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鞘: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因何灰飛煙滅

2020-12-13 新浪軍事

據新華社9月2日報導,歷經兩個月的水下考古調查,基本確認了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的沉沒位置,並出水一批沉艦遺物。北洋水師自1888年組建後,迅速成為號稱「亞洲第一」的海上軍事力量。然而,僅僅成軍不到7年,這支海軍便在甲午海戰中遭遇全軍覆滅的命運,其境遇與本屆籃球世界盃剛剛遭遇重大打擊的中國男籃頗有相似之處。那麼北洋水師因何輝煌過後迅速隕落,真實的定遠艦又在甲午戰爭中發揮了多大作用,本期《出鞘》我們就來回顧這段歷史。

「定遠艦」為清朝委託德國坦特伯雷度(現名什切青,二戰後歸屬波蘭領土)的伏爾鏗造船廠建造的7000噸級一等鐵甲艦。1885年入編北洋海軍後列為海軍旗艦,1894年中日甲午黃海海戰爭中主動開炮迎敵,其主炮威力與超強的鐵甲防護能力在海戰中有著不俗的表現,一度被譽為「永不沉滅的定遠艦」。後續的威海衛保衛戰中,不幸被日軍魚雷艇偷襲而中彈受損,緊急移船到劉公島東村外擱淺,不久即因戰局崩潰主動自爆以免資敵。戰後被日軍大肆拆卸,武器與艦材被當作戰利品運去日本。

在定遠艦剛剛動工的1881年,該艦確實不失為一艘先進戰艦。此時距法國造出世界首艘鐵甲艦不過22年,距鐵甲艦完全取消風帆使用蒸汽動力不過8年,與世界同等噸位鐵甲艦對比,定遠無論從火力(四門305mm火炮)還是防護(水線裝甲360mm、炮座裝甲305mm)均處於一流水準。儘管航速只有14.5節,但在那個遍地「鐵王八」且崇尚船頭對敵用衝角實施撞擊戰術的年代裡,影響倒也不是太明顯。

包括北洋水師在內的清廷晚期近代海軍力量,其組建目的均為近海防禦。如果說新中國海軍早期缺乏大型艦艇,施行近岸作戰的策略也是迫不得已。那麼坐擁兩艘7000噸級鐵甲艦卻將其用成浮動炮臺的北洋水師,其整個作戰策略便與世界主流海軍思想背道而馳。本質上來說,北洋水師無非是裝備著近代鐵甲艦的另一支康乾時期大清水師,無視海權消極防守,從成軍初衷便與世界主流海軍力量拉開了差距。

北洋水師的危機在成軍之後便開始蔓延,自1885年兩艘致遠級和兩艘經遠級巡洋艦分別在英國和德國開工後,北洋水師直至戰敗再未向國外購買一艘軍艦。除上述四艦外,北洋水師主力艦也僅僅補充了一艘排水量2000噸,主炮僅有一門260mm後膛炮的國產鐵甲艦「來遠」。自1891年起,由於帝師翁同龢上奏朝廷《請停購船械裁減勇營折》,北洋水師採購火炮彈藥的軍費被削減,北洋水師連續兩年未能購得一炮一彈。而更為致命的是,艦船鍋爐清理及例行入塢維護無法按時實行,導致本就航速偏慢的北洋水師艦況進一步惡化。

而在這危險的「停滯的十年」中,正是歐洲各國海軍技術飛速發展的十年,英國引領了這一時期的海軍發展方向,完成了鐵甲艦到前無畏艦的進化。1889年完成設計的皇家海軍君權級戰列艦剛一面世,便成為各國戰列艦設計的效仿對象。其相對舊式鐵甲艦更全面的防護性能,高幹舷(胡德號因使用裝甲炮塔而採用低幹舷)帶來的優秀適航性能使得此前世界各國的大型鐵甲艦全部過時。同時,沿艦體中軸線首尾對稱布置的主炮也徹底奠定了戰列艦武器布置的基礎。

