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艦隊「定遠」號鐵甲艦的前輩們

2020-12-14 前進者A1

初次見到「定遠」號鐵甲艦是在威海,也就是那艘全尺寸仿製的展覽艦,對其甲板中部交錯矗立兩個碩大的裝甲炮臺感到好奇,軍艦還有這樣造的。艦上遊覽,得知此艦外觀雖然少見,但絕非獨創,其造型可追溯到英國的「英弗萊息白」號和德國的「薩克森」號,「定遠」號是它們的後代。

「定遠」號

大家都知道,幾個世紀的巧取豪奪,19世紀的英國已經殖民地遍布全球,而維繫這一龐大殖民地的是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對於英國人而言,制海權就是命根子,喪失制海權的後果,英國人是不敢想像的。而要維繫強大海軍,首當其衝的是強大的工業基礎、卓越的造船能力,此外還得有強大的潛在敵人,而前兩者對當時的英國是不缺少的,至於第三者,那就像今天的美國人一樣滿世界找潛在的敵人吧。而「英弗萊息白」號的潛在敵手,莫過於當時義大利海軍「杜裡奧」號和「丹多洛」號,這兩艘戰艦擁有當時最重的裝甲和最高的航速,中央裝甲堡內裝有多門重100噸的大型艦炮。

1870年,英國著名艦船設計師巴納貝針對「杜裡奧」「丹多洛」號,開始設計一型威力更強、航速更快、噸位更大的軍艦,這型軍艦就是「英弗萊息白」號,是當時英國最新、甲最厚、炮最大的鐵甲艦。

「英弗萊息白」號

就噸位而言,「英弗萊息白」號鐵甲艦就是放在今天也是名副其實的大艦。據史料記載,「英弗萊息白」號排水量高達11880噸,按英國海軍的標準,屬一等鐵甲艦。該艦的動力系統由兩座三脹往復蒸汽機和12座鍋爐構成,雙軸推進,功率8407馬力,航速14.75節。

該艦武備包括4門威力巨大的406毫米前裝線膛炮,6門20磅後膛炮,2具355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以及2具同口徑魚雷發射架。

「英弗萊息白」號於1874年2月24日在樸茨茅斯動工,1876年4月27日下水,直到1881年10月18日才正式完工,造價81.24萬英鎊。

「英弗萊息白」號

「英弗萊息白」號的特點,是在軍艦中部用厚達508~609毫米的裝甲,圍出一個長33.5米、寬22.9米的防護空間,稱為鐵甲堡,軍艦上的要害部位如主炮塔、驅動主炮塔的旋轉機構、彈藥庫等均包裹其中,厚重的裝甲足以抵禦408毫米炮彈的攻擊。此外,該艦還在主甲板下方低於吃水線處,還設有厚度達76.2毫米貫通全船的裝甲,船體內部還劃分有多個防水隔艙。

「英弗萊息白」號上有4門406毫米巨炮,美中不足的是,這種巨炮為前裝炮,發射前裝彈需將炮口垂放到防護裝甲以下,通過液壓撞錘裝上764公斤重炮彈後再將炮口升起,重新瞄準發射,這種炮的威力能夠擊穿914米外厚達584毫米的裝甲,但射速是兩分鐘一發。

「英弗來息白」號406毫米巨炮

在當時,船頭對敵已成為海戰潮流,但當時多數軍艦發展沒能及時跟上趟,炮塔多沿中線布置,各炮塔內的火炮無法同時轉向艦首或艦尾方向射擊。「英弗萊息白」號的設計在當時堪稱創新,巴納貝將炮臺設計成對角線布局,2個旋臺錯開一定角度,並列在軍艦中部。採用這種布局,可使2座旋轉炮臺同時向艦首艦尾方向開火,且因旋轉炮臺設在兩舷,火炮向前或向後的射界也十分開闊。

備有船帆的「英弗來息白」號

「英弗來息白」號1881-1884年間在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艦隊服役,1882年7月11日參加了炮擊亞歷山大港的戰鬥,戰鬥中被擊中1炮,造成輕微損傷,兩名軍官陣亡。1884年該艦接受改裝,轉入預備役。1893年重新回到地中海艦隊,擔任警戒艦。1903年該艦報廢並被出售。

就在「英弗來息白」號動工不久,當時的歐洲強國德國也著手設計新型裝甲艦,那就是「薩克森」級戰列艦,按照當時德國標準,也屬於一級裝甲戰列艦。

「薩克森」級戰列艦同級艦共有4艘,分別為「薩克森」「拜恩」「符騰堡」「巴登」號。首艦「薩克森」號於1875年在德國斯德丁的A.G. Vulcan造船廠開工建造,1877年7月21日下水,1878年10月20日正式服役。

