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洋務運動時,清政府一共建設了四支近代海軍,分別是廣東水師、福建水師、南洋水師和北洋水師。既然擁有這麼多的水師,為什麼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只能看見北洋水師在海上孤身奮戰呢?當敵人來臨的時候不是應該團結在一起,一致對外嗎?
清政府輕視海軍重要性
清政府之所以建立新式海軍,是因為在1874年日本入侵臺灣時吃了虧。清軍被日軍打得落花流水並向日方賠款40萬兩白銀,清政府這下才意識到了海軍的重要性,逐漸建立起了4個艦隊。
但是當時的清政府思想腐朽落後,並沒有把4個艦隊統一起來,而是讓他們各起爐灶各地自籌。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袁世凱和駐英公使都曾經建議清政府把4支艦隊統一起來以對抗外敵,至少可以時刻把控臨海局況,遠窺日本近控朝鮮。可清政府並沒有把他們的建議當回事兒,因為他們只是想把海軍艦隊當作守備軍使用,沒有主動出擊的意識。因此4支海軍艦隊逐漸成為了不同勢力的私人財產,為日後甲午中日戰爭四大艦隊各自為營見死不救留下了巨大的隱患。
派系之間的內部鬥爭
清朝時期矛盾突出的兩大勢力集團當屬淮系和湘系,無論是左宗棠和李鴻章的個人矛盾還是海防與塞防之爭,都會影響整個大清朝廷的團結。因此北洋海軍與南洋海軍自然關係不和,北洋海軍是由淮系主導而南洋海軍是湘系主導,雙方在海軍體制的運用方面都有不同的觀點,經常由於船艦購買而爭持不下。太平天國運動以後清政府勢力衰弱,海軍不同派系各自為營,民族意識逐漸淡薄。甲午中日戰爭以後,南洋海軍大臣劉坤還寫信給日本,讓日本把南洋船艦歸還給他,理由是南洋海軍並沒有向日本宣戰,這場戰役是北洋海軍與日本之間的戰役。這是多麼可笑又悲哀的事情,日本並沒有將俘獲的船隻還給南洋海軍,並且把這件事寫在史書中。
以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
中法戰爭後期,法國將中國和越南的個別艦隊合併稱之為遠東艦隊,派孤拔為統帥對臺灣和福建進行入侵。南洋和福建水師展開頑強抵抗,但是由於清軍水師實力太弱,在面臨法國的猛烈攻擊下毫無還手之力,南洋水師損失非常慘重。其實當時清政府曾經命令李鴻章率領北洋水師前去馳援南洋水師,然而李鴻章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以各種理由拒絕南下。
後來李鴻章實在抵不過清政府的三令五申才勉強派了兩艘北洋軍艦南下,然而當這兩艘軍艦還在途中的時候,朝鮮突然局勢生變,這兩艘軍艦半路又折返回朝鮮。因為此事許多南洋水師的將領們對北洋水師懷恨在心。造化弄人,10年之後的大東溝戰役使得歷史重演,北洋海軍損失了將近一半的主力戰艦,李鴻章急切請求南洋水師支援,然而張之洞拒絕北上。
南洋水師實力薄弱
先天不足後天失養,由於在南洋水師建立的前五年,南洋大臣沈葆楨將軍費讓給了北洋水師將領李鴻章,整個南洋水師建設落後甚至荒廢。後來雖然又要回了經費,但是左宗棠、曾國荃這些南洋水師大臣卻相信有海防海戰的謬論,並沒有重視南洋水軍的建設,他們採購的船艦都是木帆船和鐵皮船,還都是福州船政局製造的,因而在中法戰役中南洋水軍主衛幾乎都被敵方摧毀。中法戰爭之後南洋水師統領忽然醒悟,終於意識到了水軍建設的重要性,然而已為時已晚。因為那時的海軍軍費已經完全被清政府控制,南洋海軍能夠分到的軍費微不足道,根本不足以建設如此龐大的海軍基地,劉坤的擴充南洋海軍計劃就此破滅。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之後南洋水師僅剩下5艘木質船,可想而知當時南洋水軍的實力實在太過薄弱,即使想北上馳援也是有心無力。
清朝時期國人所受的屈辱成為了一道傷疤,如今的中國實力日漸強盛,沒有敵人敢像之前那樣隨意欺辱我們,儘管那些悲痛的歲月已經一去不復返,但是我們永遠要牢記歷史的教訓,不斷強大自己方為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