮遠」仍在遭到日本艦隊5艘軍艦的圍攻,兩艦鐵甲防禦強悍,多次起火但始終堅挺,以2對5不落下風,日艦「赤城」、「比睿」、「西京丸」被「定遠」和「鎮遠」轟得逃跑,旗艦「松島」癱瘓,「吉野」、「扶桑」也受了重傷。

不久,「靖遠」、「來遠」搶修完畢,並召回之前撤離戰場的「平遠」、「廣丙」和魚雷艇,北洋水師重新集結。

17點30分,日本艦隊見吃不下北洋水師,下令全部撤離戰場。北洋水師隨後也收隊返回旅順港。

歷時5個多小時的黃海海戰,到此結束。

此戰,北洋水師損失了「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軍艦,死傷官兵無數;但日本艦隊「松島」、「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艦僅僅是重傷,返回船塢修復,一周又恢復戰鬥力。

但北洋水師返回旅順後,卻因缺少維修零件和維修工人,折騰了一個多月,勉強堵住了漏水,北洋水師卻失去了戰鬥力。

北洋水師一戰之後,徹底失去了黃海制海權,龜縮在威海衛。

更悲催的是,「鎮遠」在入港時不慎觸礁,徹底癱在了海上,管帶林泰曾自殺。

出不去港的北洋水師,就像失去了牙齒的老虎,等待他們的是日本艦隊的圍殺。

1895年1月19日,日軍主力登陸旅順,一路殺到威海,包圍了北洋水師所在的劉公島。

2月6日,日艦魚雷艇偷襲,擊沉北洋水師「來遠」,「威遠」和「寶筏」號。

2月7日,日艦全殲北洋水師魚雷艇,並佔領岸炮,活捉4名清軍,威逼他們掉轉炮口轟炸北洋水師艦隊。

2月9日,日艦擊沉了北洋水師最後一艘主力艦「靖遠」,北洋水師基本大勢已去。

2月12日,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廣丙」號管帶陳壁光代表北洋艦隊投降,「定遠」和「鎮遠」為不資敵自爆沉船,日軍俘虜了「濟遠」,「平遠」,「廣丙」等殘餘軍艦。

兩個多月後,清政府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

日軍在獲得清政府2億白銀賠償後,80%投入海軍和陸軍裝備,為日後全面侵華,埋下了伏筆。

甲午一戰,是中華民族的至暗時刻,列強瓜分中國;但這一敗仗,也讓無數國人開始覺醒,古老的東亞睡獅慢慢睜眼。

1895年後50年,中國人民終於幹趴了日本。

長眠於海底的北洋水師英雄們,你們可以安息了!

2019年,山東威海衛,「定遠」艦沉船被考古打撈上來,「致遠」、「經遠」也陸續被發現。

定遠艦殘骸

當這些沉船重見天日的那天,迎接這些不朽將士們的是:

強大的航母編隊!

