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的南洋水師與北洋水師為何擁有各自不同的命運?

2020-12-24 呂海峰專欄

呂海峰

話說,當時光走到清朝末年的時候,由於國家積貧積弱,一再受到帝國主義的欺侮。於是,晚清的一些重要大臣諸如李鴻章等人,就發起了一場自強運動,即:洋務運動。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大清王朝的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正式誕生了。那麼,同為大清的海軍,南洋水師與北洋水師的命運最終又走向何處呢?下面咱們就前往探查一番。

首先,咱們先看北洋水師。當大清重臣李鴻章奉命籌建北洋水師之後,在中國的近代史上,北洋水師就成為了一支舉足輕重的武裝力量。甚至,可以說,在當時全世界的海軍舞臺上,北洋水師都是一顆耀眼的明星。加上,北洋水師最初的組建,人員都是由李鴻章的淮軍舊部完成的,而艦船裝備又基本上全是購買發達國家的,比如,在擁有一些鐵甲巨艦、主力艦、炮艦之外,還有很多的魚雷艇。所以,戰鬥力極為強悍。當然,話說到此,肯定會有看官不認同小編的觀點,在他們認為,你北洋水師都已經戰敗了,還吹啥的牛逼呢?然而,曹操曾經說過,「凡事不能以成敗論英雄。」儘管北洋海軍最後是失敗了,但是,它畢竟曾經是中國可以威懾世界海洋的一支最為先進的軍事力量,與此同時,它還帶動了中國的一系列近代事業的發展。所以,可以說,命運雖然多艱,但的確是豐碑一座。

然後,咱們再看一下南洋水師。當南洋水師開始正式籌建之後,它的軍艦和裝備主要來自於晚晴王朝自己的江南製造局所生產,也就是咱們現在常說的國產貨,以及一些借調過去的福建省的地方軍艦,直到後來,才又對外購買了幾艘較為先進的軍艦。當然,這也是由於其主辦大臣——沈葆禎和李鴻章二人的不同勢力所致。儘管他們當時都是大清的重臣,分別為南洋大臣和北洋大臣,但那個時候,李鴻章可是大清王朝的第一紅人,尤其是,當李鴻章在接任北洋大臣之後,更是利用其手中的職權和其統轄的淮軍系統,將山東、奉天各地海防權力都統歸於己手,這就使得北洋水師在相當程度上實現了責、權、利的統一,而這種優越條件卻是南洋大臣——沈葆楨等人始終難以辦到的。所以,後來,直到1884年,在由長江水師提督李成謀統領南洋艦隊之後,南洋水師才開始真正初具規模。所以,相對而言,雖然它們二者同為晚晴王朝的現代化海軍,但南洋水師的聲望、地位和北洋水師根本無法比擬。

然而,既然如此,強大的北洋水師為何在與日本海軍的較量中卻又被擊敗了呢?其實主要是由於當時的太平天國運動給清朝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儘管後來太平天國被清朝給滅掉了,但與此同時,清朝的中央政府對於各個地方的軍隊,控制力是越來越差,根本就難以做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所以,李鴻章曾經感嘆道,「甲午之戰就是以他的北洋水師去面對日本全國的海軍」。換言之,在當時由於派系林立,根本就沒有任何一支海軍部隊前去對北洋水師進行過任何的支援。甚至,各個地方的海軍還都各自悄悄地看笑話,而中央政府卻是干著急沒辦法,「讓誰去誰都不去」,就連南洋水師也沒有派出過一艘救援的軍艦。

最終,等到了1895年的時候,大清王朝曾經最為牛逼的北洋水師在孤獨無援中全軍覆沒了,而伴隨著北洋水師的覆滅,南洋水師也被各個地方勢力在爭奪中分編為了長江艦隊和遠洋艦隊,徹底退出了中國歷史的舞臺。(呂海峰)

