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北洋艦隊,便不能不提艦隊中,噸位最大的「定遠」級鐵甲艦(海軍將同一型號的戰艦,命名為「XX」級,該級戰艦一般有若干艘),改級艦有兩艘,分別是:定遠艦和鎮遠艦,其中,定遠艦是北洋艦隊的旗艦。軍購從來不是一門純粹的生意,是政治的延伸,「定遠」級最終加入北洋艦隊,其中可是費了一番周折。
這個得從第二次鴉片戰爭說起。領教了西方列強「船堅炮利」的清政府,內部掀起了對近海海防建設的討論,購買鐵甲艦是核心。所謂的鐵甲艦,是軍艦進入蒸汽機時代的產物,其得名於裝備有厚重的裝甲,生存力大大提高,且兼具機動性、強大的火力,是衡量一個國家海上軍事實力的象徵。
受限於國內財政以及國內對於鐵甲艦認識不足,加之清政府內部存在派系之爭,存在「地方保護主義」。當時南洋在沈葆楨的主持下,依靠福建、江南兩局,製造了十幾艘國產軍艦,已初具規模,而北洋尚是一片空白。北洋大臣李鴻章,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不願意購買的鐵甲艦落入南洋之手,便以「四無」(無軍費、無人勝任駕駛、無船塢修理、無匹配港口停泊)為由,竭力阻擾購買鐵甲艦,這場始於1875年的談論,故一直未能達成共識。
1877年,駐英國公使郭松濤應邀參加,小日本在英訂購的「扶桑」號鐵甲艦下水儀式。按照劃分標準,五六千噸及以上的,為一等鐵甲艦,三四千噸及以下的,為二等鐵甲艦,「扶桑」號屬於後者。儘管如此,郭公使將所見所聞傳回國內,聯繫此前1874年小日本侵臺事件,還是深深刺痛了清政府。連小日本都有鐵甲艦了,泱泱大國豈能坐視不理?於是,清政府加快了購買鐵甲艦的步伐。
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從英國國內獲得「內部消息」:正值俄土交戰,英國選擇了中立,正在兜售土耳其訂購的,兩艘尚未完工的二等鐵甲艦。赫德便將兩艦,極力推薦給李鴻章,但這貨卻沒有爭取來「內部價」,這兩艘鐵甲艦的總報價,高達160萬兩。
等到1879年,中俄發生領土爭端,英國又幹起了「敲竹槓」的勾當,加價至200萬兩。戲劇性的是,最終,英國以「擔心兩艦會落入俄國之手」為由,否決了這單軍購,氣得李鴻章吹鬍子瞪眼。
加之此前「阿斯本艦隊」事件以及赫德在購買「蚊子船」、碰快船上「魚雷艇」的兩次忽悠,使得李鴻章覺得英國人不厚道,其曾對對幕僚薛福成袒露心聲:「赫德之為人 ,陰鷙而專利,怙勢而自尊 ,雖食厚祿 ,受高職,其意仍內西人而外中國」,轉而指派駐德公使李鳳苞以及徐建寅(近代科學家,曾因主導了山東機器局的創辦,被李鴻章推舉為駐德二等參贊),在歐洲考察鐵甲艦。
李、徐將考察重點放在了英、德兩國。在考察中,本來就有「前科」的英國,還是那麼傲慢,拒絕了李、徐參觀,「超勇」、「揚威」兩艦的建造,認為中國人是在挑刺。相較之下,新崛起的德國則不一樣,非常重視中國這位客戶,恨不得將壓箱底的都拿不出,藉此機會打破大型軍艦出口為零的記錄。
為此,伏爾鏗造船廠廠長不顧年邁,在廠外迎接應邀前來,參加「薩克森」級三號艦下水儀式的李鳳苞;德國皇帝威廉一世的御用「座駕」,還載著中國使者參觀了德國基爾軍港,船尾掛著大清的「黃底青龍旗」。
感受到誠意的李、徐,很快匯報了相關情況,清政府便決定購買德國的鐵甲艦,命名為「定遠」級。1881年,籤訂了第一艘定遠艦的合同,四個月後,又敲定了第二艘鎮遠艦。期間,法國地中海船廠也參與了競標,只不過其給出最低的價格比德國還高出10萬法郎;要是放在英國,「定遠」級兩艘艦的造價,只能購買一艘同類型的鐵甲艦。可見,德國人給出的「內部價」,良心價。
「定遠」級的設計,由伏爾鏗造船廠總工程師哈克擔任,其以德國 「薩克森」級的藍本,在此基礎上,加入了英國「英弗萊息白」級的優秀設計:
英國「英弗萊息白」級「英弗萊息白」級為當時英國最新式的鐵甲艦,裝備4門406毫米口徑火炮,根據部位不同,裝備有506—2610毫米厚的裝甲,排水量高達11880噸。亮點在於防護形式和主炮的布置。當時一般的鐵甲艦在水線以上,帶有大量裝甲,而「英弗萊息白」級則採取了,用裝甲在戰艦的要害部位,如主炮塔、彈藥庫等,包圍出一個防護空間,稱作鐵甲堡,這樣大大減輕了戰艦的重量,增強了航程和機動性。
主炮的布置,一般鐵甲艦是沿中線布置,這樣會出現火炮無法同時轉向艦首或艦尾射擊,從而在實戰中削弱了火力。針對這種情況,「英弗萊息白」級的炮臺,採用了沿對角線的布置,使得首尾的火炮可以同時向艦首或艦尾射擊。
德國 「薩克森」級「薩克森」級為德國的主力艦,排水量在7600餘噸,其特別之處在於炮臺。「英弗萊息白」級的炮臺包裹著厚厚的重裝甲、一門巨炮,轉動是靠著其下面複雜的液壓傳動系統。炮臺連同主炮的重量,使得轉動不易,加之液壓傳動系統並不成熟,操作繁瑣,稍有不慎,便會出現故障。這就好比兩軍對陣,一邊發射順暢,一邊卻相當於卡殼,後果可想而知。為此,「薩克森」級簡化了炮臺,其稱之為露臺旋炮,即是炮臺是固定的,不隨主炮旋轉,與甲板連成一體。
要說定遠、鎮遠兩艦與「薩克森」級有什麼不同。一是複合裝甲。當得知清政府向德國訂購鐵甲艦後,壟斷鐵甲艦複合裝甲的英國,拒絕向德國出口。無奈之下,德國只能另起爐灶;其次,原本「薩克森」級並沒有魚雷兵器,但李鴻章對此卻情有獨鍾。於是,「定遠」級加裝了3具355毫米魚雷發射管,並搭載了兩艘魚雷艇。
對此,徐建寅在日記中這麼評價,集英德最新銳鐵甲艦之所長於一身的「定遠」級:
現在中國擬造之船……集二者之長,去二者之弊,似可列於當今遍地球第一等鐵甲船。
在甲午戰爭中,便證明了了「定遠」級的戰鬥力:「鎮遠」艦曾重創小日本艦隊的旗艦「松島」號;而定遠、鎮遠兩艦遭到小日本艦隊的群毆,兩艦上的彈坑密如蜂窩,但均未超過102毫米。可見,「定遠」級作戰和生存能力之強,即便算不上最先進,應該也算得當時比較先進的鐵甲艦。