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遠艦33釐米鐵甲被打撈,北洋水師真正戰敗原因:不是炮彈不足

2020-12-13 騰訊網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和日本的聯合艦隊在黃海的大東溝相遇,甲午海戰爆發。僅5個小時之後,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之稱的北洋水師損失了四艘船艦,退出戰鬥。

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定遠艦和鎮遠艦仍然存在,日方的松島號被炮彈擊中喪失了戰鬥力。李鴻章和北洋水師的官兵一致認為——「雖然雙方互有損失,但是日軍的船隻傷重先退,我軍算是小捷。」

然而,次年2月,威海衛陣地失守,日軍用清軍的海防重炮對港內的軍艦發起猛烈進攻,定遠艦受到重創沉沒。

後來在分析北洋水師戰敗的原因時,有多種說法——有說指揮失誤、戰艦落後的,也有說炮彈不足的。其中,炮彈不足的說法是最為人們所認可的。

北洋水師外籍僱員的回憶錄《泰萊甲午中日海戰見聞記》就記載:「黃海海戰中北洋海軍定、鎮二艦之八門主炮只有三顆實戰用大彈,其餘均為練習用小彈」。

那北洋水師真正失敗的原因真的是彈藥不足嗎?當時北洋水師的炮彈來源有二,一是海外購買的進口彈,一是天津機器局仿製的生鐵開花彈,是國產的炮彈。進口彈質量好但價格昂貴,所以李鴻章囑咐官兵日常訓練的時候用造價低的國產彈。

甲午海戰爆發前的20天,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下令把旅順港的庫存彈藥運到軍艦上,光是定遠、鎮遠205毫米的主炮彈就有150多枚,按照每小時12發來計算,這些炮彈足夠支撐六小時的海戰。

所以炮彈不足並不是北洋水師失敗的原因。國產炮彈的質量雖然不是特別好,但這也只是表象。定遠艦的水下考古出土的厚度33釐米的鐵甲印證了它失敗的真正原因。

2020年9月19日,距離黃海海戰已經過去了126年,定遠艦最具代表性的厚度33釐米的鐵甲被打撈上岸,這鐵甲的名字是康邦複合裝甲,是英國發明的新式裝甲。用這種裝甲來防禦在當時是「無敵戰術」,因為當時的炮彈沒有能夠擊穿的。清政府認為1881年從德國購買的定遠、鎮遠艦戰鬥力足夠,就沒有再添置新的軍艦。