「薩克森」級首艦「薩克森」號

「薩克森」級裝甲戰列艦設計時深受德國軍方「海軍艦隊要首先為陸軍作戰提供支援」戰略思想的影響。1853-1856年的克裡米亞戰爭,木質戰艦不堪一擊的弱點暴露無遺,英法攻擊俄國金布恩要塞時的新式裝甲戰艦,尤其是法國的3艘新式鐵甲炮臺船「雷鳴」「熔巖」「毀滅」,用密集的炮火把金布恩要塞炸得支離破碎,而這幾條鐵甲炮臺船卻憑藉厚厚的裝甲抵住了俄軍發射的炮彈,幾乎毫髮無傷。

「薩克森」級「符騰堡」號

「薩克森」級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參照英國「英弗來息白」號,但排水量比「英弗來息白」號小得多。「薩克森」級艦體長98.2米,垂線間長93米,寬18.3米,吃水6.53米,正常排水量7370噸,滿載排水量7877噸,是當時德國最大、最強的鐵甲艦。動力系統為8座鍋爐和2臺平臥式往復蒸汽機,5600馬力,速率13.5節,可載煤700噸,續航力1940海裡/10節時。造價42.31萬英鎊。清軍北洋艦隊中噸位最大的「定遠」、「鎮遠」號,正是以「薩克森」級戰列艦為藍本建造的。

「薩克森」級的武器裝備為6門260毫米口徑後膛炮,其中2門在艦首露天炮臺內,4門在後桅杆下的炮房內。與「英弗來息白」不同的是,這4門炮均設置在相當於「鐵甲堡」的固定炮臺內,4門炮沒有聯裝,而是左右舷各兩門,正常狀態下一門炮口向前,一門炮口向後,炮身能轉動,這一點與「定遠」號的固定炮臺和雙聯裝旋轉大炮也不相同。「薩克森」級另有87毫米炮6門。

該艦龐大的雙並列4個煙囪的布置,是一大特點,為其贏得了「水泥廠」的綽號。

「薩克森」級裝甲防護形式和英國的「不屈」號一樣,整體裝甲防護也很強,其中裝甲帶分兩層,外層是一層127毫米—254毫米鐵甲,內襯一層200毫米—288毫米的柚木;防水隔艙外層裝甲203毫米,內層裝甲152毫米;甲板裝甲為50毫米-70毫米;炮塔裝甲外層為254毫米鐵甲,內襯228毫米柚木層。司令塔裝甲為140毫米。

改裝後的「符騰堡」號

「薩克森」級後來進行了改裝,把原先的4座煙囪改為1座,另外增加了部分武備,裝甲防護也得到了增強。其中「薩克森」號1878年—1902年在德國艦隊中服役,1910年2月12日退役,1911年—1918年作為靶艦,最終於1920年報廢出售。