在艦載武器方面,1890年之後英國阿姆斯特朗公司成功研發了新式的6英寸、4.7英寸口徑速射炮,這種火炮安裝有自動復進機,火炮發射、後坐後,能夠依靠復進機自動恢復到原位。相較發射、後坐之後需要依靠人力輔助重新復位的舊式火炮,其再裝填的效率更高。這類火炮雖然炮彈威力不敵200毫米以上的大口徑艦炮,但是憑藉超乎尋常的發射速度,單炮在單位時間內投射的炮彈數量則達到舊式火炮的10倍左右,可以快速形成可怖的壓制火力。

反觀日本方面,由於在這一時期大肆擴軍備戰採購外國艦艇,使得其在艦艇總噸位及艦載武器性能方面完成了對中國的反超。1890年時,日本海軍全部艦艇不過1萬7千噸,到了1892年,隨著三艘裝備1門320mm火炮的三景艦及外購的吉野號高速防護巡洋艦陸續服役,日本海軍實力猛增。而且,由於日本海軍早期專注師承英國,早在速射炮研製成功初期,日本海軍便敏銳地注意到了這種新式武器,1890年後問世的日本軍艦幾乎全部裝備速射炮,其中吉野號更是放棄大口徑主炮,全部使用速射炮作為主副武器。

坊間經常流傳吉野號原為英國阿姆斯特朗船廠先推薦給中國,不過因資金不足而放棄,最終由日本人購得,但事實並非如此。實際上阿姆斯特朗公司向清廷推薦是吉野號的改進設計同型艦——已由智利海軍訂購,建造中的恩卡拉達號。該艦配有8英寸炮(203mm)兩門、6英寸(152mm)速射炮 10 門,火力與裝甲均在吉野號之上。智利原本已同意轉讓,但由於當時清廷已停止購艦,加上要為慈禧祝壽作準備,該艦最終在1895年竣工後由智利領去。在大東溝海戰後,清廷原打算向智利商討購艦,但智利要價由之前的35萬鎊升至約50萬鎊,加上多方原因,最終沒有成功購入。

在很多人看來,雖然北洋水師在航速和速射炮方面遠遜於日本聯合艦隊。但是,以「定遠」和「鎮遠」這兩艘7000噸級鐵甲艦為核心的北洋水師,在防護能力和大口徑艦炮兩個方面佔據優勢。但實際上,火炮的威力不僅要看口徑大小,倍徑(即炮管長度與口徑的比例)同樣是影響火炮威力,尤其是穿甲能力的重要因素。儘管定鎮二艦擁有305mm的巨炮,但僅僅25倍徑的炮管限制了其完全發揮同等口徑應有的威力。此時再考慮到日艦速射炮帶來的高火力密度優勢,北洋艦隊在火力上其實是處於完全劣勢的。

此外,儘管定鎮二艦作為北洋水師的核心在亞洲尚能勝任,其他護航的巡洋艦則是在裝甲、火炮威力、單位時間射擊密度等數據上完全落後於日艦,尤其是以吉野號為首的第一遊擊部隊。大東溝海戰中,正是北洋水師這一軟肋導致編隊右翼超勇、揚威、經遠三艦被側翼包抄的第一遊擊部隊「包了餃子」,最終三艦均被擊沉在黃海海域。

硬體上本就處於劣勢的北洋水師還要面臨一個最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後勤補給。中國自古便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說法,到了北洋艦隊這裡反而丟了個一乾二淨。黃海海戰後北洋海軍中參戰的洋員曾經公開抱怨彈藥不足,根據日本《廿七八年海戰史·黃海役》中記載,「定遠」共發射305毫米炮彈120發,而「鎮遠」則發射305毫米炮彈94發。算下來,平均每門305mm主炮發射26.75發。按照每門炮標準備彈50發計算,兩艦主炮攜帶彈藥不足正常基數的60%。

彈藥不足固然有官員貪汙的因素存在,但調度失誤及戰前輕敵才是壓垮北洋水師這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據記載,大東溝海戰打響前的9月12日,致遠號等三艘巡洋艦抵達大沽,原計劃三艦接受彈藥補給後駛往旅順與主力匯合。然而,直到三艦起航後,預定補給的8英寸和6英寸兩種口徑開花彈才姍姍來遲,最後只得暫留大沽倉庫保管,但致遠艦卻再沒有用上這批彈藥的機會了。

