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重約18噸

2021-01-11 環球網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19日通報稱,9月17日,山東威海灣劉公島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十多小時的清淤、穿纜、起吊等環節,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

據介紹,該鐵甲為一整塊,重約18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也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將與國內文保機構密切聯繫和合作,採取有效措施對鐵甲等出水文物進行保護處理,並適時安排公眾參觀。

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一塊鐵甲在劉公島附近海域出水(9月17日攝)。

鐵甲存放於脫鹽池進行保護處理

經過測繪記錄,鐵甲於9月18日被安全送往劉公島上,存放在專門修建的文保室脫鹽池內進行保護處理。據《中國駐德大臣李與德國旦丁伯雷度之伏爾鏗廠兩總辦訂定遠艦合同》記載:定遠艦鐵甲為康邦鐵甲,即鋼面熟鐵甲的複合裝甲。鐵甲為一整塊,長2.86米、寬2.60米、厚0.33米,重約18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也是本年度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調查工作的重要收穫。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介紹,「定遠艦」是清朝委託德國旦丁伯雷度(該地二戰後劃歸波蘭,現名什切青)的伏爾鏗(Vulcan)造船廠建造的7000噸級一等鐵甲艦。1885年入編北洋海軍後,「定遠艦」被列為海軍旗艦,1894年中日甲午黃海海戰中主動開炮迎敵,其主炮威力與超強的鐵甲防護能力在海戰中有著不俗的表現,一度被譽為「永不沉滅的定遠艦」。在後續的威海衛保衛戰中,「定遠艦」不幸被日軍魚雷艇偷襲而中彈受損,緊急移船到劉公島東村外擱淺,不久即因戰局崩潰主動自爆。戰後,「定遠艦」被日軍大肆拆卸,武器與艦材被當作戰利品運去日本。

採用行車吊裝抽沙管輔助潛水員作業

近年來,中國加大了對甲午戰爭時期北洋海軍艦艇遺址的考古工作,連續發現探索了致遠、經遠等北洋海軍主力戰艦遺址的相關情況。

威海衛是中日甲午戰爭的終戰之地,為探明威海灣內北洋沉艦的保存情況,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受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委託,自2017年開始,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牽頭,聯合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和威海市博物館組成聯合考古隊,調集國內水下考古、物探人員開啟了威海灣水下考古調查工作,並於2018年夏在劉公島東村外發現一處沉艦遺址。2019年夏,對沉艦遺址進行了第一期專項調查,確認為原主炮臺位置,首次發現了一塊鐵甲,確定為清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的防護裝甲。

在2019年的這次水下考古探索中,考古隊利用多波束、淺地層剖面等海測儀器採集遺蹟數據,並結合文獻材料,準確鎖定「定遠艦」的埋藏位置。隨後,考古工作選擇在遺址上方進行抽沙作業,在深達1至3米的厚厚泥層下,發現、逐步揭露出一段艦體遺蹟,並採集提取部分沉艦遺物。

據介紹,沉艦遺址面積與抽沙工作量較大,需要對所選調查區域進行準確定位,加之潛水員在水下較難控制沉重的抽沙頭,因此,本次調查採用行車吊裝抽沙管輔助潛水員作業,並通過全面罩通訊設備與平臺對接指示抽沙頭的移動。抽沙管搭配有GPS定位設施,可實現抽沙與海底遺蹟的精準控制。

此外,抽沙作業海域位於劉公島景區,屬於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為防止抽沙渾水擴散,考古隊自行設計製造了浮動過濾網,周邊加護圍擋,在有效收集出水文物的同時,又確保了抽沙汙水不向外擴散。