「符騰堡」號在基爾運河航行

「薩克森」級鐵甲艦是德國海軍19世紀70年代末最新式的主力鐵甲艦、也是中國「定遠」級鐵甲艦的設計母型。「薩克森」級鐵甲艦主要職能是守衛巡防德國沿海波羅地海等沿海水域,噸位較小、吃水較淺,非常適合當時中國的港口碼頭水深等條件。而「定遠」級的使命是作為守護渤海黃海拱衛京門的海上屏障,與「薩克森」級基本相同。因此建造「定遠」級時就充分考慮了「薩克森」級的特點,排水量和艦體尺寸、吃水深度與「薩克森」相差無幾,除了雙桅杆、雙煙囪、斜連露炮臺等特徵模仿了英國的「不屈」號,其餘部分就是「薩克森」級的翻版,也可以說是「薩克森」級的改良版。(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北洋水師最先進的定遠鐵甲艦,在當時世界是什麼樣的存在
    1885年10月29日,清朝北洋水師迎來了兩艘「巨無霸」軍艦。一艘是定遠號鐵甲艦,一艘是鎮遠號鐵甲艦。它們都屬於定遠級戰列艦,為一級軍艦。北洋水師將定遠號鐵甲艦定為旗艦,懸掛大清龍旗和艦隊司令的將旗。清朝為什麼要購買定遠號鐵甲艦和鎮遠號鐵甲艦呢?原來,1874年牡丹社事件發生以後,清朝看到了現代海軍在國防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決定派遣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組建北洋水師。
  • 北洋艦隊中,「定遠」級鐵甲艦戰鬥力,在當時算不算是最先進的?
    說起北洋艦隊,便不能不提艦隊中,噸位最大的「定遠」級鐵甲艦(海軍將同一型號的戰艦,命名為「XX」級,該級戰艦一般有若干艘),改級艦有兩艘,分別是:定遠艦和鎮遠艦,其中,定遠艦是北洋艦隊的旗艦。軍購從來不是一門純粹的生意,是政治的延伸,「定遠」級最終加入北洋艦隊,其中可是費了一番周折。這個得從第二次鴉片戰爭說起。
  • 北洋艦隊所有戰艦及武器裝備圖 北洋水師定遠號、鎮遠號等
    北洋艦隊所有戰艦及武器裝備圖北洋水師定遠號、鎮遠號等 (/18) (共18張) 2014-09-01 10:32 信息來源:163.com
  • 北洋艦隊鐵甲戰列艦定遠號的歷史宿命
    定遠艦定遠號戰列艦是清廷海軍頂尖的7000噸級鐵甲艦,也是北洋艦隊的旗艦,同時期的姊妹艦還有鎮遠艦、濟遠艦和威遠艦!本來定遠艦和鎮遠艦的表現還是不錯的,憑藉著堅船巨炮給日本海軍造成了較大殺傷,然而當時的北洋水師並沒有預知會和日本海軍在黃海發生大戰,以至於彈藥準備嚴重不足,鎮遠艦和定遠艦的威力並沒有完全發揮出來!作為北洋水師的旗艦,定遠艦無疑會承受日本艦隊的最猛烈攻擊,開戰不久,定遠艦的信號裝置就被日艦摧毀,失去了與其他軍艦的聯繫,旗艦的功能無法發揮!
  • 北洋水師主力艦艇盤點 打不沉的定遠鐵甲艦和悲壯航行的致遠忠魂
    與其同時期的日本超勇級姊妹艦「筑紫」號已退入二線(原為英國為智力製造,後被日本購買)。1894年9月17日,舉世聞名的中日甲午海戰爆發,丁汝昌出於保護考慮將超勇、揚威二艦配置於艦隊右翼翼端。可出人意料的是日本艦隊甘冒艦隊側面暴露的風險將矛頭直指北洋水師右翼的超勇、揚威二艦。
  • 歷史的印跡|尋找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
    定遠艦 遍地球第一等鐵甲船自從1885年來到中國,加入北洋水師開始,定遠艦和他的姊妹艦鎮遠艦就是中國海軍的驕傲。這兩艘鐵甲艦,是中國人自存圖強努力的結晶。殘破的北洋艦隊只能退守威海劉公島基地,參加了最後的威海衛保衛戰。1895年2月5日凌晨3時20分,日軍出動8艘魚雷艇在威海灣東口的缺口處進島偷襲,旗艦定遠被日「第九號」魚雷艇發射的魚雷擊中艦尾,海水湧入艦內,丁汝昌只能下令,定遠艦往劉公島東部搶灘擱淺,希望將來能夠搶修,同時充當水炮臺用。
  • 歷史的印跡 | 尋找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
    1886年8月,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艦隊到日本長崎進行保養。當定遠艦和鎮遠艦駛入港口時,日本朝野上下受到巨大震動。此後,為了克制定鎮兩艘巨艦,日本專門建造了松島、橋立和嚴島三艦,當時在日本孩童之間還流傳一個叫「炸沉定遠艦」的遊戲。可見日本人對定遠艦的恐懼。
  • 清軍北洋艦隊的主力軍艦合集
    1.定遠號鐵甲艦 定遠號鐵甲艦 定遠號鐵甲艦是中國清朝委託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製造的7000噸級的鐵甲艦,於1885年開始服役,成為清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而定遠則同時為艦隊旗艦。
  • 定遠艦裝甲板重現人間,重18噸!怪不得被稱作鐵甲艦而不是戰列艦
    由此可見定遠艦當時被稱為鐵甲艦絕非浪得虛名,雖然這塊鐵甲在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海水侵蝕後,早已鏽跡斑斑,但依舊難掩其敦實的厚度以及在它誕生的那個年代堪稱一流的防禦能力。19世紀末20世紀初,那正是戰列艦興起的時代,而鐵甲艦就是當時海戰裡特殊的存在。
  • 北洋水師的「定遠」級鐵甲艦,在當時的世界上到底是什麼水平