相關焦點

  • 龍旗飄揚:大清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
    北洋艦隊的鐵甲艦有「定遠」及「鎮遠」 ,「定遠」號鐵甲艦是當時北洋主力艦,也是大清國北洋水師的旗艦,是亞洲少見的鐵甲巨艦,曾引起日本國民極大恐慌。「定遠」艦為維多利亞式塗裝的,其特點為黑色船身,紅色水線,白色甲板上層建築與黃色煙囪及桅杆。「鎮遠」艦,"定遠"級鐵甲艦其中的一艘,「定遠」艦的姊妹艦。管帶為林泰曾。1885年10月二艦駛抵大沽口,鎮遠、定遠正式編入北洋水師。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為何全軍覆沒?深度解析其原因
    1894年7月,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經過黃海海戰、威海衛海戰等戰役,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廷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收場。大清亞洲第一的海軍,為何打不過日本海軍呢?北洋水師為何會全軍覆沒呢?咱們來分析一下其原因。原因一、制度劣勢。
  • 大清,北洋水師為何全軍覆沒?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當時所有的西方國家都是極其看好大清朝 ,因為當時清朝剛經過如火如荼的洋務運動,建立了號稱亞洲最強的北洋水師。這一支海軍艦隊,無論是人數還是戰船的噸位都明顯強於日本,而且大清的國力和領土面積也是日本這個彈丸小國不可比的。然而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堂堂大清的北洋海師,最後居然被一個弱國的海軍打得全軍覆沒,最後絕望的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殉國。
  • 甲午海戰:看看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差距,才知道為何贏不了
    1894年9月17日,在我國黃海大東溝海域上,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進行了著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艦隊遭遇後,雙方開始了猛烈的炮火攻擊,北洋水師中的定遠艦首先發射炮彈,其他艦隊在指揮下齊齊連發,一時間海上炮聲連連,硝煙瀰漫,海水激蕩翻騰。
  • 大清王朝的南洋水師與北洋水師為何擁有各自不同的命運?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大清王朝的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正式誕生了。那麼,同為大清的海軍,南洋水師與北洋水師的命運最終又走向何處呢?下面咱們就前往探查一番。首先,咱們先看北洋水師。當大清重臣李鴻章奉命籌建北洋水師之後,在中國的近代史上,北洋水師就成為了一支舉足輕重的武裝力量。甚至,可以說,在當時全世界的海軍舞臺上,北洋水師都是一顆耀眼的明星。
  • 北洋水師揚威日本,長崎事件為甲午海戰埋下禍根
    我們知道1894年爆發中日甲午海戰,清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被迫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臺灣島及澎湖列島給日本,被日本統治50年之久,直到現在還沒回到大陸。如果我們今天看甲午海戰,雖然有朝鮮之亂,日本擴張野心等各方面因素,但還有一個很重要也被人們忽略的原因,那就是發生在甲午海戰之前六七年的日本長崎事件。
  • 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師為何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全軍覆沒
    洋務運動時間,洋務派們,尤其是李鴻章致力於打造大清國第一支近代化的海軍。洋務派又買又造,終於建成了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師。致力於建造北洋水師的李鴻章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北洋水師第一次在海戰中亮相:黃海的大東溝一戰北洋水師被日軍擊沉了4艘重型鐵甲艦,威海衛一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 如果提前十年開戰,那麼北洋水師能不能贏日本海軍?
    談及近代大清對日本的海戰,很多人把甲午戰爭前十年發生的長崎事件,視為大清對日本開戰的最好時機,認為如果此時開戰,大清水師定將日本海軍打得潰不成軍。 所謂長崎事件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是一場大清水兵到日本嫖娼引起的打鬥事件。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北洋水師並不是用來奪取制海權、保衛國土的,而只是一些能移動的炮臺而已。這種自己放棄制海權的落後軍事戰略文化和作戰方針,怎麼能不敗?二、北洋海軍的戰鬥力說句公平的話,清政府對海軍建設並不是不重視,花在海軍建設上的錢總共達到了7000萬兩之多,遠超當時的日本。
  • 看看北洋水師和日本海軍的差距,才知道甲午海戰為何贏不了