出水鐵甲將適時對公眾開放

為進一步核實定遠艦整體保存狀況,2020年8月至9月相關機構再次開展定遠艦遺址第二期調查工作,目前已經陸續出水包括定遠艦鐵甲在內的文物上千件,以小口徑彈藥為主,並基本摸清了艦體殘骸的整體情況。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表示,定遠艦鐵甲是目前國內出水唯一一塊北洋海軍鐵甲艦裝備的護防裝甲。鐵甲的發現,不僅提供百年前甲午戰爭實物證據,成為教育警醒國人的最好教材,也對北洋海軍、近代海軍艦船發展史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後期,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將與國內文保機構密切聯繫和合作,採取有效措施對鐵甲等出水文物進行保護處理,並適時安排公眾參觀。

(原標題《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 重約18噸 是定遠鐵甲艦身份關鍵證據》)

相關焦點

  • 定遠艦鐵甲出水:重約18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
    鐵甲起吊出水瞬間 本文圖片均來自「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微信公眾號新華社濟南9月19日消息,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19日傳來消息,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已成功將一塊重約18噸的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
  • 沉入海底126年定遠艦鐵甲重見天日 整體保存完好
    ,成功將定遠艦上一塊重達18.7噸的鐵甲起吊出水。,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成功將定遠艦上一塊重達18.7噸的鐵甲起吊出水。定遠艦鐵甲整體保存完好「此次發現的鐵甲為一整塊,高2.832米、寬2.60米、厚0.305米,重約18.7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 定遠艦水下考古調查項目領隊周春水說。他表示,定遠艦鐵甲為康邦鐵甲,即鋼面熟鐵甲的複合裝甲。
  • 定遠艦鐵甲出水!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9月17日,在中日甲午海戰126年紀念日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清朝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艦的水下打撈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定遠艦考古隊在廣州打撈局的協助下經過10多小時的奮戰,最終成功將一塊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從而有幸讓世人再次目睹鐵甲的真容。這塊鐵甲長2.86米、寬2.60米、厚0.33米,重約18噸,是定遠艦的防護裝甲。
  • 北洋艦隊鐵甲戰列艦定遠號的歷史宿命
    定遠艦定遠號戰列艦是清廷海軍頂尖的7000噸級鐵甲艦,也是北洋艦隊的旗艦,同時期的姊妹艦還有鎮遠艦、濟遠艦和威遠艦!很快,日本人就以"定遠"、"鎮遠"二艦為假想敵來發展軍備建造軍艦。1894年9月17日中日在黃海交火,也就是黃海大戰,戰鬥中的日本旗艦松島號被鎮遠艦擊中失去戰鬥力,可惜沒有擊沉它!
  • 歷史的印跡|尋找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