可以說,大東溝海戰即使不談戰術,不談兵員素質,僅從戰前準備的諸多細節來看,北洋水師的覆滅便僅僅是時間問題而已。俗話說,有備無患,在備戰階段敷衍了事,任你神兵天將也無法挽回戰局。事實上也正是如此,整個大清都沒做好戰爭準備,北洋水師缺船少彈也不是一天兩天,但直到海戰爆發之前才想起來臨時調撥補給實屬荒誕。以現代海軍做比喻,這就好比假設在大戰一觸即發的情況下,美國海軍第七艦隊派垂髮裝填不到一半的伯克級驅逐艦出海巡航,其危險性不言自明。

此外,北洋水師開戰後的一系列決策也值得商榷。消極避戰保船無疑等於將制海權拱手讓人,再強大的艦隊,一旦縮進港口便與陸地炮臺無異。然而仔細想想,這件事全怪罪到李鴻章或者丁汝昌的身上卻也實屬不公。北洋水師成立的本意便是拱衛京畿,換句話說,只要確保旅順口到威海衛一線的制海權,北洋水師的任務就算完成。一旦主動出擊戰敗,或因孤軍深入來不及回防導致渤海門戶大開,日軍長驅直入在京畿腹地登陸(儘管聽起來過於冒險,但聯想日軍直到1945年戰敗的一系列行動看,這種瘋狂的作戰倒不是沒可能),清政府隨便安個罪名都夠砍了丁汝昌的腦袋。

發生在百十年前的那場的戰爭,決定了中日兩國自那之後半個世紀的命運。隨著近些年經遠、致遠、定遠等艦的殘骸陸續重見天日,塵封百年的歷史又被重新揭開。北洋海軍的覆滅,標誌著中國海軍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低點,一直延續了一百年。誠然,在那場戰爭中,北洋水師奮戰到底,血灑疆場的壯舉值得後人銘記,但這些壯舉的背後,又何嘗不是一種無奈。表面功夫的」亞洲第一「,終究在實戰面前未能經受住考驗,究竟是選擇就此沉淪,還是奮起直追,歷史已經證明了正確答案。那麼本期《出鞘》就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出鞘》可以投稿了!