    文/寂寞的紅酒1894年9月17日,在中國黃海北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海戰,這就是著名的黃海海戰,也叫中日甲午海戰。在這場中日海軍的巔峰對決中,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輸的一敗塗地,日本海軍最終獲得了黃海海戰的勝利。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打不過日軍,真的是因為裝備不行嗎?
    呂海峰話說,自古以來,決定中國命運的有好幾次關鍵性的戰役,其中一次就是中國同日本之間的甲午海戰,而就在這場戰役當中,大清朝的北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既讓當時的北洋大臣李鴻章顏面掃地,也讓大清帝國的高大威猛形象轟然倒塌
  • 北洋水師在這裡沉沒
    丹東市灝臨黃海邊的東港市有個絕色美景的島嶼,這就是大鹿島,或許大家對它很陌生,但是提到甲午海戰大家就知道了,大鹿島這一片海域就是當年甲午海戰的激戰地,當年大清王朝的精銳水師北洋水師就屯兵在大鹿島。一百多年前那場喪盡恥辱的戰鬥使裝備精良的北洋水師在此全軍覆沒。
  • 北洋水師為什麼會在甲午海戰中敗給日本?
    甲午海戰永遠是中國人記憶裡抹不去的傷痛,北洋水師在這場海戰中敗給了日本聯合艦隊,隨後籤署的不平等條約,讓清政府屈辱的割地賠款,極大的打擊了我們民族的自信心,那麼當時人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為什麼會在甲午海戰中敗給日本呢?
  •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失敗只是因為假炮彈?別再被影視劇騙了!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失敗只是因為假炮彈?別再被影視劇騙了!在中國的5000年歷史中,晚清時期一定是最黑暗的一段歲月。因為在晚清之前,中國一直都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強國。在中國近代百年屈辱史中,最令人揪心的莫過於甲午海戰了。記得小時候看電影《甲午風雲》的時候,就被當時的情況給氣到了。電影中,原本清軍佔盡優勢,但是卻因為炮彈裡裝滿了沙子而慘敗。於是,小時候在筆者的心裡,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假炮彈。之後很多年,我也一直是這麼認為的。
  • 從北洋水師走出來的民國海軍總長,用一生見證了中國近代史的變遷
    在晚清的這段屈辱史上,不能不提的就是甲午海戰,這場堪稱慘烈的大海戰,至今讓我們不能忘記。前段時間被打撈出來的「經遠艦」,用鐵一般的事實告訴著我們,其實我們當時已經盡力了,那些多年來被人構陷為貪生怕死的英烈們,終於可以正名他們的英勇和頑強,可他們卻永遠無法看到中國強大的那一天。
  •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一次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的絕佳機會
    長崎事件本是北洋水師一次可以將日本海軍扼殺於搖籃的絕佳機會,卻被清政府白白地浪費了,更要命的是為幾年後的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的慘敗埋下了禍根,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當時的北洋水師總教習英國人琅威理甚至建議北洋水師藉此機會,直接對日本宣戰,當時的日本海軍剛剛起步,而北洋水師有壓倒性優勢,是將日本海軍扼殺在搖籃中的絕佳機會。
  • 解讀北洋水師軍服,這個演變過程太複雜,《甲午風雲》都弄錯了
    首次使用西方軍銜符號1866年清政府在福州創建福建船政局,1875年設立南北洋大臣,加速近代化艦隊的建設,還開設學堂培訓海軍專業軍官。此後,北洋大臣李鴻章創建了中國唯一的一支皇家海軍——北洋水師。北洋水師又稱北洋海軍、北洋艦隊。
  •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將士雖有誓死決心,終因清政府腐敗而亡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劉步蟾、鄧世昌等「鎮遠號」、「致遠號」將士出訪日本,在日本遭遇長崎事件,兩國大戰一觸即發。>,北洋水師將士們雖奮力拼殺,許多將士為之殉國,但終究未能取勝。中日甲午大海戰,北洋水師的將士們也並非貪生怕死之輩,將士們都有誓死報國的決心。「致遠艦」管帶鄧世昌死的是何等壯烈。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
  • 從北洋水師主力到日本海軍的: 被俘的北洋水師戰艦 「濟遠」曾對...
    北洋艦隊各艦艇在1895年威海衛投降後皆被日軍俘虜,除了「康濟」號練習艦 因為載運北洋艦隊遣散降兵及運送回自裁軍官的棺柩被釋回,以及戰損沉沒不堪使用的之外,其餘全部都被俘虜回日本納入日本海軍使用。其中主力中的「八遠艦」有三艘被日軍俘虜,並加入敵人的陣營效力。圖:緊急搶修後的「鎮遠」艦被拖回日本長崎港。
  • 《日本海大海戰》
    這也是日本海軍名將東鄉平八郎卓越的指揮才能和智慧的結果。日本聯合艦隊的陣型又是把所有艦船一字形排開採用包抄利用戰艦側舷所以大炮而給對方以最大殺傷力,又加之遠途疲憊和自以為是所以沙俄吃了虧。又何況北洋水師,在艦炮落後彈藥缺少的情況下哪有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