    「定遠」號鐵甲艦在剛完工時,「定遠」級鐵甲艦屬於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鐵甲艦。「定遠」級鐵甲艦的設計上總體參考了英國1881年服役的「英弗萊息白」號鐵甲艦,採用了和其相同的鐵甲堡式裝甲和斜對角主炮布局。而在炮塔設計上,考慮到「英弗萊息白」的船面旋臺式炮塔雖然防護好,但是過於笨重,一旦機械受損或者故障就無法轉動,因此採用了德國1878年服役的「薩克森」級鐵甲艦的露炮臺式。
  • 不沉的戰艦還是被日本人打沉了:薩沙帶你看北洋水師定遠艦
    薩沙也是北洋水師歷史的愛好者(不敢說研究者)。上個月去威海旅遊,遊覽了著名的劉公島和定遠鐵甲艦很有感觸。不覺聯想起今天的遼寧號。聽薩沙說一說吧。他可以順理成章的花費巨資購買巨艦,擴充自己半私有部隊的北洋水師了。客觀來說,造價140萬兩白銀的定遠號,性價比非常高,並不算貴。這艘7000噸級的鐵甲艦,是德國海軍建軍思想的一個傑作。
  • 定遠艦鐵甲出水:重約18噸,是定遠鐵甲艦身份的關鍵證據
    鐵甲起吊出水瞬間 本文圖片均來自「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院」微信公眾號新華社濟南9月19日消息,山東威海灣劉公島昔日北洋海軍基地東側海面19日傳來消息,定遠艦遺址水下考古隊已成功將一塊重約18噸的定遠艦鐵甲起吊出水
  • 日本防護巡洋艦:320毫米艦炮為對付北洋艦隊,結果被擊穿重創
    日本防護巡洋艦:320毫米艦炮為對付北洋艦隊面對著北洋艦隊的旗艦,1885年服役的定遠號戰列艦(也稱為一等裝甲艦、一等鐵甲艦),以及鎮遠號,兩艦各有4門305毫米主炮,水線上裝甲厚達355毫米,水線下裝甲也有305毫米厚。
  • 北洋海軍定遠鐵甲艦炮管晾曬衣服的謠言是怎麼來的?
    1891年訪日的北洋艦隊,是由丁汝昌親率的「定遠」、「鎮遠」、「致遠」、「靖遠」、「經遠」和「來遠」等艦,編隊序列裡並沒有平遠艦,所以小笠原書裡的描述是胡扯的。不過,北洋海軍後來是戰敗了,失敗者被勝利者的各種蔑視很正常,哪怕是誇大瞎編的。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當時日本報紙曾報導:「由清國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主持,在定遠旗艦上舉辦了盛大宴會。
  • 百年誤讀:北洋水師比日本聯合艦隊裝甲厚、主炮大?
    每每提及北洋水師,尤其是那場驚心動魄的「大東溝海戰」之時,人人都在說北洋水師航速慢,裝加厚,大口徑炮多。但是由於速射炮和火藥等技術不過關,在技術上遠遠落後於日本聯合艦隊。當時果真如此嗎?懸掛德國商船旗,剛剛抵達中國的「定遠」、「鎮遠」二艦,各有4門305毫米主炮日本聯合艦隊旗艦「松島」號,主炮口徑達到320毫米首先,看北洋水師的大口徑艦炮。北洋水師的主力戰艦,之所以被認為是以「大口徑主炮」為主,是因為在海戰中「北洋水師」由於速射炮不足,只能更多發揮了主炮威力。
  • 日本防護巡洋艦:320毫米艦炮為對付北洋艦隊,結果被反炸重創
    【話說軍世】自明治維新開始的日本,海軍的發展和建設還是比較快的,1859年和1860年,英法兩國開始了裝甲艦的建造後,日本也於1869年的正式擁有甲鐵號裝甲艦,隨著清朝北洋艦隊的開始建設,國力有限的日本也開始琢磨如何對付這個強大的對手。
  • 當年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為何打不過日本聯合艦隊?
    相比起來,北洋水師唯一比較厲害的,就是鐵甲艦定遠和鎮遠,以及鐵甲巡洋艦經遠 來遠這4艦。   其實說一千道一萬,除了定遠和鎮遠鐵甲艦外,以上所有北洋水師的軍艦,都不是同類日本軍艦的對手,日軍無論防禦、航速還是火力都大佔上風。
  • 史學專家:北洋艦隊剛成軍時實力是亞洲第一(圖)
    第三單鐵甲艦:  定遠、鎮遠購於1880年,共計340萬兩。  專訪  大清王朝為何要打造一支北洋艦隊?為何是從國外買,而不是自己國家建造?除了軍事方面的影響外,這支北洋艦隊還有著什麼樣的意義?  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與甲午戰爭史、近代海軍史研究專家陳悅先生進行了對話。  陳悅簡介  1978年出生,江蘇靖江人,現居山東威海,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客座研究員。
  • 「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二百九十七期」北洋水師有機會打贏聯合艦隊嗎...
    開戰時,北洋水師除了定遠號和鎮遠號2艘鐵甲艦以外,其餘6艘主力艦,排水量都只有2000多噸,另外還有4艦排水量為1000多噸。而日本聯合艦隊的10主力艦,有8艘排水量在3000多噸到4000多噸,只有千代田號、比叡號是2000多噸排水量。
  •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十大戰艦各有所蹤
    光緒十四年(1888)12月17日,清朝的北洋水師(又稱北洋艦隊、北洋海軍)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這是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