相關焦點

  • 大清,北洋水師為何全軍覆沒?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當時所有的西方國家都是極其看好大清朝 ,因為當時清朝剛經過如火如荼的洋務運動,建立了號稱亞洲最強的北洋水師。這一支海軍艦隊,無論是人數還是戰船的噸位都明顯強於日本,而且大清的國力和領土面積也是日本這個彈丸小國不可比的。然而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堂堂大清的北洋海師,最後居然被一個弱國的海軍打得全軍覆沒,最後絕望的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殉國。
  • 福建船政水師在馬尾海戰全軍覆沒,為何北洋水師見死不救
    最後李鴻章強調北洋鎮守京師海防,「防務北重於南」,不可輕動,推託了此事。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李鴻章之所以拒絕派北洋水師南下,一方面是此時北洋水師剛剛起步,實力薄弱,甚至還不如南洋水師,確實難以和法國艦隊抗衡。另一方面則是有幾分地域之見,首先考慮自己北洋海防。李鴻章這麼想固然有幾分自私,不過也是出於無奈。北洋水師拱衛京畿,責任重大。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為何全軍覆沒?深度解析其原因
    1894年7月,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經過黃海海戰、威海衛海戰等戰役,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廷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收場。大清亞洲第一的海軍,為何打不過日本海軍呢?北洋水師為何會全軍覆沒呢?咱們來分析一下其原因。原因一、制度劣勢。
  • 北洋水師慘敗時,南洋水師在哪裡?在國家利益面前他們還在內鬥嗎
    晚清洋務運動時,清政府一共建設了四支近代海軍,分別是廣東水師、福建水師、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既然擁有這麼多的水師,為什麼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只能看見北洋水師在海上孤身奮戰呢?當敵人來臨的時候不是應該團結在一起,一致對外嗎?
  • 如果提前十年開戰,那麼北洋水師能不能贏日本海軍?
    真的可以率領北洋水師打敗日軍嗎? 琅威理,英國海軍資深軍官,1877年來大清國送購戰艦來,被李鴻章留下,高薪聘用。在琅威理來之前,清廷就喜歡僱傭洋人辦事,諸如海關總稅務司主管、英國人赫德,大清訪歐使團團長、美國人莆安臣,覺得非常順手。 高薪挖來的琅威理任北洋水師副提督、總教習。
  • 北洋水師在這裡沉沒
    丹東市灝臨黃海邊的東港市有個絕色美景的島嶼,這就是大鹿島,或許大家對它很陌生,但是提到甲午海戰大家就知道了,大鹿島這一片海域就是當年甲午海戰的激戰地,當年大清王朝的精銳水師北洋水師就屯兵在大鹿島一百多年前那場喪盡恥辱的戰鬥使裝備精良的北洋水師在此全軍覆沒。
  • 福建水師覆滅的教訓,為何到了北洋水師會重演?
    「水師」一詞在我國歷史上由來已久,周昭王大軍討伐楚王有水師,三國時的赤壁之戰有水師,宋朝圍剿梁山有水師,中日甲午戰爭還有水師。只不過,雖然「水師」的稱號一致,但後滿清時代的北洋水師和前面歷代的水師相比,已經有了「質」的突變,在北洋水師身上,已經隱約可以看到近代海軍的雛形。
  • 甲午海戰:看看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差距,才知道為何贏不了
    經過激烈的戰爭之後,清政府的北洋水師被日軍擊潰,北洋水師是洋務運動的產物,泱泱大國所組建的北洋水師,為何會被一個彈丸之地的艦隊打敗?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之後,日本政府為了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實施自己的殖民擴張計劃,緊密策劃了甲午海戰。甲午海戰的落敗,使得本就搖搖欲墜的清政府受到了致命一擊,大清朝失去了之前幾千年積累的名望,徹底被世界列強判定為弱者。
  • 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其實,大清也有風光的時候,洋務運動後李鴻章組建的「北洋水師」,戰鬥力在世界上名列第九,亞洲第一。即使在大清最無能的慈禧時代,還是有光緒、李鴻章等人,看到鴉片戰爭中英國戰船火炮的威力後,意識到制海權的重要性,開始組建大清近代海軍。
  • 北洋水師揚威日本,長崎事件為甲午海戰埋下禍根
    長崎事件發生在1886年,當時大清帝國已經組建北洋水師,而日本方面這個時候才剛剛籌劃組建海軍的事情。1884年,朝鮮爆發「甲申政變」,作為大清國的附屬國,朝鮮請求清廷支援,大清國派兵後輕鬆鎮壓了這次政變。
  • 碧海丹心,晚清北洋水師軍服