    定遠艦 遍地球第一等鐵甲船自從1885年來到中國,加入北洋水師開始,定遠艦和他的姊妹艦鎮遠艦就是中國海軍的驕傲。這兩艘鐵甲艦,是中國人自存圖強努力的結晶。刊載於定遠艦回國前的1885年6月27日發行的《字林滬報》1885年7月3日,定遠艦、鎮遠艦二艦駛出德國基爾軍港,開往中國。回到中國後,劉步蟾被任命為定遠艦管帶,如此人船一起搭檔十年整。定遠級軍艦標準排水量7220噸,艦長94.5米、寬18米、吃水6米,功率6200匹馬力,航速14.5節。
  • 歷史的印跡 | 尋找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
    定遠艦 遍地球第一等鐵甲船自從1885年來到中國,加入北洋水師開始,定遠艦和他的姊妹艦鎮遠艦就是中國海軍的驕傲。這兩艘鐵甲艦,是中國人自存圖強努力的結晶。1879年,晚清名臣沈葆楨去世,臨終前遺疏上奏:「臣所每飯不忘者,在購買鐵艦船一事,至今無及矣。
  • 定遠艦裝甲板重現人間,重18噸!怪不得被稱作鐵甲艦而不是戰列艦
    文/山峰甲午戰爭中沉沒的清朝北洋水師「定遠」艦正在進行打撈工作,一塊重達18.7噸的護防裝甲板在時隔126年之後重見天日。定遠號鐵甲打撈成功國內確實經常能見到把清朝北洋水師的「定遠」級鐵甲艦稱為戰列艦的情況。這種說法可以說也算不錯,但嚴格來講,又是有問題的,主要的癥結是出在「戰列艦」這個詞的定義上。
  • 定遠艦30cm厚的鐵甲出水,印證北洋水師的實力,戰敗原因令人心寒
    北洋水師成立於1888年,是中國近代化的海軍艦隊,也是當時清朝四支海軍中,實力最強的一支。北洋水師有官兵四千人,25艘軍艦,50艘輔助艦和30艘運輸船。北洋水師的建設經費是400萬兩白銀,號稱是亞洲第一水師。
  • 定遠艦33釐米鐵甲被打撈,北洋水師真正戰敗原因:不是炮彈不足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和日本的聯合艦隊在黃海的大東溝相遇,甲午海戰爆發。僅5個小時之後,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九之稱的北洋水師損失了四艘船艦,退出戰鬥。 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定遠艦和鎮遠艦仍然存在,日方的松島號被炮彈擊中喪失了戰鬥力。
  • 北洋海軍定遠鐵甲艦炮管晾曬衣服的謠言是怎麼來的?
    田漢在《中國海軍幾個問題》一文中,將小笠原的這個段子裡的巡洋艦平遠艦,換成了巡洋艦濟遠艦。濟遠艦是清朝在1883年向德國訂購的一艘穹甲巡洋艦,由德國伏爾鏗船廠所建,排水量2355噸,航速達15節,主炮為一門210毫米和一門150毫米後膛炮。
  • 北洋海軍為何會想德國訂購「定遠艦」和「鎮遠艦」?
    北洋海軍購買定遠艦和鎮遠艦這樣的鐵甲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個認識過程的。首先,1874年日本以琉球漁民被臺灣漁民殺害為由,出動軍艦以及運輸船入侵臺灣,稱為「日本侵臺事件」。李鴻章經研究認為,外國鐵甲艦噸位大,吃水深,不能駛入;能駛入的,鐵甲不過數寸,「蚊子船」完全能收拾。於是,北洋海軍訂購了先後兩批8艘「蚊子船」,用於沿海海防。
  • 北洋水師最先進的定遠鐵甲艦,在當時世界是什麼樣的存在
    1885年10月29日,清朝北洋水師迎來了兩艘「巨無霸」軍艦。一艘是定遠號鐵甲艦,一艘是鎮遠號鐵甲艦。它們都屬於定遠級戰列艦,為一級軍艦。北洋水師將定遠號鐵甲艦定為旗艦,懸掛大清龍旗和艦隊司令的將旗。這是因為,德國的造船水平和能力也不差,而且為了拿下清朝北洋水師的訂單,擴大德國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德國提出了極為優惠的價格,每艦造價為620萬馬克(37萬英鎊),折合白銀約140萬兩。這在鐵甲艦裡面,是非常便宜的價格。畢竟,定遠號鐵甲艦是由薩克森級鐵甲艦改進而成,而薩克森級鐵甲艦的造價高達42萬英鎊。
  • 北洋旗艦:裝甲厚達33公分的定遠艦,是怎麼樣被「擊沉」的?