鐵甲起吊出水瞬間

但日本彎道超車,為了對付定遠、鎮遠,特地從英國訂購了吉野號,吉野號航速最高可達22節,在火炮射速上領先於定遠、鎮遠。

清朝不能夠在短時間內提升定遠、鎮遠艦的戰鬥力,也沒有辦法仿製出這樣的33釐米厚的鋼甲戰艦,這就導致原有戰艦在海戰中優勢的喪失。

本文由北岸木子原創,歡迎關注,帶您縱橫古今,縱覽世界。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定遠艦30cm厚的鐵甲出水,印證北洋水師的實力,戰敗原因令人心寒
    北洋水師成立於1888年,是中國近代化的海軍艦隊,也是當時清朝四支海軍中,實力最強的一支。北洋水師有官兵四千人,25艘軍艦,50艘輔助艦和30艘運輸船。北洋水師的建設經費是400萬兩白銀,號稱是亞洲第一水師。
  • 定遠艦鐵甲出水!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9月17日,在中日甲午海戰126年紀念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清朝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艦的水下打撈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定遠艦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奮戰,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從而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這塊鐵甲長2.86米、寬2.60米、厚0.33米,重約18噸,是定遠艦的防護裝甲。
  • 擋下日軍159炮的定遠艦鐵甲,亮相山東威海衛
    2020年9月17日,在山東威海灣劉公島附近水域,一塊巨大的鐵板被打撈了上來。折戟沉沙鐵未銷!這塊長2.8米、寬2.6米、厚33釐米,重18.7噸的巨型鐵板,正是126年前在黃海海戰中,承受日軍159炮而不沉的「遠東第一艦」定遠號鐵甲艦護甲。那斑駁的鐵鏽,並不能掩蓋昔日定遠艦的厚重與堅固。
  • 沉入海底126年定遠艦鐵甲重見天日 整體保存完好
    ,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成功將定遠艦上一塊重達18.7噸的鐵甲起吊出水。為探明威海灣內北洋沉艦的保存情況,自2017年開始,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牽頭的聯合考古隊開啟威海灣水下考古調查工作,並於2018年夏在劉公島東村外發現一處沉艦遺址。2019年夏,調查確認這是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沉址。今年,包括定遠艦鐵甲在內的文物上千件已經陸續出水,考古隊基本摸清艦體殘骸的整體情況。
  • 北洋艦隊鐵甲戰列艦定遠號的歷史宿命
    定遠艦定遠號戰列艦是清廷海軍頂尖的7000噸級鐵甲艦,也是北洋艦隊的旗艦,同時期的姊妹艦還有鎮遠艦、濟遠艦和威遠艦!定遠艦1886年8月北洋水師"定遠"、"鎮遠"、"濟遠"、"威遠"到訪日本!日本人被這些巨艦所震撼,有著憂患意識的大和民族感覺到了威脅。
  • 不沉的戰艦還是被日本人打沉了:薩沙帶你看北洋水師定遠艦
    德國始終堅持該艦的設計思路,一直到二戰也沒有改變。其他國家也是如此。北洋水師被沒有先進鐵甲艦的聯合艦隊打掛後,各國不但沒有停止裝備鐵甲艦,反而加速了建造。更要命的是的是,日本的火炮是最先進的管退式火炮,射速高達每分鐘10發左右,是北洋水師3倍有餘。射速具有極大劣勢加上敵炮的數量又多了幾倍,最終就是北洋水師在中距離炮戰中吃了大虧。定遠號、鎮遠號這2艘鐵甲艦確實是打不沉,卻也逐步失去作戰能力。
  • 出鞘: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因何灰飛煙滅
    在定遠艦剛剛動工的1881年,該艦確實不失為一艘先進戰艦。此時距法國造出世界首艘鐵甲艦不過22年,距鐵甲艦完全取消風帆使用蒸汽動力不過8年,與世界同等噸位鐵甲艦對比,定遠無論從火力(四門305mm火炮)還是防護(水線裝甲360mm、炮座裝甲305mm)均處於一流水準。
  • 定遠艦裝甲板重現人間,重18噸!怪不得被稱作鐵甲艦而不是戰列艦
    文/山峰甲午戰爭中沉沒的清朝北洋水師「定遠」艦正在進行打撈工作,一塊重達18.7噸的護防裝甲板在時隔126年之後重見天日。由此可見定遠艦當時被稱為鐵甲艦絕非浪得虛名,雖然這塊鐵甲在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海水侵蝕後,早已鏽跡斑斑,但依舊難掩其敦實的厚度以及在它誕生的那個年代堪稱一流的防禦能力。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正是戰列艦興起的時代,而鐵甲艦就是當時海戰裡特殊的存在。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之敗,是否是丁汝昌指揮失誤所致,還是另有原因
    現在在網上有很多人批評李鴻章籌建海防,建設北洋水師時,任命陸軍出身的丁汝昌為北洋水師提督,以外行領導海軍,對於北洋水師最終戰敗起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不過這個說法並不準確。丁汝昌確實出身陸軍,對於海軍並不是很了解。但是李鴻章選擇丁汝昌為北洋水師提督也有自己的考慮。
  • 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重約18噸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19日通報稱,9月17日,山東威海灣劉公島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十多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 據介紹,該鐵甲為一整塊,重約18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也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為什麼沒有擊沉一艘日艦?