E-mail: mil@vip.sina.com

郵件主題煩請標明:《出鞘》投稿,期待中……

相關焦點

  • 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師為何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全軍覆沒
    洋務運動時間,洋務派們,尤其是李鴻章致力於打造大清國第一支近代化的海軍。洋務派又買又造,終於建成了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北洋水師。致力於建造北洋水師的李鴻章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北洋水師第一次在海戰中亮相:黃海的大東溝一戰北洋水師被日軍擊沉了4艘重型鐵甲艦,威海衛一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 當年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為何打不過日本聯合艦隊?
    我們就單純的海戰實力對比來看,其實北洋水師根本就打不贏。   表面上北洋水師的軍艦雖多,但質量上根本不如日本人。   而經遠 來遠已經是北洋水師僅次於鐵甲艦最強的軍艦,不過2艘。   而日軍同級別的軍艦則有則有6艘之多,實力還是大大不如的。
  • 大清,北洋水師為何全軍覆沒?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當時所有的西方國家都是極其看好大清朝 ,因為當時清朝剛經過如火如荼的洋務運動,建立了號稱亞洲最強的北洋水師。然而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堂堂大清的北洋海師,最後居然被一個弱國的海軍打得全軍覆沒,最後絕望的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殉國。中方遭受如此慘敗,嶺大清朝從此一蹶不振,日本卻因為這次戰爭的勝利,徹底翻身所的戰爭賠款,使日本迅速躋身世界列強之列。如今這場充滿恥辱的戰爭已經過去了百餘年,但是中國為何會遭受如此慘敗呢?
  • 北洋水師號稱亞洲第一,為何甲午海戰卻輸的一敗塗地
    文/寂寞的紅酒北洋水師是晚清時期由洋務重臣李鴻章重金打造的一支近代化海軍。北洋水師凝聚了李鴻章畢生的心血,總投入超過3000萬兩白銀,艦船齊備、實力雄厚,總排水量接近五萬噸,是當時中國乃至亞洲最強大的海軍。
  • 北洋水師亞洲第一,民國海軍為啥約等於0?民國:軍閥太多了
    同樣是抵禦日本,北洋水師能打海戰,抗戰為啥只能設「路障」?文/孤寂寒光甲午海戰是我們永遠的痛,但是從另一層面看,甲午海戰是一場近代海軍的激烈戰爭。如果我們沒有裝備精良的北洋水師,哪裡能鬧出這麼大動靜?同樣是海上入侵,當淞滬會戰時,我國海軍只能通過鑿沉船隻堵住長江來抵禦日軍。雖然政府不同了,差距為啥如此之大呢?跟國情很相關。
  • 號稱「亞洲第一海軍」的北洋艦隊是如何遭日軍「剝皮」的?
    巡洋艦吉野,排水量4216噸,速度22.5節,25cm和12 cm速射炮,1892年10月下水巡洋艦浪速,排水量3709噸,速度18節,26cm和15 cm速射炮,1885年3月下水巡洋艦秋津洲,排水量3150噸,速度19節,25cm和12 cm速射炮,1892年7月下水北洋水師的三艘艦隻
  • 定遠艦30cm厚的鐵甲出水,印證北洋水師的實力,戰敗原因令人心寒
    北洋水師成立於1888年,是中國近代化的海軍艦隊,也是當時清朝四支海軍中,實力最強的一支。北洋水師有官兵四千人,25艘軍艦,50艘輔助艦和30艘運輸船。北洋水師的建設經費是400萬兩白銀,號稱是亞洲第一水師。
  • 北洋水師為什麼會在甲午海戰中敗給日本?
    甲午海戰永遠是中國人記憶裡抹不去的傷痛,北洋水師在這場海戰中敗給了日本聯合艦隊,隨後籤署的不平等條約,讓清政府屈辱的割地賠款,極大的打擊了我們民族的自信心,那麼當時人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為什麼會在甲午海戰中敗給日本呢?
  •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十大戰艦各有所蹤
    光緒十四年(1888)12月17日,清朝的北洋水師(又稱北洋艦隊、北洋海軍)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這是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
  • 北洋水師也曾在日本逞強,解密長崎事件
    大家都知道,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被日軍重創,幾乎全軍覆沒。北洋水師徒具「亞洲第一水師」之名,被自己曾經的學生打得慘敗。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北洋水師之前到過日本本土,並逞強一時。1886年,袁世凱報告俄國人覬覦朝鮮半島。
  • 長崎事件中,日本無奈向北洋水師低頭,8年後,為何卻是清朝慘敗
    提到那支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打造而成的北洋水師,你會想到什麼?是遺憾,是無奈,還是恨鐵不成鋼?作為清朝海軍中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由洋務運動耗重金大力扶持的水軍,哪怕當時中國已落後西方列強百年有餘,北洋水師的實力卻能排進世界水軍前十,位列第9,前8位分別為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西班牙、奧斯曼土耳其、義大利、美國。
  • 當年清朝共有四支水師,為何讓北洋水師孤軍奮戰?