    導語: 今年9月17日,在中日黃海海戰126年紀念日這一天,沉睡在曾經戰場的定遠艦鐵甲被發現並吊出水,透過這塊重達18噸,厚度達33釐米的鋼甲,我們依稀能看見曾經的亞洲第一艦,北洋旗艦定遠號的雄姿。根據歷史記載,定遠艦艦長94.5米,寬18米,吃水6米,正常排水量7330噸,滿載排水量7670噸,是當時毋庸置疑的東亞第一巨艦。現代人仿造的定遠艦模型放在今天的世界,這艘排水量達7000噸的軍艦,也不是什麼「小玩意」,要知道我國海軍引以為豪的055大驅,也不過是萬噸巨艦的級別。
  • 擋下日軍159炮的定遠艦鐵甲,亮相山東威海衛
    這塊長2.8米、寬2.6米、厚33釐米,重18.7噸的巨型鐵板,正是126年前在黃海海戰中,承受日軍159炮而不沉的「遠東第一艦」定遠號鐵甲艦護甲。那斑駁的鐵鏽,並不能掩蓋昔日定遠艦的厚重與堅固。126年前,定遠、鎮遠兩艘姊妹鐵甲艦,領銜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爆發了決戰。
  • 發現「定遠艦」:折戟沉沙鐵未銷
    指揮官丁汝昌一聲令下,清政府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艦」開炮迎敵,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海軍主力決戰黃海海戰打響。不久,因戰局崩潰,這艘當時的「亞洲第一鐵甲艦」含恨自爆。125年後,9月2日。山東威海,劉公島,風輕波平。
  • 不沉的戰艦還是被日本人打沉了:薩沙帶你看北洋水師定遠艦
    就是戰列艦或者說重型巡洋艦的前身。在19世紀中後期來說,鐵甲艦是歐美列強的主要作戰力量,是一支世界級海軍必不可少的裝備。了不起的大清政府,早在1975年就下令裝備鐵甲艦,討論購買鐵甲艦就更早了。這就像今天裝備航母一樣,很多人絕對有了航母的海軍就是世界第一流海軍了。至少滿清從皇族到老百姓都支持鐵甲艦,對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是好事。他可以順理成章的花費巨資購買巨艦,擴充自己半私有部隊的北洋水師了。客觀來說,造價140萬兩白銀的定遠號,性價比非常高,並不算貴。這艘7000噸級的鐵甲艦,是德國海軍建軍思想的一個傑作。
  • 北洋水師主力艦艇盤點 打不沉的定遠鐵甲艦和悲壯航行的致遠忠魂
    但無力購買鐵甲艦(戰列艦的前身)一直是海軍心頭一痛,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至死都念念不忘「臣所每飯不忘者,在購買鐵甲船一事,至今無及矣。而懇懇之愚,總以為鐵甲船不可補辦,倭人萬不可輕視」。到1877年,日本於英國訂購的二等鐵甲艦「扶桑」號下水更是對中國產生了重大的刺激。
  • 中國海軍歷史上到底有沒有戰列艦?
    而在大清帝國海軍北洋水師中,就有兩艘鐵甲戰列艦:定遠號戰列艦和鎮遠號戰列艦!1881年開工,同年12月28日「定遠」艦下水,次年11月28日同級「鎮遠」艦下水;「定遠」、「鎮遠」兩艦於1884年竣工,定遠艦花費約140萬兩白銀,鎮遠艦花費約142萬兩白銀。當時的英國大使威爾瑪就指出,這兩艘鐵甲艦在當時的價格已經算是很便宜了。德國政府出於一方面刺激重工業,一方面增加德國在遠東的政治影響力,而拿下這個訂單。(季南《英國對華外交》)。1885年二艦駛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師。
  • 北洋艦隊「定遠」號鐵甲艦的前輩們
    初次見到「定遠」號鐵甲艦是在威海,也就是那艘全尺寸仿製的展覽艦,對其甲板中部交錯矗立兩個碩大的裝甲炮臺感到好奇,軍艦還有這樣造的。艦上遊覽,得知此艦外觀雖然少見,但絕非獨創,其造型可追溯到英國的「英弗萊息白」號和德國的「薩克森」號,「定遠」號是它們的後代。
  • 北洋水師三巨艦歸宿尋蹤(圖)
    二月十七日,「鎮遠」艦被日軍擄去,編入日本艦隊,成為日本海軍第一艘鐵甲戰列艦,參加過在神戶舉行的海軍大校閱,服役日本海軍十七年,一九一二年四月六日被拆解出售。令人髮指的是「鎮遠」艦所遺鐵錨、錨鏈被日本政府陳列於東京上野公園,以此羞辱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