    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參戰的鎮遠號和定遠號的實力可謂是正常戰爭中戰鬥力最強的,而且當時日本的綜合國力也不是很強大,那為什麼當時北洋水師都沒有擊沉一艘日軍軍艦呢,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完敗?從後世的一些影片中來看,對於北洋艦隊在中日甲午海戰中戰敗的原因,一些導演一味將戰敗的原因用裝了黃沙的炮彈、北洋水師的炮彈口徑要比炮管粗來解釋,這其實是一個愚蠢的解釋,其實北洋水師之所以完全的落敗的原因是因為北洋水師當時不相信科學、自以為是、坐井觀天的愚昧思想,其實對於北洋水師戰敗的原因共有四點。
  • 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最後李鴻章以330萬兩白銀的價格,買下了「定遠」、「鎮遠」兩艘主力鐵甲戰艦,排水量7300萬噸級。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軍旗是龍旗。沒了錢,裝備老化,炮彈不足,故障率高,北洋水師從誕生那天起,就開始走了下坡路。1895年11月,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海軍為了討好老佛爺,把本用來購買一艘英國軍艦的錢,挪用去給老佛爺祝壽賀禮了。這艘軍艦是英國為北洋水師量身定做的快速型軍艦(航速高達22.5),彌補艦隊速度遲緩的問題。
  • 北洋旗艦:裝甲厚達33公分的定遠艦,是怎麼樣被「擊沉」的?
    導語: 今年9月17日,在中日黃海海戰126年紀念日這一天,沉睡在曾經戰場的定遠艦鐵甲被發現並吊出水,透過這塊重達18噸,厚度達33釐米的鋼甲,我們依稀能看見曾經的亞洲第一艦,北洋旗艦定遠號的雄姿。其中火炮的口徑和裝甲的厚度,都要受到艦艇噸位的影響,像當時的定遠艦,因為有超過7000噸的噸位,所以可以承載4門305毫米口徑的主炮,以及厚度達33釐米的裝甲。甲午海戰但日本的旗艦「松島號」,因為只有4000多噸的噸位,所以它就只能裝載一門320毫米口徑的主炮,本身的裝甲厚度,也遠遠比不上定遠艦。
  • 北洋水師最先進的定遠鐵甲艦,在當時世界是什麼樣的存在
    1885年10月29日,清朝北洋水師迎來了兩艘「巨無霸」軍艦。一艘是定遠號鐵甲艦,一艘是鎮遠號鐵甲艦。它們都屬於定遠級戰列艦,為一級軍艦。北洋水師將定遠號鐵甲艦定為旗艦,懸掛大清龍旗和艦隊司令的將旗。這是因為,德國的造船水平和能力也不差,而且為了拿下清朝北洋水師的訂單,擴大德國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德國提出了極為優惠的價格,每艦造價為620萬馬克(37萬英鎊),折合白銀約140萬兩。這在鐵甲艦裡面,是非常便宜的價格。畢竟,定遠號鐵甲艦是由薩克森級鐵甲艦改進而成,而薩克森級鐵甲艦的造價高達42萬英鎊。
  • 北洋水師三巨艦歸宿尋蹤(圖)
    三艦為當時「世界第三艦」,僅次於英國「英弗來息白」號(Inflexible,長一百零四點八五米)和德國「薩克森」號(Sachsen,長九十八米)。一八八六年八月,北洋水師出訪日本,軍艦停泊於日本長崎港。大清國堅船利炮,引起日本朝野一片驚恐。日本軍部遂以三艦為假想敵,加緊海上軍事訓練,尋找機會同北洋水師一較高下。
  • 北洋水師十大主力艦的最終下場,各艦管帶的最終結局
    清末給大家的感覺就是腐敗無能,特別是甲午戰敗後,北洋艦隊飽受國人指責,成了歷史的千古罪人,殊不知這些將士也都也是在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北洋艦隊的最終結局,雖然戰敗,至少他們戰至最後一刻!
  • 黃海戰敗全因丁汝昌:當幾個小時插兜觀眾
    其實原因沒有那麼簡單。其根源還是在北洋水師的高層領導身上,一個是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另一個是北洋水師副提督德國人漢納根,這2個人都是陸軍出身,沒有一個是海軍專業出身的,完全是外行領導內行。日本有一大堆木頭殼子艦濫竽充數當時北洋水師戰艦在裝甲上是絕對優勢,定遠/鎮遠炮塔裝甲30.5公分,鐵甲堡35.6公分。經遠/來遠鐵甲24公分,炮塔20公分,司令塔20公分。致遠/靖遠鐵甲5-10公分,炮塔15公分,司令塔15公分。濟遠炮塔25.4公分。平遠鐵甲20.3公分,司令塔12.7公分,炮塔20.3公分,司令塔15.2公分....
  • 甲午海戰中,定遠號和鎮遠號為什麼連一艘日艦都沒有擊沉?
    國內還有個給北洋水師找藉口的潮流,就是中國人民的精神從來沒有輸過,戰敗都是因為帝國主義賣給我們的破爛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拍攝的影片《甲午風雲》,更是將戰敗的責任推給了裝了黃沙的炮彈上。九十年代拍攝的《北洋水師》,則是認為北洋水師輸在炮彈口徑要比炮管粗——當年看著電視上一堆人,一邊打炮,一邊拿手銼銼炮彈,真是欲哭無淚啊。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為何全軍覆沒?深度解析其原因
    買軍艦、買先進大炮、買炮彈、軍餉開支,哪樣不要錢,分到海軍的可憐巴巴的幾個錢,連維持正常運行都捉襟見肘,更別提發展了。黃海海戰中,丁汝昌所在的定遠艦開炮,日艦沒打中,反倒把艦橋震塌,丁汝昌身受重傷。大清軍備可見一斑!
  • 歷史的印跡|尋找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
    定遠艦 遍地球第一等鐵甲船自從1885年來到中國,加入北洋水師開始,定遠艦和他的姊妹艦鎮遠艦就是中國海軍的驕傲。這兩艘鐵甲艦,是中國人自存圖強努力的結晶。1886年8月,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艦隊到日本長崎進行保養。當定遠艦和鎮遠艦駛入港口時,日本朝野上下受到巨大震動。此後,為了克制定鎮兩艘巨艦,日本專門建造了松島、橋立和嚴島三艦,當時在日本孩童之間還流傳一個叫「炸沉定遠艦」的遊戲。可見日本人對定遠艦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