    清朝這四支海軍分別是北洋、南洋、福建以及廣東水師。而參加戰爭的分別是廣東水師和北洋水師。南洋和福建水師並沒有參戰!北洋水師咱比較熟悉,李鴻章李中堂嘔心瀝血之作,當年的亞洲第一艦隊。即使是拿到當時世界上,也是極強的存在。
  • 看看北洋水師和日本海軍的差距,才知道甲午海戰為何贏不了
    在這場中日海軍的巔峰對決中,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輸的一敗塗地,日本海軍最終獲得了黃海海戰的勝利。對於這場戰爭失敗的原因人們向來眾說紛紜,一直爭執不下。實際上看看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的差距,就知道甲午海戰為何北洋水師會輸的一敗塗地。我們都知道,海上作戰的主力是軍艦,而決定軍艦性能的主要有四大要素:噸位、航速、火力和裝甲。
  • 北洋水師最先進的定遠鐵甲艦,在當時世界是什麼樣的存在
    1885年10月29日,清朝北洋水師迎來了兩艘「巨無霸」軍艦。一艘是定遠號鐵甲艦,一艘是鎮遠號鐵甲艦。它們都屬於定遠級戰列艦,為一級軍艦。北洋水師將定遠號鐵甲艦定為旗艦,懸掛大清龍旗和艦隊司令的將旗。原來,1874年牡丹社事件發生以後,清朝看到了現代海軍在國防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決定派遣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組建北洋水師。李鴻章最初從英國購買了6艘「蚊子船」和2艘巡洋艦超勇號和揚威號,但「蚊子船」不具備遠洋作戰能力,巡洋艦也無法作為北洋水師的主力軍艦使用,便產生了購買更強大的戰列艦的想法。
  •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失敗只是因為假炮彈?別再被影視劇騙了!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失敗只是因為假炮彈?別再被影視劇騙了!在中國的5000年歷史中,晚清時期一定是最黑暗的一段歲月。因為在晚清之前,中國一直都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強國。於是,小時候在筆者的心裡,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失敗的原因,就是因為假炮彈。之後很多年,我也一直是這麼認為的。直到後來,研究了那段歷史,才知道事情絕非那麼簡單!一場戰爭,絕對不會僅僅因為武器的質量有問題而導致失敗。在它的背後,一定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下面就由筆者為大家分析分析這些原因吧!
  • 甲午海戰:看看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差距,才知道為何贏不了
    1894年9月17日,在我國黃海大東溝海域上,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進行了著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艦隊遭遇後,雙方開始了猛烈的炮火攻擊,北洋水師中的定遠艦首先發射炮彈,其他艦隊在指揮下齊齊連發,一時間海上炮聲連連,硝煙瀰漫,海水激蕩翻騰。
  • 1894甲午戰爭:日本海軍對北洋水師的完美復仇
    如果我們進行簡單地梳理,會發現這場戰爭實際上是日本對北洋水師的一場復仇之戰。那得從1886年說起。這一年的7月,大清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領「定遠」、「鎮遠」、「濟遠」、「威遠」4艦主力戰艦組成的艦隊,奔赴日本長崎。一方面在三菱造船所進行檢修的同時,另一方面對日本進行友好訪問。這是近代史上,中國海軍部隊第一次友好訪問對他國。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為何全軍覆沒?深度解析其原因
    1894年7月,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經過黃海海戰、威海衛海戰等戰役,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廷籤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收場。大清亞洲第一的海軍,為何打不過日本海軍呢?北洋水師為何會全軍覆沒呢?咱們來分析一下其原因。原因一、制度劣勢。
  • 碧海丹心,晚清北洋水師軍服
    事後明確了由南、北洋通商大臣分別籌建海軍的戰略,其中尤以事關京畿防禦的北洋為重點,由此事實上宣告了由船政水師派出軍艦分防各地的海上力量一體化模式的終結,南、北洋海軍分防時代到來。 第一次海防大籌議後,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受命主管北洋海防建設,與當時已經擁有南洋輪船水師、船政水師乃至廣東輪船水師的南洋地區相比,北洋地區的近代化海軍建設的基礎可謂是一張白紙。
  • 重建後的北洋水師之命運
    來源:中國國防報 作者:李巍 馮普北洋水師於1895年全軍覆沒後,清廷於1898年在新購一批艦艇的基礎上,以原北洋水師官兵為基幹重建了北洋水師。這支新的北洋水師在此後的軍閥混戰中,成為各派軍閥爭奪的對象,也被當時混亂的形勢裹挾,多次分裂、寄人籬下、數易其主,始終沒有發展成為一支能夠抗禦外辱的強大海軍。新北洋水師的主力作戰艦艇包括巡洋艦「海天」號、「海圻」號、「海容」號、「海琛」號、「海籌」號,魚雷炮艦「飛霆」號、「飛鷹」號,驅逐艦「海龍」號、「海青」號、「海驊」號、「海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