    事後明確了由南、北洋通商大臣分別籌建海軍的戰略,其中尤以事關京畿防禦的北洋為重點,由此事實上宣告了由船政水師派出軍艦分防各地的海上力量一體化模式的終結,南、北洋海軍分防時代到來。 第一次海防大籌議後,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受命主管北洋海防建設,與當時已經擁有南洋輪船水師、船政水師乃至廣東輪船水師的南洋地區相比,北洋地區的近代化海軍建設的基礎可謂是一張白紙。
  • 當年清朝共有四支水師,為何讓北洋水師孤軍奮戰?
    清朝這四支海軍分別是北洋、南洋、福建以及廣東水師。而參加戰爭的分別是廣東水師和北洋水師。南洋和福建水師並沒有參戰!北洋水師咱比較熟悉,李鴻章李中堂嘔心瀝血之作,當年的亞洲第一艦隊。即使是拿到當時世界上,也是極強的存在。
  • 甲午戰爭時,清政府另外三支水師為何按兵不動,不北上救援北洋水師
    在中國近代除了李鴻章創建的北洋水師這一支近代化的海軍,另外還有三支水師,它們分別是廣東水師、福建水師、南洋水師。其中南洋水師實力在甲午戰爭前僅次於北洋水師,主力軍艦十七艘,總噸位兩萬餘噸;廣東水師共有艦艇37艘,總噸位1.1萬噸。在甲午戰爭爆發後,為何這三支水師不立即北上救援參加戰鬥,卻按兵不動?
  • 龍旗飄揚:大清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
    北洋艦隊的鐵甲艦有「定遠」及「鎮遠」 ,「定遠」號鐵甲艦是當時北洋主力艦,也是大清國北洋水師的旗艦,是亞洲少見的鐵甲巨艦,曾引起日本國民極大恐慌。「定遠」艦為維多利亞式塗裝的,其特點為黑色船身,紅色水線,白色甲板上層建築與黃色煙囪及桅杆。「鎮遠」艦,"定遠"級鐵甲艦其中的一艘,「定遠」艦的姊妹艦。管帶為林泰曾。1885年10月二艦駛抵大沽口,鎮遠、定遠正式編入北洋水師。
  • 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師為何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全軍覆沒
    洋務運動時間,洋務派們,尤其是李鴻章致力於打造大清國第一支近代化的海軍。洋務派又買又造,終於建成了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師。致力於建造北洋水師的李鴻章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北洋水師第一次在海戰中亮相:黃海的大東溝一戰北洋水師被日軍擊沉了4艘重型鐵甲艦,威海衛一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 北洋水師也曾在日本逞強,解密長崎事件
    大家都知道,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被日軍重創,幾乎全軍覆沒。北洋水師徒具「亞洲第一水師」之名,被自己曾經的學生打得慘敗。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北洋水師之前到過日本本土,並逞強一時。1886年,袁世凱報告俄國人覬覦朝鮮半島。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打不過日軍,真的是因為裝備不行嗎?
    呂海峰話說,自古以來,決定中國命運的有好幾次關鍵性的戰役,其中一次就是中國同日本之間的甲午海戰,而就在這場戰役當中,大清朝的北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既讓當時的北洋大臣李鴻章顏面掃地,也讓大清帝國的高大威猛形象轟然倒塌
  • 長崎事件:北洋水師作死之路的開始
    一方面,腐朽的清王朝正在進行著洋務運動,想要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以自強,而另外一邊的日本,則剛經歷過明治維新,擺脫武士統治的國家仿佛重獲新生一般,試圖脫亞入歐。 1875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奉命組建海軍,他通過海關總稅務司羅伯特·赫德的中介,在英國購買了四艘鐵甲艦,此即北洋水師的前身。
  • 馬尾海戰,北洋水師為何不去救援?原因很無奈
    馬尾海戰,北洋水師為何不去救援?原因很無奈馬尾海戰時,清廷已經做好了北洋艦隊出擊準備,並且北洋2艦與南洋5艦已經在上海會合,但是日本利用朝鮮事變幹涉朝鮮,北洋艦隊只得回援,這樣就沒有繼續南下參戰。談三個方面吧:(1)備戰時間太長李鴻章認為「北洋只超勇、揚威二快船可撥」,其餘「船小皮薄,絕非其敵,易為敵炮轟沉」。九月三十日(11月17日),他在給朝廷的報告中說,北洋艦隊除留丁汝昌統帶6「鎮」炮艇及威遠、康濟練習艦留守旅順外,特派超勇由儘先副將林泰曾管帶,揚威由儘先遊擊鄧世昌管帶。
  • 北洋水師故勇在英墓地修繕啟動公募
    」、「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閩縣陳成魁之墓」。    墓主人是北洋水師年輕的水兵。100多年過去了,墓碑有的倒塌,有的斷裂,急需維修。11月30日,在北京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宣布,「北洋水師水兵墓修繕」公募項目正式啟動。    接收軍艦,年輕水兵客死異國    19世紀末,清王朝風雨飄搖、國勢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